首页成语词典张王李赵张王李赵的故事

张王李赵的成语故事


拼音zhāng wáng lǐ zhào

基本解释①四大姓氏。②四者皆最常见的姓,连用泛指一般人。

出处《梁书·儒林传·范缜》:“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


暂未找到成语张王李赵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张王李赵)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称王称霸宋 汪元量《读史》诗:“刘项称王称霸,关张无命无功。”
李代桃僵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鸡鸣》:“桃在露井上,李树在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天王老子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15章:“天王老子也挡不住改霞到生宝的草棚屋做媳妇去!”
混世魔王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铺张浪费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同甘共苦。”
慌里慌张老舍《假若我有那么一箱子画》:“因为伯龙就是那么个一天到晚慌里慌张的人,这个脚朝天的图章正好印上了他的人格。”
大张旗鼓清 张春帆《宦海》:“李参戎带着这些人陆续出了镇南关,便大张旗鼓,排齐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前进发。”
张徨失措朱自清《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这突然的袭击使我张徨失措。”
纲举目张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用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汉 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三国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尊王攘夷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变古时代》:“但尊王攘夷,虽春秋大义,而王非唯喏趋伏之可尊,夷非一身两臂之可攘。”
帝王将相《史记·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日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发皇张大《新华文摘》1981年第11期:“我取为书名,无非暗示蒋政权压迫左翼文艺,虽甚残酷,然而左翼文艺必将发皇张大,有如宿莽之冬生不死或遇冬不枯也。”
剑拔弩张南朝 梁 袁昂《古今书评》:“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驽张。”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艺文类聚》卷四一引三国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齐王舍牛《孟子·梁惠王上》:“王(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晋 潘岳《太宰鲁武公诔》:“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没能弥彰。”
桃李满天下唐 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投桃报李《诗经 大雅 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失张冒势《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回:“春梅道:‘怪因,失张冒势,恁唬我一跳。有要没紧,两头回来游魂哩。’”
张牙舞爪《敦煌变文集 孔子项托相问书》:“鱼生三日游于江湖,龙生三日张牙舞爪。”
内圣外王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王侯将相《史记·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失张失志《清平山堂话本 简贴和尚》:“那婆子听得叫,失张失志,出去迎接来叫的官人。”
张冠李戴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 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张口结舌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论》:“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完璧归赵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