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冤理枉的成语故事
拼音shēn yuān lǐ wǎng
基本解释洗雪冤枉。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大略多守着现成的案,能有几个伸冤理枉的?”
暂未找到成语伸冤理枉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伸冤理枉)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面儿理 |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吴国贤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经武律,以立其身。” |
不可理喻 | 明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褐盖》:“要之,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
不是冤家不碰头 | 康濯《春种秋收》:“还是开春后第一回上坡里做活,就说巧不巧地闹了个‘不是冤家不碰头’啊!” |
不是冤家不聚头 | 《京本通俗小说 西山一窟鬼》:“这个不是冤家不聚会。好教官人得知,却有一头好亲在这里。” |
不理不睬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7回:“那位金姨太太面罩重霜的不发一言,任凭这边赔尽小心,那边只是不理不睬。” |
不白之冤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2回:“非贪生怕死,实欲为太叔伯伸不白之冤耳。” |
不近道理 | 《古今小说 史弘肇龙虎君臣会》:“王保正,您好不近道理!偌大一只狗子,怎地只把三百钱出来?须亏我。” |
丧天害理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急于做官,所以丧天害理,至于如此。” |
举枉措直 |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举直厝枉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彪传》:“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聪明仁智,辅相汉朝,举直厝枉,致之雍熙也。” |
举直措枉 |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
举直错枉 | 《隶释·汉巴郡太守樊敏碑》:“举直错枉,谭思旧制。” |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 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二十九回:“看官们有所未知,从来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
井井有理 | 战国·赵·荀况《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只是她也是个女孩儿。俗语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以屈求伸 | 《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
以理服人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仰首伸眉 |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 |
伤天害理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吕无病》:“堂上以我为天下之龌龊教官,勒索伤天害理之钱,以吮人痈痔者耶!” |
伸大拇哥 | |
伸头探脑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四回:“他在那锅门前,更无心烧火,不时的伸头探脑,出来观看。” |
伸头缩颈 | 清·翟灏《能人编·身体》:“豪门送物鹅伸颈,好客临门鳖缩头。” |
伸手不见五指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4卷:“只听得一阵风过处,天昏地黑,鬼哭神嚎,眼前伸手不见五指,一时晕倒了。” |
伸眉吐气 | 宋·陈亮《与石天民书》:“对后有何指挥曲折,幸一见报。士人于被吕得对,遂可以伸眉吐气,亦丈夫遇合之会也。” |
伸钩索铁 |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帝桀淫虐有才,力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 |
允理惬情 | 《南史·顾凯之传》:“常谓中都之制,允理惬情。” |
入情入理 | 明 张岱《陶庵梦忆 柳敬亭说书》:“款款言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