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本抑末的成语故事
拼音chóng běn yì mò
基本解释注重根本,轻视枝末。古代“本”多指农业,“末”多指工商业。
出处《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
暂未找到成语崇本抑末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崇本抑末)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本万利 | 清 姬文《市声》:“这回破釜沉舟,远行一趟,却指望收它个一本万利哩。” |
一本正经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闹别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经地对先生说:‘我这个破题做的很恰切,没有做错。’” |
三句不离本行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每到一处,开口三句话不离本行,立刻从怀里掏出捐冊来送给人看。”清 颐琐《黄绣球》第十回:“我是业医的,你们不要笑我三句不离本行。” |
三句话不离本行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每到一处,开口三句话不离本行,立刻从怀里掏出捐册送给人看。” |
不依本分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9回:“黄文炳道:‘那厮也是个不依本分的人。’” |
不安本分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宝玉终是不安本分之人,竟一味的随心所欲。” |
不惜工本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姓方的瞧着眼热,有几家该钱的,也就不惜工本,公开一个学堂。” |
不惜本钱 | 邓小平《关于今后进入新区的几点意见》:“但在建立时应不惜本钱抽调干部及若干部队以作骨干。” |
不惜血本 | 王朔《谁比谁傻多少》:“为了不让顾客恐惧,我们是不惜血本。” |
个人崇拜 |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家长制现象,不断滋长。” |
予末小子 | 《尚书·顾命》:“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乱四方,以敬忌天威。” |
依本画葫芦 | 《朱子语类》卷四二:“仲弓却只是据见本子做,只是依本画葫芦。” |
信以为本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九年》:“武将信以为本,循而行之。” |
偃武崇文 | 《魏书·咸阳王禧传》:“国朝偃武崇文,偏舍来久,州镇兵人,或有雄勇,不闲武艺。” |
元元本本 | 汉·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 |
凶终隙末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王丹传》:“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鲜矣。” |
分寸之末 | 南朝 梁 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宁当争分寸之末,竞锥刀之利哉?” |
务本力穑 | 宋·苏轼《商鞅论》:“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 |
务本抑末 | 《汉书 郑弘传》:“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 |
原原本本 | 东汉 班固《汉书 叙传下》:“元元本本,数始于一。” |
原本穷末 | 春秋·齐·管仲《管子·小匡》:“式美以相应,以缀以书,原本穷末。” |
去末归本 | 《后汉书·章帝本纪》:“比年阴阳不调,饥馑屡臻。深惟先帝忧人之本,……诚欲元元去末归本。” |
去本就末 |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郡国辐凑,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 |
去本趋末 | 西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高诱注:“……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 |
反本溯源 | 康有为《大同书》已部:“昔之人孔之乎,渊渊深思,盖知之矣,故反本溯源,立胎教之义,教之于未成形质以前。” |
反本还原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1回:“连服一二次,方才反本还原,知得人事。” |
变本加厉 | 南朝 梁 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
叨陪末座 | 《仪礼·士冠礼》:“兴,筵末坐啐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