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好道恶的成语故事
拼音xián hǎo dào è
基本解释见“嫌好道歉”。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小弟生性喜欢养几匹马,他就嫌好道恶的,说着蹋了他的院子。”
暂未找到成语嫌好道恶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嫌好道恶)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 汉 王充《论衡 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
一人得道,鸡犬飞升 | 鲁迅《二心集·张资平氏的“小说学”》:“但作者一转方向,则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何况神仙的遗蜕呢。” |
一双两好 | 明 李唐宾《梧桐叶》第三折:“只要得女貌郎才,不枉了一双两好。” |
一反其道 | |
一夫得道,九族升天 |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九回:“我听说一夫得道,九祖升天,那有个九族升天之说吗?” |
一子悟道,九族升天 | 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一折:“常言道:‘一子悟道,九族升天’,不要错过了。” |
一子悟道,九族生天 | 元 马致远《黄粱梦》第一折:“你自不知,你不是个做官的,天生下这等道貌,是个神仙中人。常言道:‘一子悟道,九族生天’,不要错过了。” |
一床两好 | 宋·曾慥《高摘漫录》:“一床两好世间无,好女如何得好夫,高卷珠帘明点烛,试教菩萨看麻胡。” |
一无所好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61回:“这些茶树都是家父自幼种的。家父一生一无所好,就只喜茶。” |
一语道破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但这位姑娘,可不是一句话了事的人,此刻要一语道破,必弄到满盘皆空。” |
三好两歉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那女儿年方一十二岁,一貌如花,且是聪明,单只从小的三好两歉,有些小病。” |
三好两歹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虔婆道:‘也常时三好两歹的,亏的太平府陈四老爷照顾他。’” |
三好二怯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娘子与冯官人相见之后,至今三好二怯。” |
上之所好,下必从之 | 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
上好下甚 |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
不到长城非好汉 | 吴茂盛《驻京办》第11章:“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于我而言,没成为好汉就不到长城。” |
不可以道里计 | 章炳麟《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最有学问的人,就是周秦诸子,比那日本的物茂卿、太宰纯辈,就相去不可以道里计了。” |
不可胜道 | 《史记 太史公自序》:“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
不好不坏 | |
不好意思 | |
不干好事 | |
不念旧恶 | 春秋 孔子《论语 公冶长》:“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不怀好意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武松听了这话,自家肚里寻思道:‘这妇人不怀好意了。你看我且先耍他。’” |
不恶而严 | 《周易 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
不知好歹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87回:“那婆子不知好歹,又奚落他,打发武松出门。” |
不识好歹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6回:“你这泼猴,不识好歹!” |
不足为外人道 | 晋 陶潜《桃花源记》:“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不足为道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卷:“此女棋本下劣,枉得其名,不足为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