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四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四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sì tōng wǔ dá四通五达四通八达。形容交通畅达无阻。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地。”
héng sān shù sì横三竖四犹言横七竖八。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一坛酒我们都鼓捣光了,一个个吃的把臊都丢了,三不知的又都唱起来。四更多天才横三竖四的打了一个盹儿。”
mài sì fāng bù迈四方步不慌不忙,慢吞吞地走路,比喻办事缓慢。
sì qú bā jiē四衢八街指大城市街道非常多。
jiā tú sì bì家徒四壁徒:只;壁:墙壁。家里只有四周的墙壁。形容穷得一无所有。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相如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sì hǎi shēng píng四海升平升平:太平。天下太平。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寡人御极以来,幸喜四海升平,八方宁靖。”
sì bù niù liù四不拗六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的意见。明 杨慎《鲁之郊禘辨》:“古语云‘三占从二’,今谚云‘四不拗六’,言贵从众也。”
bàn sān bù sì半三不四指心神不定,无精打采。《西湖二集 李凤娘酷妒遭天谴》:“勾引得官家一心在你身上,就在我身边,也是半三不四。”
sì jiāo duō lěi四郊多垒四郊营垒很多。本指频繁地受到敌军侵扰。形容外敌侵迫,国家多难。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
dǎo sì diān sān倒四颠三颠:颠倒。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3回:“来呵!到明日,只弄得倒四颠三,一个黑沙,也是不值。”
jiǔ zhōu sì hǎi九州四海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gǔ zào sì qǐ鼓噪四起鼓噪:鸣鼓喧哗。四面战鼓响起,声势浩大。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以疑兵惊之。”
sì shí zhī qì四时之气本指一年四季的气象,后以“备四时之气”喻指人的气度弘远。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chá sān fǎng sì察三访四察:考查;访:探查。指爱打听调查别人的事情。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饶这样,天天还是察三访四。自己再不看破些,且养身子。”
sān péng sì yǒu三朋四友泛指各种朋友。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大树坡义虎送亲》:“自有一班无赖子弟,三朋四友,和他檠鹰放鹞,驾犬驰马,射猎打生为乐。”
sì shū wǔ jīng四书五经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汉 班固《白虎通 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宋 朱熹着有《四书集注》。
sì hǎi piāo líng四海飘零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
páng huáng sì gù彷徨四顾彷徨:徘徊,游移不定。游移不定,四处观望。形容犹豫不决的神情。宋·陈亮《酌古论四·崔浩》:“数日之间,众未及聚,谋未及生,彷徨四顾,而莫知所以为御。”
sì shí chōng měi四时充美一年四季都很富足美好。
bā sān lǎn sì巴三揽四形容说话东拉西扯。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揽四。”
diū sān lā sì丢三拉四见“丢三落四”。刘白羽《一个温暖的雪夜》:“老是这样死活不顾,老是这样丢三拉四,这毛病什么时候能改改!”
sì hǎi jiǔ zhōu四海九州指全中国。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强人所难。”
tiāo sān bō sì挑三拨四见“挑三豁四”。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这家伙在挑三拨四,我去闯破她不呢?”
jiē gān sì qǐ揭竿四起揭:举;竿:竹竿,指旗帜。举起竹竿当旗帜。借指武装起义。李大钊《国情》:“然历代君人为人之君者,必以省刑罚、薄税敛为戒,其民始相安于无事,否则揭竿四起矣。”
yán sān yǔ sì言三语四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语四。”
sān nán sì nǚ三男四女泛指众多子女。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回:“我挣了一份大家私,又没有三男四女,只得这个孩子,若得他一举成名,祖宗面上,也有些光彩。”
wǔ jiǎng sì měi五讲四美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指新时期人们行为准则。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满面通红地后躲,左右张望:‘别别,五讲四美。’”
wén fáng sì bǎo文房四宝俗指笔、墨、纸、砚。宋 梅尧臣《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尔来赏爱君与予。”
zhì zài sì fāng志在四方志:志向;四方:各处天下。形容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立忠信男儿志四方,居王佐丹房定八方,抚万姓,定边疆。”
fēng huǒ sì qǐ烽火四起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wén fáng sì wù文房四物见“文房四宝”。宋·陈师道《〈寇参军集〉序》:“张、李氏之墨,吴、唐、蜀、闽、两越之纸,端溪、歙穴之砚,鼠须栗尾狸毫兔颖之笔,所谓文房四物,山藏海蓄,极天下之选。”
jí mù sì wàng极目四望极:尽;极目:用尽目力远望。指尽眼力所及眺望四方。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人在室中,极目四望,则见城堡。”
sì fāng bā miàn四方八面到处;各个方面。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怀岳禅师》:“忽遇四方八面来怎么生?”宋·杨万里《过百家渡四绝句》之二:“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
tuī sān tuī sì推三推四同“推三阻四”。马烽《吕梁英雄传》第27回:“你这家伙胆小怕死,还推三推四咧!你不敢去,我一个人也敢去!”
tuī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推之四海而皆准之:代词,指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西汉·戴圣《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sì hǎi chéng píng四海承平国家持久太平。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9回:“当今四海承平,万方朝贡,有什么紧急事情,这等大惊小怪?”
bǎn bǎn liù shí sì板板六十四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比喻刻板不知变通。板:即“版”,铸钱的模子。清 范寅《越谚 数目之谚》:“板板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
sì chōng bā dá四冲八达同“四冲六达”。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横通》:“然通之为名,盖取譬于道路,四冲八达,无不可至,谓之通也。”
dǎo sān diān sì倒三颠四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精神恍惚。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六回:“你信我奶奶倒三颠四的,小大姐扶持你老人家一场,瞒上不瞒下,你老人家拿出箱子来,拣上色的与他两套。”
zhāng sān lǐ sì张三李四假设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百丈恒禅师法嗣》:“问:‘如何是佛?’师曰:‘张三李四。’”
yī bù èr shí sì shǐ,bù zhī cóng hé shuō qǐ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序:“觉世间变幻之态,无有过于中国官场者……尝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
tiáo sān wō sì条三窝四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bǎn bǎn liù shí sì版版六十四形容做事死板,不知变通。清 顾张思《土风录》第13卷:“古执不活动,呵为‘版版六十四’。此钱居中语也。”
diào sān huò sì调三惑四见“调三斡四”。《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是弄非、调三惑四。”
yǎn guān sì l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清·文康《新儿女英雄传》:“强盗的本领,讲的是观六路,耳听八方。”
sì fēn wǔ liè四分五裂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一》:“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sì zhàn zhī guó四战之国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商君书 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史记 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yǎn guān sì ch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dī sān xià sì低三下四指地位、工作等很卑下;低人一等。也指神态恭顺卑屈。清 孔尚任《桃花扇 听稗》:“你嫌这里乱鬼当家别处寻主,只怕到那里低三下四还干旧营生。”
láng yān sì qǐ狼烟四起狼烟:古代边境点燃狼粪以报警;即烽火。四处都有报警的烽火。形容外敌侵犯或内敌动荡;到处是战火。明 沈采《千金记 宵征》:“如今狼烟四起,虎斗龙争,我到街坊上打听楚国招兵文榜消息。”
sì píng bā wěn四平八稳原形容说话做事稳当。现多含有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的意思。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4回:“戴宗、杨林看裴宣时,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稳,心中暗喜。”
bā sān lǎn sì巴三览四比喻说话拉扯,没有中心。元 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览四。”
tuī sān dàng sì推三宕四推:推诿;宕:拖延。形容一再推诿拖延。曾朴《孽海花》第五回:“原来仓樵欠了米店两个月的米账,没钱还他,那店伙天天来讨,总是推三宕四,那讨账人发了急,所以就吵了起来。”
sì fēn wǔ pōu四分五剖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统一。汉·扬雄《解嘲》:“往者周网解结,群鹿争逸,离为十二,合为六七,四分五剖,并为战国。”
diān sān dǎo sì颠三倒四指错乱没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语、做事等条理不清、颠倒混乱;毫无次序。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sì qīng liù huó四清六活形容机灵干练。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8回:“这几个都是惯做公的,四清六活的人,却怎的也不晓事。”
sì dà jiē kōng四大皆空佛教用语;指宇宙间一切(包括人本身)都是空虚的(这是一种消极思想)。古代印度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称为“四大”。佛教则称坚、湿、暖、动的性能为“四大”;并认为人身亦由此“四大”构成。因此;“四大”有时也代称人身。后一般用来表示尘念俱消;无牵无挂。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一心无挂,四大皆空。”
zhāng sān lǚ sì张三吕四泛指某人或某些人。宋·何承裕《戏为举子对句》诗:“晓来狗吠张三妇,日暮猿啼吕四妻。”
sì yīn jiǔ qī四姻九戚比喻亲戚极多。
sān sān sì sì三三四四犹言三三两两。汉·王延寿《梦赋》:“尔乃三三四四,相随踉■(足旁)而历僻。”
quē sān duǎn sì缺三短四形容物品残缺不全。
guāng máng sì shè光芒四射光芒:光辉;射:照射。强烈的光线向四面八方照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一回:“仔细一瞧,不是那粒晶莹闪烁光芒四射的红珠是什么?”
tiāo sān huō sì挑三豁四谓挑拨是非。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57回:“我们这个搅家不良,挑三豁四,丈二长的舌头,谁家着的他罢?”
sān bìng sì tòng三病四痛谓病痛很多。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二回:“到老没个儿女,设或三病四痛,没个贴体亲人,那时要茶无茶,要饭没饭,便是活受地狱,何须定要变得牛马!”
yǎn kōng sì hǎi眼空四海形容自高自大,什么都看不见。明 李贽《答耿司寇书》:“渠眼空四海,而又肯随人脚跟走乎?”
mán sān yuàn sì埋三怨四事事埋怨。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我堂客总是埋三怨四,’谢庆元讲到这里,侧耳听听帐子里已经起的均匀微细的鼾息。”
shuō sān dào sì说三道四道:说。指任意乱说乱讲;惹是生非。清 崔灏《通俗编 言笑》:“莫学他人不知朝暮,走启蒙乡村,说三道四。”
hú kǒu sì fāng餬口四方餬:通“糊”;餬口:寄食。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
qiān sān chě sì牵三扯四牵:牵连;扯:拉。牵扯其他的事情。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3回:“罢,罢,罢。你不能拿了金凤来,不必牵三扯四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
sān lín sì shè三邻四舍泛指邻居。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王三老闻知此事,率了三邻四舍,提壶挚盒,都来庆贺,吃了好几日喜酒。”
sān wǎ sì shě三瓦四舍宋代对妓院、茶楼、酒肆及其他娱乐场所的总称。清·俞万春《荡寇志》第73回:“衙内你不晓得,他是清白人家女儿,那肯同那三瓦四舍的奉迎。”
sì fāng fú còu四方辐辏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货物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毂上那样汇集到一处。后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汉书 孙叔通传》:“人人奉职,四方辐辏。”
sì chōng liù dá四冲六达四通八达的要道。宋·陈师道《徐州学纪》:“徐地东近齐鲁,北属赵魏,南引江淮,西通梁宋,四冲六达之郊,南北之亢颈也。”
sān fān sì fù三翻四复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hǒu sān hè sì吼三喝四大声吆喝马烽《吕梁英雄传》第四回:“维持会这些人,每天就在一块肥吃大喝,纸烟不离嘴,见人开口就是‘妈的屄’,整天吼三喝四抖威风。”
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zhē sān mán sì遮三瞒四谓说话、做事多方掩饰,不爽快。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三回:“昨夜怎么他两个一同出来,你且告诉了我,我自有主意,可不要遮三瞒四的。”
sì hǎi jiē xiōng dì四海皆兄弟“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先秦·孔子《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kuáng sān zhà sì狂三诈四多方欺诈。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
sì miàn shòu dí四面受敌各个方面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或攻击。春秋·齐·管仲《管子·国蓄》:“四面受敌,谓之衢处之国。”
sì tǐ bù qín,wǔ gǔ bù fēn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sì hǎi shēng píng四海昇平指天下太平。
sì bǎi sì bìng四百四病谓四肢百体的四时病痛。泛指各种疾病。《三国志平话》上卷:“学究用手揭起匣盖,只有文书一卷,取出看罢,即是医治四百四病之书。”
chóng sān dié sì重三叠四形容多次重复。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二:“本朝建官重三叠四,多少劳扰!此须大有为后痛更革之。”又卷一百一十八:“经书中所言只是一个道理,都重三叠四说在理,只是许多头面出来。”
zhòng sān dié sì重三迭四见“重三迭四”。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之四海而皆准放:放置;之:代词;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原指孝道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人们奉行的准则。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tiāo sān xián sì挑三嫌四见“挑三拣四”。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为你黑间白日的操心,好容易找下这么个媳妇,你还挑三嫌四的。”
sì hǎi bō jìng四海波静比喻天下太平。
diū sān là sì丢三落四丢掉这些;又遗漏那些。形容马虎健忘;顾此失彼。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俗语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笑话。”
méi sān méi sì没三没四不三不四,行为不端正。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1卷:“还有几个没三没四帮闲的,专一在街上寻些空头事过日子。”
chā sān cuò sì差三错四颠倒错乱。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这小厮本说的丁一确二,这婆子生扭做差三错四。”
sān qī sì qiè三妻四妾妻妾众多的意思。清 李渔《风筝误 逼婚》:“你做状元的人,三妻四妾,任凭再娶。”
sì zhàn zhī dì四战之地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地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后汉书·荀彧传》:“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qiān wǔ guà sì牵五挂四谓接连不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
sì shí bā jié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唐 杜甫《狂歌行赠四兄》:“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
sān qīn sì juàn三亲四眷见“三亲六眷”。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1卷:“次日真个到三亲四眷家去了一巡。”
chǔ gē sì qǐ楚歌四起见“楚歌四合”。元·马致远《庆东原·叹世》曲之二:“帐前滴尽英雄泪,楚歌四起,乌骓漫嘶。”
sì shí qì bèi四时气备四时:春、夏、秋、冬。四时之气具备。比喻人的气度弘远。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guó zhī sì wéi国之四维四维:指礼义廉耻。指治国的纲纪。春秋·齐·管仲《管子·牧民》:“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hào qì sì sāi浩气四塞浩气:浩然正气;塞:充满。正气充满四面八方。孙中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浩气四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