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家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jiā xián hù sòng家弦户诵 | 弦:弦歌;用琴瑟伴奏来吟诵。家家吟唱;户户诵读。形容好的诗文家家传诵;尽人皆知。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郭生》:“时叶、缪诸公稿,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 |
wáng guó bài jiā亡国败家 | 指国家覆灭、家人离散。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安其危而利其葘,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 |
jiā pò rén lí家破人离 | 犹家破人亡。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二回:“王庆从小不曾叫王砉一声爷的,今值此家破人离的时节,心中也酸楚起来。” |
yí jiā yí shì宜家宜室 | 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 | 《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guó jiā xīng wáng,pǐ fū yǒu z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匹夫:平民男子。指国家兴亡大事,每个平民都有责任。 | 周作人《杨柳》:“大抵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类的大题目,文章又照例是空泛的。” |
jiā pò shēn wáng家破身亡 | 家庭毁灭,自身死亡。 | 《晋书 温峤传》:“会琨为段匹磾所害,峤表琨忠诚,虽勋业不遂,然家破身亡,宜在褒崇,以慰海内之望,” |
sān guò jiā mén ér bù rù三过家门而不入 | 指夏禹治水的故事,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 陶铸《崇高的理想》:“如众所周知的,夏禹在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 |
bù chī bù lóng,bù zuò jiā wēng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 指作为一家之主,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224卷:“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 |
yán jiā è lì严家饿隶 | 形容拘谨的书法风格。语出《晋书·王羲之传论》:“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 语出《晋书·王羲之传论》:“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
jiā yù hù xiǎo家谕户晓 | 见“家喻户晓”。 | 宋·楼钥《缴郑熙等免罪》:“以言求人,曾未闻有所褒表,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谕户晓,必有轻议于下者。” |
pò jiā yù zǐ破家鬻子 | 鬻:卖。家庭毁坏,子女出卖。指困苦到了极点。 | 宋·杨万里《民政上》:“上赋其民以十,则吏因以赋其百。朝廷喜其办而不知有破家鬻子之民。” |
zhū zǐ bǎi jiā诸子百家 | 诸子: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后用来对我国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
yāng guó huò jiā殃国祸家 | 殃:造祸为害。使国家家庭受到祸害。 | 南朝·梁·萧衍《净业赋》:“前轮折轴,后车覆轨,殃国祸家,亡身绝祀。” |
qíng tóng yī jiā情同一家 | 比喻情谊深厚,如同一家。 | 《梁书·萧子恪》:“我与卿兄弟,便是情同一家。” |
quán jiā fú全家福 | 全家人的合影或指荤的杂烩。形容全部聚集。 | 张爱玲《浮花浪蕊》:“多数是住宅外阳光中的小照片,也有照相馆拍的全家福。” |
guó jiā duō nàn国家多难 | 难:灾难。国家多次遭到灾难。形容国家政局不稳。 |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 |
jiā yǒu bì zhǒu,xiǎng zhī qiān jīn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 敝帚:破扫帚。享:供奉。自家的破扫帚被认为价值千金。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倍觉珍贵。有时用于自谦。 | 汉·班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 |
kuī shè bǎi jiā窥涉百家 | 窥涉:关涉,关系;百家:各种学术流派。指广泛地学习,多方地汲取。 | 汉·王充《论衡·薄葬》:“通人知士,虽博览古今,窥涉百家,条入叩贯,不能宙知。” |
fā jiā zhì fù发家致富 | 发展家业,使家庭变得富裕起来。 | 魏巍《东方》第三部第一章:“这个村子里的‘大能人’,更关心的却是个人的发家致富。” |
sù shì yuān jiā宿世冤家 | 指有前世仇怨。形容积怨很深。也用作昵称。 | 宋·道山先生《道山清话》:“宿世冤家,五年夫妇,从今以往,不打这鼓。” |
zhǐ cǐ yī jiā,bié wú fēn diàn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 原是一些店铺招揽生意的用语,向顾客表明他没分店,只能在他这一家店里买到某种商品。泛指某种事物只有他那儿有,别处都没有。 |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群众所接受,所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自作聪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那种贵族式的所谓‘政治家’。” |
bǎi jiā zhēng míng百家争鸣 | 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思想;鸣:指发表意见。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阴阳、名、纵横、杂、农等名家称为诸子百家。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在政治上、学术上展开争论呈现出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今指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 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
yú jiā wéi guó于家为国 | 为国家为人民。 | 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知你结勾他邦,可甚于家为国。” |
nán shì nǚ jiā男室女家 | 犹男婚女嫁。指儿女成家。 | 明 汪廷讷《狮吼记 赠妾》:“男室女家,大伦攸系,天长地久,乐意相关。” |
kè bó chéng jiā刻薄成家 | 刻薄:冷酷无情。用残忍刻薄的手段发家致富。 |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
fǎ jiā bì shì法家拂士 | 拂:通“弼”。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辅弼之士。指忠臣贤士。 | 《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yuān jiā kě jiě bù kě jié冤家可解不可结 | 佛教主张结下冤仇的双方最好是化解冤仇,不要结仇不放。 |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5回:“但冤家可解不可结,莫若只早早的做了亲,使他空费了一番心机,强似挞之于市。” |
shèng fù bīng jiā zhī cháng胜负兵家之常 | 兵家:军事家。胜利或失败是军事家常遇到的事情。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1回:“昔日高祖与项羽争天下,数败于羽,后九里山一战成功,而开四百年基业,胜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 |
shī lǐ rén jiā诗礼人家 | 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七回:“他是诗礼人家,又有庄田地土,颇过得日子。” |
fàn jiā fú zhái泛家浮宅 | 泛:漂浮水上。形容以船为家,浪迹江湖。 | 明·袁宏道《锦帆集·尺牍·龚惟长先生》:“泛家浮宅,不知老之将至。” |
shí jiā guō zào jiǔ bù tóng十家锅灶九不同 | 比喻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做法,很难求得一致。 | 李茂荣《人望幸福树望春》:“你姓张,他姓李,人多心多,十家锅灶九不同。” |
jiā dào cōng róng家道从容 | 指家庭生活条件充裕。 | 《剪灯余话·秋千会记》:“又教蒙古生数人,复有月俸,家道从容。” |
bǎo jiā wèi guó保家卫国 | 保卫家乡和祖国。 | 冰心《跟小朋友谈访埃观感》:“在保家卫国的强烈感情里,我们两国人民是血肉相连的!” |
dà jiā fēng fàn大家风范 | 大家:旧指有声望地位的高门贵族。风范:风度、气派。出自高贵人家特有的气派。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8回:“叙起话来,问答如流,气度从容,真是大家风范。” |
yī jiā zhī lùn一家之论 |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说或论著。 | 清·顾炎武《与友人论易书》:“排斥众说,以申一家之论,而通往之路狭矣。” |
jiǔ liú bǎi jiā九流百家 | 泛指各种学术流派。参见“九流一家”。 | 唐·韩愈《毛颖传》:“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乃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 |
yī jiā wú èr一家无二 | 谓一家之人没有两样。 | 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一折:“这个女孩儿,也是有缘,我认了做义女,她自到我家来,倒也亲热,一家无二。” |
sàng jiā zhī gǒu丧家之狗 | 失去靠山,无家可归者或丧失了主子、惶张惊恐,无处投奔者。 | 《史记·孔子世家》:“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 |
kān jiā běn lǐng看家本领 | 指特别擅长的技能。 | 茅盾《清明前后》第三幕:“为民兄,您再教它几句您的看家本领。” |
chéng jiā lì jì成家立计 | 犹言成家立业。 | 元·刘致《红绣鞋·劝收心》套曲:“不指望成家立计,则寻思卖笑求食。” |
xiè jiā huó jì谢家活计 | 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与从弟谢惠连俱以诗文着称,见《宋书·谢惠连传》。后遂以“谢家活计”喻指赋诗。 | 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与从弟谢惠连俱以诗文着称,见《宋书·谢惠连传》。 |
jiā jī yé zhì家鸡野雉 | 雉:野鸡。原意是晋庚翼把自己的书法喻为家鸡,把王羲之的书法喻为野鸡,以示贱近与贵远。亦比喻风格迥异的书法绘画等。 | 晋·何法盛《晋中兴书》第七卷:“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贱厌家鸡,爱野雉,皆进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 |
kuàng miǎo wú jiā旷邈无家 | 旷:空阔;邈:远。远离家乡,没有家室。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娇娜》:“兄旷邈无家,我夙夜代筹久矣,行当为君谋一佳耦。” |
fàn zhái fú jiā泛宅浮家 | 谓以船为家。 | 宋·张元干《临江仙·送宇文德和被召赴行在所》词:“泛宅浮家游戏去,流行坎止忘怀。江边鸥鹭莫相猜。上林消息好,鸿雁已归来。”宋·陆游《书志》诗:“老身长子知无憾,泛宅浮家苦未能。” |
bù chī bù lóng,bù zuò ā jiā wēng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 | 指作为一家之主,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92回:“又道‘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这个笑话,细细想去,却很有意味。” |
yī jiā yī jì一家一计 | 指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或财产,引申为一家人。 | 元 关汉卿《望江亭》第二折:“把似你守着一家一计,谁着你收拾下两妇三妻。” |
jiā tú sì bì家徒四壁 | 徒:只;壁:墙壁。家里只有四周的墙壁。形容穷得一无所有。 | 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相如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
zhōng dǐng rén jiā钟鼎人家 | 见“钟鼎之家”。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虽然算不得簪缨门第、钟鼎人家,却倒过得亲亲热热,安安静静。” |
jiā dào xiāo fá家道消乏 | 家道:家境,家庭经济情况。消乏:贫困,空乏。家境贫寒,经济空乏。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卷:“那韩文子虽是满腹文章,却当不过家道消乏,在人家处馆,勉强糊口。” |
jīng shǐ bǎi jiā经史百家 | 经:经书,儒家经典著作;史:史学,史书;百家:诸子百家之学。指各方面的学问。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卷:“那诗书是本等,就是经史百家,也多涉猎过的。” |
chāi jiā dàng chǎn拆家荡产 | 拆:拆散;荡:弄光。家庭败落,丧失全部家产。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十卷:“只因有个人家,也为内眷有些妒忌,做出一场没了落事,几乎中了人的机谋,哄弄出拆家荡产的事来。” |
bái shǒu qǐ jiā白手起家 | 白手:空手;起家:创立家业。由一无所有而创立事业。比喻在一无所有或条件很差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双手艰苦创业。 | 谢觉哉《一支不平凡的生产队伍》:“很多社和组只利用了一部分救济款作资金甚至是白手起家的。” |
xiǎo jiā bì yù小家碧玉 | 小户人家的女子;名字叫碧玉。后泛指小户人家年轻美貌的女子。 | 晋 孙绰《情人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 |
jiàng yù zuò jiā匠遇作家 | 匠:工匠;作家:行家。工匠碰到行家。比喻双方本领相当。 | 元·无名氏《定时捉将》:“今日棋逢对手,匠遇作家也,你是好武艺为魁,我和你再战几百合。” |
zì chū yī jiā自出一家 | 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 | 《魏书 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
xī yǐng jiā yuán息影家园 | 息影:退隐闲居。形容退隐家中。 | 唐·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诗:“喜入山林初息影,厌趋朝市又劳生。” |
chéng míng chéng jiā成名成家 | 树立名声,成为专家。 | 《易系·辞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
fēng wū zhī jiā丰屋蔀家 | ①《易·丰》:“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王弼注:“既丰其屋,又蔀其家,屋厚家覆,暗之甚也。虽窥其户,阒其无人,弃其所处,而自深藏也。处于明勋尚大之时,而深自幽隐,以高其行,大道既济,而犹不见,隐不为贤,更为反道,凶其宜也。 | |
shī lǐ chuán jiā诗礼传家 | 谓以儒家经典及其道德规范世代相传。 | 元·柯丹丘《荆钗记·会讲》:“诗礼传家忝儒裔,先君不幸早倾逝。” |
bài guó sàng jiā败国丧家 | 败:衰败,沦亡;丧:丧失。使国家沦亡,家庭败落。 | 《晋书 列女传 刘聪妻刘氏》:“自古败国丧家,未始不由妇人者也。” |
dāng jiā zuò zhǔ当家做主 | 当家:主持家务。本指主管家政,有权对家事做出决定。比喻在单位或国家中居主人翁地位。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要当支书,就得认真地当家做主。” |
yī jiā yī huǒ一家一火 | 谓所有家当什物。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五卷:“王媪嫁了马周,把自己一家一火,都搬到马家来了。” |
ān jiā lè yè安家乐业 | 安定地生活,愉快地从事其职业。 | 东汉 班固《汉书 谷永传》:“薄收赋税,毋殚民财,使天下梨元咸安家乐业。” |
pò jiā wéi guó破家为国 | 为了国家大业,不惜毁坏自己的家庭。比喻无私奉献。 | 汉·侯霸《李通辞位议》:“扶助神灵,辅成圣德,破家为国,忘身奉主。” |
jiā fán zhái luàn家烦宅乱 | 家中上下不得安宁。形容在家里喧哗吵闹。 | 元·李行道《灰阑记》楔子:“母亲,不要家烦宅乱,枉惹人耻笑,我则今日辞了母亲,我往汴京寻我舅舅,自作个营运去。” |
qín jiǎn chí jiā勤俭持家 | 以勤劳节约的精神操持家务。 |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要提倡勤俭持家,勤俭办社,勤俭建国。” |
jiā jī yě wù家鸡野鹜 | 比喻不同的书法风格。也比喻人喜爱新奇,而厌弃平常的事物。 | 晋·何法盛《晋中兴书》卷七:“小儿辈厌家鸡,爱野雉,皆学逸少书。” |
guó ér wàng jiā国而忘家 | 谓为国事而忘其家。 | 《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我们科场是朝廷大典,你我为朝廷办事,就是不顾私亲,也还觉得于心无愧。” |
jiā zhì rén shuō家至人说 | 传到每一家,人人都知道。 | 《汉书 匡衡传》:“臣闻教化之流之流,非家至而人说之也。” |
sì hǎi wéi jiā四海为家 | 原指帝王占有四海;统治全国。后指人漂泊不定;到处都可以当成家;也指志在四方;不恋故土。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四海”指全国各地。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帝本纪》:“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
tōng jiā zhī hǎo通家之好 | 指两家交情深厚,象一家人一样。 | 元·秦简夫《东堂老》第四折:“有西邻赵国器,是这扬州奴父亲,与老夫三十载通家之好。” |
yuān jiā duì tóu冤家对头 | 仇人,仇敌。 | 清·李渔《慎鸾交·狠图》:“谁想才学之才与钱财之财两下里是冤家对头,从来不肯见面的。” |
jiā jiā hù hù家家户户 | 每家每户。指所有的人家。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光阴似箭,不觉残年将尽,家家户户,闹轰轰的煖火盆,放爆竹,吃合家欢耍子。” |
pò jiā dàng yè破家荡业 | 见“破家荡产”。 | 《元典章·刑部·禁诱略》:“必须督责补买,及供给一切诸物。因而逼临,破家荡业,无可展免。” |
jiā yán xié xué家言邪学 | 家言:一家之言,指偏见;邪:不正当;邪学:邪说。指偏见邪说。 | 战国·赵·荀况《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此家言邪学所以恶儒者也。” |
jiā yù hù xí家喻户习 | 家家通晓,户户熟悉。 |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余以《琵琶》虽极天工人巧,终是传奇一家语。当今家喻户习,故易于动人。” |
jiā shēng zǐ ér家生子儿 | 奴婢生的子女仍在主家服役的人。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9回:“我又比不得是这里的家生子儿。” |
fù jiā dà shì富家大室 | 亦作“富家巨室”。指广有财产的大户人家。 | 宋·何薳《春渚纪闻·二富室疏财》:“所谓富家大室者,所积之厚,其势可以比封君,而钱足以使鬼神。” |
pò jiā xiàn lìng破家县令 | 指横暴的地方官。 | 明 敖英《东谷赘言》上卷:“人有恒言:‘破家县令,灭门刺史。’予谓此言,强宗豪右当常讼之。” |
guó ěr wàng jiā,gōng ěr wàng s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
jiā rén fù zǐ家人父子 | 家人:一家人。指一家人。 | 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辩》:“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耶?” |
háng jiā lǐ shǒu行家里手 | 精通这种业务的人。里手:内行人。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批评东西的毛病,说那东西的出处,着实是个行家。” |
dāng jiā zuò zhǔ当家作主 | 作了家庭的主人。比喻对于分内的事务挑重担;尽心负责。也比喻人民有权力;有义务参加治理国家大事。 | 沙汀《风浪》:“申大嫂可以说是全家真正当家作主的人,申大哥也事事听她安排。” |
xiǎo hù rén jiā小户人家 | 人口少的人家。旧时也指寒微人家。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九卷:“和氏道:‘我们是小户人家,不像大人家有许多规矩。’” |
hēi jiā bái rì黑家白日 | 不分昼夜,整天整夜。 | 《红楼梦》第三八回:“贾母笑道:‘明日叫你黑家白日跟着我,我倒常笑笑儿,也不许你回屋里去。’” |
wàn jiā dēng huǒ万家灯火 | 千家万户的灯光。形容城镇灯光四处闪烁的夜景。 | 唐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
pò jiā sàng chǎn破家丧产 | 见“破家败产”。 | 《元典章·刑部·听讼》:“带领无名子弟动计三五十,执把军器,勾忧平民,监锁吊打,抢夺财物,破家丧产,民甚苦之。” |
shū xiāng rén jiā书香人家 | 同“书香门第”。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六回:“原来是个仕宦书香人家,怪不的他得夫人那样明理。” |
ér nǚ qìng jiā儿女亲家 | 指两家儿女结为婚姻的亲戚关系。 | 《花月痕》第52回:“历有数年,便发起财,也娶了亲,与秃头做个儿女亲家。” |
jiā chéng yè jiù家成业就 | 谓有了家产。 | 《红楼梦》第十九回:“如今爹虽没了,你们却又整理的家成业就,复了元气。” |
jiā sàn rén wáng家散人亡 | 同“家破人亡”。 | 明·华阳散人《鸳鸯针》第四回:“谋为举人急些也罢,若进士就迟一科也得,何必恁急急倾一家、补一家的?萧掌科被他弄得家散人亡,我却比他还便宜两个人。” |
qīng jiā dàng chǎn倾家荡产 | 倾:倒出;荡:弄光。把全部家产都弄光了。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董和传》:“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 |
xiè jiā bǎo shù谢家宝树 | 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 | 明·冯梦龙《双雄记·赏荷造谋》:“若得谢家宝树向此间栽,却不是累世簪缨百福来。” |
ráng ráng mǎn jiā穰穰满家 | 穰穰:丰盛。形容获得丰收,粮食满仓。 | 《史记·滑稽列传》:“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 |
qióng jiā fù lù穷家富路 | 指居家应节俭,出门则要多带盘缠,免遭困窘。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23回:“再者银子虽多,贤弟只管拿去。俗语说得好:‘穷家富路。’” |
jiā fān zhái luàn家翻宅乱 | 形容家里吵吵闹闹,不得安宁。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6回:“你想那一年,我说了林姑娘要回南去,把宝玉没急死了,闹得家翻宅乱。” |
guó ěr wàng jiā国耳忘家 | 见“国而忘家”。 | 汉·贾谊《陈政事疏》:“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
yī jiā zhī xué一家之学 | 自成一家的学派。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班固《典引》:“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 |
jiā dào zhōng luò家道中落 | 家业衰败,境况没有从前富裕。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4回:“虽然他家太爷做了任官,而今也家道中落,那里一时拿的许多银子出来?” |
lù wú cháng jiā禄无常家 | 禄:福。指福禄没有不变的定数。 | 晋·挚虞《门铭》:“禄无常家,福无定门,人谋鬼谋,道在则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