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夺目的成语故事
拼音guāng huī duó mù
基本解释夺目:耀眼。形容光采极为鲜明,令人眼花缭乱。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8回:“见两旁有金山玉山二座,光辉夺目。”
暂未找到成语光辉夺目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光辉夺目)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予一夺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七年之中,一予一夺,二三孰甚焉?” |
一人立志,万夫莫夺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五卷:“正是‘一人立志,万夫莫夺。’” |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 《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一叶障目 | 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一寸光阴一寸金 | 唐 王贞白《白鹿洞》:“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一扫而光 | 宋 苏轼《题王逸少帖》诗:“出林飞鸟一扫空。” |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谢觉哉《关于独立思考》:“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一目之士 | 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志雅堂杂抄》:“此书成于元代,道学之风甚盛,而能为是言,此是非之公也。近世一目之士,动以诋斥宋儒为莫逭之罪,亦愚甚矣。” |
一目了然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7卷:“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了然。” |
一目五行 | 《辽史·杨遵勖传》:“天下之事,丛于枢府,簿书填委。遵勖一目五行俱下,判决如流。” |
一目十行 | 宋 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
一目数行 | 清·钮琇《觚剩续编·英豪举动》:“熊公廷弼当督学江南时,试卷皆亲自批阅。阅则连长几于中堂,鳞摊诸卷于上,左右置酒一坛,剑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数行。” |
一而光 | |
万丈光芒 | 郭沫若《洪波曲》:“在他盲目而瘫痪的一片黑暗中,打出了万丈光芒的眩目的铁火。” |
万目睚眦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
万目睽睽 | 唐·韩愈《郓州溪堂诗并序》:“公私扫地赤立,新旧不相保持,万目睽睽,公于此时能安以治之。” |
上下天光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
不堪入目 | 清 李汝珍《镜花缘》:“酒保陪笑道:‘此数肴也,以先生视之,固不堪入目矣。’” |
不夺农时 | 《旧唐书·李密传》:“是以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宁积于人无藏于府。”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与日月争光 | 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与日月齐光 | 战国·楚·屈原《楚辞·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
东壁余光 | |
两叶掩目 | 北齐·刘昼《刘子新论·专学》:“夫两叶掩目,则冥然无睹;双珠填耳,必寂然无闻。” |
两面光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9回:“凡事不能光做一面,总要两面光。” |
举世瞩目 | 战国 楚 屈原《渔夫》:“举世皆浊我独清。”《国语 晋语》:“则恐国人这瞩目于我也。” |
举目千里 | 宋·刘学箕《松江哨遍》:“松江太湖,举目千里,风涛不作,水面砥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