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外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chī lǐ pá wài吃里爬外 | 接受这一方面的好处,却为那一方面卖力。也指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告诉对方。 |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立此存照”(四)》:“凡一班吃里爬外,枪口向内的狼鼠之辈,读此亦当憬然而悟矣。” |
nèi shū wài qīn内疏外亲 | 疏:疏远;亲:亲密。内心疏远,表面亲近。指不是真心待人。 |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二卷:“曾子曰:‘内疏而外亲。’” |
chóu rén xiāng jiàn,fèn wài yǎn zhēng仇人相见,分外眼睁 | 指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 | 《醒世恒言 蔡瑞虹忍辱报仇》:“相公所见极是明理;只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睁,这几日何如好过!” |
ān nèi rǎng wài安内攘外 | 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 汉 张仲景《伤寒论 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
rǎng wài ān nèi攘外安内 | 攘:排除。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 汉 张仲景《伤寒论 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
xiāo yáo fǎ wài逍遥法外 | 不受拘束。指犯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 ;仍然自由自在。 | 南朝 梁 萧统《梁昭明集 林钟六月》:“敬想足下,藏形月府,遁迹冰床,披庄子之七篇,逍遥物外;玩老聃之两卷,恍惚怀中。” |
wài lì nèi rěn外厉内荏 | 表面强硬而内心虚弱。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郎剀传》:“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厉内荏,以虚事上,无佐国之实,故清浊而寒温不效也。” |
dù wài zhī rén度外之人 | 度外:心在计度之外。指与某人或某集团没有关系或关系不近的人。即局外人。 | 《三国志·魏志·杨阜传》:“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 |
wài yú nèi zhì外愚内智 | 智:聪慧。外形笨拙憨厚,内心机智聪明。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荀攸传》:“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 |
xiāo yáo shì wài逍遥事外 | ①谓犯法者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亦泛指做坏事或与坏事有牵连的人不受追查。②谓置身事外,毫不关心。 | 清·包世臣《致广东按察姚中丞书》:“首祸正凶,逍遥事外。”鲁迅《花边文学·女人未必多说谎》:“关于杨妃,禄山之乱以后的文人就都撒着大谎,玄宗逍遥事外,倒说是许多坏事情都由她。” |
fù zhū dù wài付诸度外 | 度外:心意计度之外。放在考虑之外,形容不计安危、成败的行为。 |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自身生死且尚付诸度外,毁誉更不计及也。” |
fēng chén wài wù风尘外物 | 风尘:指污浊、纷扰的世俗生活。超越世俗的特出人物。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
nèi jǐn wài sōng内紧外松 | 指政策的收紧与放宽或指人的心情,即内心紧张,态度镇静。 | |
gāng zhōng róu wài刚中柔外 | 刚:刚硬,坚强;中:里,内心;柔:软弱,柔和。表面柔顺,内里刚强。指人外柔而内刚的性格。也指外表和好,内藏杀机的策略。 | 《三十六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
chū dí yì wài出敌意外 | 见“出敌不意”。 | 毛泽东《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此种计划出敌意外,在你们最后完成部署以前,敌人是很难觉察出来的。” |
áng shǒu tiān wài昂首天外 | 抬起头望着天边。形容态度傲慢,或做事脱离实际。 | 清 归庄《王大痴像赞》:“昂其首,睅其目,举觞而望青天者,是为王大痴。” |
yì chū wàng wài意出望外 | 出乎意料之外。 |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8回:“六月间,又得宗师录取一名科举,意出望外,从此准备进场之事。” |
zhì zhī dù wài致之度外 | 指不放在心上。同“置之度外”。 | 《北史 薛辩传》:“朕且含养,致之度外,勿以言辞相析。” |
xiāo yáo wù wài逍遥物外 | 谓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束,自由自在。 | 宋·张孝祥《减字木兰花·赠尼师旧角奴也》词:“识破嚣尘,作个逍遥物外人。” |
lǐ tōng wài guó里通外国 | 里通:暗中勾结。与国外反动势力暗中勾结;盗卖本国的情报或国家利益。 | 鲁迅《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之余》:“ 大则指为‘里通外国’,就是现在之所谓‘汉奸’。” |
nèi shèng wài zhǔ内圣外王 | 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 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
xiōng dì xì yú qiáng,wài yù qí wǔ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 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 《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
gé shě xū yǒu ěr,chuāng wài qǐ wú rén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 须:应当。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0回:“正是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公子听得仔细,即心中转道:‘奇怪,难道他主仆多是女人?’” |
chū rén wàng wài出人望外 | 犹出人意表。 | 宋·叶適《高夫人墓志铭》:“每族里计较家事,极为退懦卑约,示若无有,人或颇忽易,逮其一旦张丰大,出人望外数等,人皆惊不意,以为何术能然,直以为勉强然尔;至其久无不然。” |
zhí nèi fāng wài直内方外 | 形容内心正直、做事方正。 | 《周易 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
wài kuān nèi jì外宽内忌 | 谓外表上看似宽宏,内心却多忌刻。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杨戏传》:“维外宽内忌,意不能堪。军还,有司承旨奏戏,免为庶人。” |
fù zhī dù wai付之度外 | 谓置于胸臆之外,不加考虑。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
zuǒ jiàn wài yì左建外易 | 用不正当的手段建立威权,变革法度。 | 《史记·商君列传》:“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教也。”司马贞索隐:“左建,谓以左道建立威权也;外易,谓在外革易君命也。”王伯祥注:“左谓失正,外谓失中,故事乖常理叫‘左道’,也叫‘外道’。 |
fèn wài zhī wù分外之物 | 分:名分。名分以外的事物。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1回:“吾差四个统制官,引一百军人下船搜看,但有分外之物,决不轻恕。” |
yù dí yú guó mén zhī wài御敌于国门之外 | 御:抵挡;国门:京都城门,边界线。将敌人阻挡在境外。 | 战国·邹·孟轲《孟子·万章》:“今有御人国门之外者。” |
nèi jǔ bù shī qí zǐ,wài jǔ bù shī qí chóu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 | 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荀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 |
zhì shēn shì wài置身事外 | 置:安放。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形容对事情漠不关心。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2回:“你我且置身事外,袖手旁观。” |
fāng wài zhī shì方外之士 | 方外:世外。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等出家人。 | 《晋书·阮籍传》:“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 |
dùn jì fāng wài遁迹方外 | 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 | 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余如惟信、王忱、金恺、秦衡、陆叙,类皆元季遗民,或逃名字宇内,或遁迹方外,并不欲以姓字传者。” |
biàn shēng yì wài变生意外 | 变:变化。指意外发生变故。 | 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枢密赵文正公》:“时甫罹大变,众心未一,事机少忽,变生意外。” |
kàng huái wù wài抗怀物外 | 抗:通“亢”,高尚;物:指世俗。胸怀高尚,超出尘俗之外。 | 宋·洪迈《容斋四笔·王逸少为艺所累》:“以抗怀物外,不为人役,故功名成就,无一可言。” |
péng zhōng biāo wài弸中彪外 | 弸:充满;彪:文采。指人内有才德,则有文采,自然外露。赞美德才兼备的人。 | 汉·扬雄《法言·君子》:“或问:‘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何以也?’曰:‘以其弸中而彪外也。’” |
jiā chǒu bù wài yáng家丑不外扬 | 丑:羞耻;扬:宣扬,传播。家庭内部不体面的事情不向外人宣扬。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玄门偃禅师法嗣》:“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不欲说似人。’曰:‘为甚么却如此?’师曰:‘家丑不外扬。’” |
jiǔ xiāo yún wài九霄云外 | 九霄:天的最高处。比喻无限高远的地方。 | 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这七宝盒中,我陈琳早魂飞九霄云外。” |
chū hū yì wài出乎意外 | 用于意想、预料之外。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不想姑娘闹了个皮子,蔫蔫儿的受了,自己倒出乎意外,一时抓不着话岔儿。” |
wài qiáng zhōng gān外强中干 | 指外表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虚弱。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十五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 |
chū yú yì wài出于意外 | 见“出于意表”。 | 《黄绣球》第四回:“自想这件事真出于意外,必须自家投到,中诉明白,不能平白地叫妻子良受诬辱。” |
jué shèng yú qiān lǐ zhī wài决胜于千里之外 | 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 《史记 留侯世家》:“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
féi shuǐ bù luò wài rén tián肥水不落外人田 | 肥水:借指好处。指不让别人得到好处。 | 沈从文《一个大王》:“俗话说‘肥水不落外人田’,因此一排人把步枪上了刺刀,守在门边,预备给这弁目过不去。” |
xié mó wài dào邪魔外道 | 佛教语,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学说。 | 《药师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 |
chāo rán wù wài超然物外 | 超然:脱离;不介入;物:客观世界。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意指对现实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也比喻置身事外。 | 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渊明正以脱略世故,超然物外为适,顾区区在位者,何足概其心哉?” |
chū zì yì wài出自意外 | 出于意料之外。 | 唐·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记》:“丘之小不能一亩……余怜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
hún fēi tiān wài,pò sàn jiǔ xiāo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 魂:灵魂;魄: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形容惊恐到了极点或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梁中书看了,吓得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
páng mén wai dào旁门外道 | 见“旁门左道”。 | 《礼记·王制》:“执左道以乱政,杀。”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四回:“左道旁门乱似麻,只因昏主起波查。” |
é wài zhǔ shì额外主事 | 明清时为各部司员的低级官吏。一般由没有考中庶吉士的进士充任,也可以由皇帝赏赐。 | |
nèi jùn wai hé内峻外和 | 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 | 清·昭梿《啸亭杂录·孙文定公》:“公内峻外和,相对者如登泰、华、坐春风,非不阳和熙熙,贮在颜间,而业已置人于青云上。” |
wài qiáng zhōng jí外强中瘠 | 外表上好象很强大,实际上很虚弱。 | 清·黄钧宰《金壶浪墨·英国被兵》:“英夷与俄罗斯两国交恶,俄罗斯方争印度于英夷,积岁构兵,外强中瘠。” |
huāng jiāo yě wài荒郊野外 | 离城镇村庄很远的荒凉地带。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3卷:“却是荒郊野外,桃红柳绿,正是女眷们游耍去处。” |
gé qiáng xū yǒu ěr,chuāng wài qǐ wú rén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 须:应当。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 | 元·孟德耀《举案齐眉》第二折:“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这小贱人无理,瞒着老夫,引着梅香去书房中看梁鸿去了。” |
wài róu nèi gāng外柔内刚 | 柔:柔顺。刚:刚强。外表柔顺,内心却很刚强。亦作“外柔中刚”。 | 《晋书·甘卓传》:“卓外柔内刚,为政简惠。” |
zhì dà wú wài至大无外 | 至:极。大到极点,外无以加。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
nèi rén wài yì内仁外义 | 内心很仁慈,待人重情义。 | 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伏以阁下内仁而外义,行高而德巨,尚贤而兴能,哀穷而悼屈。” |
lǐ tiǎo wài juē里挑外撅 | 阳奉阴违,搬弄是非。 |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找那心眼儿实、不会里挑外撅的人,找那跟韩老六结仇结怨的,你多联络些人,抱成团体。” |
lǐ lǐ wài wài里里外外 | 里面和外面。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4回:“时值秋残冬到,石秀里里外外,身上都换了新衣服穿着。” |
wài kuān nèi shēn外宽内深 | 谓外貌宽厚而实则城府很深。 |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 |
chóu rén xiāng jiàn,fèn wài yǎn míng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 指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 | 明 施耐庵《水浒传》六十八回:“燕青牵了那匹千里龙驹,径到大寨。宋江看了大喜,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
zhōng tōng wài zhí中通外直 | 莲的茎中心有孔可通上下,其外正直,不弯不曲。比喻人的心胸宽广,行为端正。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chuāng wài yǒu ěr窗外有耳 | 指秘密言谈可能泄密。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9回:“展爷连忙摆手说:‘四弟悄言,岂不闻窗外有耳?’” |
xián wài yí yīn弦外遗音 | 弦:乐器上用以发音的丝线、铜丝或钢丝。言外之意。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 | 西汉·戴圣《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声矣。” |
xián wài yǒu yīn弦外有音 | 弦乐器的弦上发出的声音以外还有声音。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 | 南朝 宋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然至于一绝处,亦复何耶!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不知所从而来。” |
yùn chóu wéi wò zhī zhōng,jué shèng qiān lǐ zhī wài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 运:运筹;帷幄:军用帐幕;千里之外:指战场。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能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负 |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
chū rén yì wài出人意外 | 超出人们的意料。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所以天下事往往有出人意外的。” |
nèi róu wai gāng内柔外刚 | 内心柔弱,外表刚强。亦作“外刚内柔”。 | 《易经·否卦》:“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 |
chǒu shì wài yáng丑事外扬 | 不光彩、见不得人的事在外面到处传扬。 | |
wài yuán nèi fāng外圆内方 | 形容外表随和;内里刚直。圆:圆通;方:方正。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郅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圆,朋党构奸,罔上害人。” |
chóu rén jiàn miàn,fèn wài yǎn hóng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 眼红:激怒的样子。仇敌碰在一起,彼此更加激怒。 | 赖传珠《模范红五团的新荣誉》:“真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
yì yú yán wài溢于言外 | 溢:水满外流,引申为超出。超出语言之外。指某种意思、感情通过语言文字充分表露出来。亦作“溢于言表”。 | 叶圣陶《倪焕之》:“郑重叮咛的意思,溢于言外。” |
shì wài táo yuán世外桃源 | 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 清 孔尚任《桃花扇》:“且喜已到松凤阁,这是俺的世外桃源。” |
bā huāng zhī wài八荒之外 | 八面荒远的地方以外。形容极其旷远。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
chāo yǐ xiàng wài超以象外 | 以:用法等同“于”。超脱于物象之外。形容诗文意境雄浑、超脱。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现实的空想。 | 唐·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
xǐ chū wàng wài喜出望外 | 望:希望;意料。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 | 宋 苏轼《与李之仪》:“契阔八年,岂谓复有见日,渐近中原,辱书尤数,喜出望外。” |
xián wài zhī yì弦外之意 | 弦:乐器上发音的丝线。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 《南史 范晔传》:“其中体趣,言之不可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 |
hún fēi tiān wài魂飞天外 | 灵魂脱离躯体飞到天空之外。形容惊恐到极点。 | 元 李文蔚《张子房圮桥进履》:“听说罢,魂飞天外,好教我心惊失色。” |
hóng zhōng sì wài闳中肆外 | 闳:博大;肆:奔放,淋漓尽致。指文章内容丰富,文笔又能尽量发挥。 | 唐 韩愈《进学解》:“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
gài mò néng wài概莫能外 | 一概不能除外。指都在所指范围之内。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庄周蜗角之论,尚未足以概莫能外。” |
yì zài yán wài意在言外 | 其意在言语、文辞之外。指语意含蓄;让人自己体会其真正用意。 | 宋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上。” |
xiōng dì xì qiáng,wài yù qí wǔ兄弟阋墙,外御其侮 | 阋:争吵;墙:门屏;御:抵御。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一致对外。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30回:“兄弟阋墙,外御其侮。蜗角纷争,惟利是务。” |
chè nèi chè wài彻内彻外 | 见“彻里彻外”。 |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到了你们这一代就不同了,你们根本就没有受过烙印,所以你们的诗,彻内彻外,都是自己作主人。” |
háo wú lì wài毫无例外 | 指全部如此,没有例外。 | 邓小平《工人阶级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贡献》:“我们所有的企业必须毫无例外地实行民主管理,使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结合起来。” |
zhì zhī dù wài置之度外 | 放在考虑之外(置:放;度:打算;计较)。形容不放在心上。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隗嚣传》:“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
chī lǐ pá wài吃里扒外 | 比喻受这一方好处,却暗为另一方效劳。 |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人心隔肚皮,备不住有那吃里扒外的家伙走风漏水,叫韩老六跑了。” |
nèi yīng wài hé内应外合 | 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 《三国志通俗演义·姜维祁山战邓艾》:“忽报有内应外合之兵,蜀军溃散。” |
wài jiāo cí lìng外交词令 | 用于交往的空套话 | 钱钟书《围城》:“辛楣自以为这个英文字嵌得非常妙,不愧外交词令。” |
chè lǐ chè wài彻里彻外 | 从里到外,完完全全。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0回:“又叫裁缝与武松彻里彻外做秋衣。” |
lǐ yìng wài hé里应外合 | 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与里面接应相结合。 | 元 李文蔚《圯桥进履》第二折:“小官须索整点英雄将士,里应外合擒拿他,有何不可也。” |
chóu rén xiāng jiàn,fèn wài yǎn hóng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 眼红:激怒的样子。仇敌碰在一起,彼此更加激怒。 | 谢扶民《壮族人民优秀的儿子韦拔群》:“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于是双方的随员就对打起来了。” |
xián wài zhī yīn弦外之音 | 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 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三卷:“故言尽而意亦止,绝无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
nèi wài gōu jié内外勾结 | 内部与外部暗中相互配合来达到某种目的。 |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12章:“他领导的那场‘里应外合’的战斗,居然被安上一个‘内外勾结演苦肉计’的嫌疑。” |
wài gǎn nèi shāng外感内伤 | ①中医谓外感风邪,内有郁积而致病。②比喻内外煎迫。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次日便觉得有些鼻塞声重,胸闷头晕,恹恹的就成了一个外感内伤的病。” |
wài fāng nèi yuán外方内员 | 指外表正直,内心圆滑。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郅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员,朋党构奸,罔上害人。” |
xiāo rán wù wài萧然物外 | 物外:自身以外的一切。形容极为超脱,不为俗情杂务所烦扰。 | 《清朝野史大观》卷九:“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 |
nǚ shēng wài xiàng女生外向 | 向:朝着,引申为偏爱。女子成人总要结婚。指女子心向丈夫家。 | 东汉·班固《白虎通·封公侯》:“男生内向,有留家之义;女生外向,有从夫之义。” |
wài qiǎo nèi jí外巧内嫉 | 外貌乖巧,内心刻忌。犹言口蜜腹剑。 | 东汉·班固《汉书·翟义传》:“兄宣静言令色,外巧内嫉之心。” |
wài qīn nèi shū外亲内疏 | 疏:疏远。外表亲密无间,内心冷若冰霜。形容表里不一 |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不料此人外亲内疏,挟诈而取益州,遂并汉中,有霸业兴隆之志。” |
chāo rán xiàng wài超然象外 | 以:用法等同“于”。超脱于物象以外。指诗文的意境雄浑、超脱。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现实的空想。 | 唐·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