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38 个儒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lǎo shǒu xiǔ rú老手宿儒 | 宿儒:长期研究儒家经典的人。指年辈大的老师或知识渊博的学者。 | 宋·陆九渊《语录》:“三百篇之诗,有出于妇人女子,而后世老师宿儒,且不能注释得分明,岂其智有所不若。” |
tōng rú dá shì通儒达士 | 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卢植传》:“中兴以来,通儒达士班固、贾逵,郑兴父子,并敦悦之。” |
zhāng jù xiāo rú章句小儒 | 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儒生。 | 《汉书 夏侯胜传》:“建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 |
fén shū kēng rú焚书坑儒 | 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读书人。指秦始皇焚烧《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坑杀一批儒生。后泛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 | 汉 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
qí rú shuò dé耆儒硕德 | 耆:老;硕:大。盛德高年的儒者。 | 唐·张九龄《论教皇太子状》:“必使耆儒硕德,为之师保。” |
qí rú shuò lǎo耆儒硕老 | 耆:老;硕:大。盛德高年的儒者。 | 汉·扬雄《剧秦美新》:“是以耆儒硕老,抱其书而远逊;礼官博士,卷其舌而不谈。” |
qí rú shuò wàng耆儒硕望 | 耆:老;硕:大。盛德高年的儒者。 | 《元史·崔彧传》:“宜博访南北耆儒硕望,以重此选。” |
fán shū kēng rú燔书坑儒 | 同“焚书坑儒”。 |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
hóng rú shuò xué宏儒硕学 | 指学问渊博的人。 | |
rú yǎ fēng liú儒雅风流 | ①文雅而飘逸。②谓风雅淳正。 | 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脱套》:“方巾与有带飘巾,同为雅者之服。飘巾儒雅风流,方巾老成持重。” |
zhū rǔ guān xì侏儒观戏 | 比喻自己没有主见,只是跟着别人说。 | 宋 朱弁《曲洧旧闻》第七卷:“譬侏儒观戏,人笑亦笑,谓‘众人决不误我’者,比比皆是也。” |
fán shū gāng rú燔书阬儒 | 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同“焚书坑儒”。 | 《汉书 地理志下》:“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怙威,燔书阬儒,自任私智。” |
fēng liú rú yǎ风流儒雅 | 风流:有文采且不拘礼法;儒雅:学识深湛,气度不凡。指人文雅洒脱,学识渊博。 | 唐·卢照邻《五悲·悲才难》:“杲之为人也,风流儒雅,为一代之和到此为止;昂之为人也,文章卓荦,为四海之随珠。” |
ō yī rú nì喔咿儒睨 | 儒睨:强笑的样子。形容老着脸皮,强作欢颜。 | 战国 楚 屈原《卜居》:“栗斯,喔咿儒睨以事妇人乎?” |
tōng rú dá shí通儒达识 | 见“通儒达士”。 | 《南齐书·礼志》:“汉之于周,世代于此,通儒达识,不以为非。” |
lǎo shī xiǔ rú老师宿儒 | 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 宋·陆九渊《语录》:“三百篇之诗,有出于妇人女子,而后世老师宿儒,且不能注释得分明,岂其智有所不若。” |
shuò yàn míng rú硕彦名儒 | 硕:大;彦:有才学的人。指有名声的大学者。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公子好客,结多少硕彦名儒;相府开筵,常聚些布衣韦带。” |
kēng rú fén shū坑儒焚书 | 坑:活埋;焚:烧。焚毁书籍,坑杀书生 | 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
ō yī rú ér喔咿儒儿 | 喔咿:献媚强笑的样子,形容声音含糊不清。形容老着脸皮,强作欢颜。 | 战国 楚 屈原《卜居》:“栗斯,喔咿儒睨以事妇人乎?” |
tōng rú shuò xué通儒硕学 | 犹言通儒达士。 | 《南史·贺瑒传》:“通儒硕学,复见贺生。今且还城,寻当相屈。”又《儒林传·顾越》:“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计论无倦。” |
yī jiè rú shēng一介儒生 | 一介:一个。一个小小的书生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47回:“生员及一介儒生,何敢妄干国政。” |
bái miàn rú guān白面儒冠 |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 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八四:“白面儒冠已问津,生涯只羡五侯宾。萧萧黄叶空村畔,可有摊书闭户人?” |
míng shì sù rú名士夙儒 | 名士:有名的人;夙儒:有学问的人。知名人士和老学者。 | 《新唐书·萧复传》:“复衣垢弊,居一室,学自力,非名士夙儒不与游。” |
shuò xué tōng rú硕学通儒 | 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 《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南史·顾越传》:“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
hóng rú shuò fǔ鸿儒硕辅 | ||
bái miàn rú shēng白面儒生 |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 《资治通鉴 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温详之徒,皆白面儒生,乌合为群,徒恃长河以自固;若大军济河,必望旗震坏,不待战也。” |
shé zhàn qún rú舌战群儒 | 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
yàn hàn rú shēng燕颔儒生 | 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 | |
zhū rǔ yī jié侏儒一节 | 比喻能体现事物全貌的局部。 | 汉 桓谭《新论 道赋》引谚语:“侏儒见一节,而长短可知。” |
yáng rú yīn shì阳儒阴释 | 儒:儒家;释:佛家。表面是儒家,骨子里是佛家。 |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复盛时代》:“祗及黄震与顾炎武,名为扬宋抑汉,实则归心禅学,与其所著《书林扬觯》,皆阳儒阴释,不可为训。” |
tán xiào yǒu hóng rú谈笑有鸿儒 | 鸿儒:大儒,有名的学者。与学问渊博的人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谈笑。指交游的人不同一般。 | 唐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rú jiā jīng shū儒家经书 | 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 |
jiǔ rú shí gài九儒十丐 | 儒:旧指读书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 | 宋·郑恩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
sù xué jiù rú宿学旧儒 | 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 宋 胡仔《苕溪隐丛话前集 西昆体》:“老杜诗既为世所重,宿学旧儒犹不肯深与之。” |
wēn wén rú yǎ温文儒雅 | 犹言温文尔雅。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为首的是个半老的儒者气象……次后便是一个温文儒雅的白面书生。” |
hóng rú shuò xué鸿儒硕学 | 鸿儒:大儒;硕学:有很多学问的人。泛指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 | 《晋书·儒林传序》:“鸿儒硕学,无乏于时。” |
xué jiàn xiǎo rú穴见小儒 | 穴:洞孔;穴见:一孔之见。比喻见识浅薄鄙陋的学者。 |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第六卷:“耳听小士,穴见小儒,不知五五之开方。” |
fén diǎn kēng rú焚典坑儒 | 见“焚书坑儒”。 |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出身传》:“秦皇独霸诸侯城,焚典坑儒丧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