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而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wáng gù zuǒ yòu ér yán tā王顾左右而言他 | 指离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 | 《孟子·梁惠王下》 |
bù lìng ér xìn不令而信 | 令:命令;信:信服。不用三令五申能使之遵守服从。 | 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不约而亲,不令而信。” |
cóng tiān ér xià从天而下 | 比喻出于意外,突然出现。 | 东汉 班固《汉书 周亚夫传》:“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 |
gǒng shòu ér xiáng拱手而降 | 拱手:两手在胸前合抱表示恭敬。恭恭敬敬地俯首投降。 | 元·无名氏《聚兽牌》第一折:“斩汉将汤浇瑞雪,放心杀敌兵拱手而降。” |
jìn huān ér sàn尽欢而散 | 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九回:“命酒更酌,尽欢而散。” |
tuō yǐng ér chū脱颖而出 | 如果毛遂早得到任用;就会像锥子放在布袋里那样;锥针都能全部穿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脱:脱露。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
xìn bù ér xíng信步而行 | 信:随意。无目的地随意行走。 | 宋 陆游《龟堂杂兴》诗:“曳杖东冈信步行,夕阳偏向竹间明。” |
xìn ér yǒu zhèng信而有证 | 真实而有根据。 | 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 |
zhì ér bù wèn置而不问 | 置:设置。对设置任命的官员放在一旁不再过问。指对事情不加过问。 | 宋·苏轼《汉文帝之行事有可疑者三》:“上林令吏之不材,而虎圈啬夫,才之过人者也,才者遗而不录,不才者置而不问,则事之不废坏者有几?” |
jī rǎng ér gē击壤而歌 | 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打击土堆而唱歌。比喻太平盛世,人人丰衣足食 |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一回:“衣冠辐辏,车马喧阗,人人击壤而歌,处处笙箫而乐。” |
hǎn pì ér yù罕譬而喻 | 说话用不着多比方,都能听懂。形容话说得非常明白。 | 《礼记·学记》:“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
qīng cháo ér chū倾巢而出 | 倾:尽;倾巢:意指巢中一个也不剩。整窝的鸟儿全出来。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 | 明 施耐庵《水浒传》:“贼兵倾巢而来,必是抵死厮拼、我将何策胜之?” |
zhì yù yuán ér xíng yù fāng,dǎn yù dà ér xīn yù xiǎo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 | 考虑问题要变通灵活,行为则须端方不苟;胆量要大,心思要缜密。 |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
fén lín ér liè焚林而猎 | 焚烧树木林,猎取禽兽。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久打算。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主术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
bù qī ér rán不期而然 | 期:料想;然:如此。没有想到会这样而竟然这样。表示出乎意料之外。 | 宋 王楙《野客丛书》:“盖其平日读外祖太史公记,故发于词旨,不期而然。” |
fǎn qí dào ér xíng zhī反其道而行之 | 反;相反;其:他的;道:方法;办法;行:做;之:它;指事情。采取同对方相反的方法行事。 | 清·吴趼人《痛史》第14回:“只是宗兄劝你去做教习,你却去做学生,未免反其道而行之了!” |
mì ér bù xuān秘而不宣 | 秘:不公开的;引申为隐匿;不能让别人知道;宣:公开。把知道的消息、情况隐秘起来;不告诉别人。 | 晋 陈寿《三国志 吕蒙传》:“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 |
liè qiè ér xíng趔趄而行 | 身子歪斜不稳地走路。 | |
wàng wū ér shí望屋而食 | 谓军行不带粮草,随处就食。 | 汉·贾谊《新书·过秦》:“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
mǐn ér hǎo xué敏而好学 | 敏:聪明。天姿聪明而且喜好学习。 | 《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tóu mèi ér qǐ投袂而起 | 投袂:挥动袖子。形容精神振作,立即行动起来的神态。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 |
bó rén yóu wǒ ér sǐ伯仁由我而死 | 伯仁:晋代周颙的字。指对别人的死亡负有某种责任。 | 《晋书·周颙传》:“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
tīng ér bú wén听而不闻 | 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
zì shàng ér xià自上而下 | 从上到下。 | 邓小平《党与抗日民主政权》:“有的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有的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总以能教育群众、纠正错误、保证党的领导为原则。” |
kuā kuā ér tán夸夸而谈 | 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进了书房门,听见杨执中在内咶咶而谈,知道是他已来了,进去作揖同,同坐下。” |
zhèn lǚ ér guī振旅而归 | 振旅:整军,休整部队;归:返回。军队作战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而返回。指部队作战胜利归来。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五年》:“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 |
jī zhì ér mò赍志而没 | 赍:怀抱着,带着;殁:死。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 | 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
míng chá qiū háo zhī mò,ér bù jiàn yú xīn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 《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bù hán ér lì不寒而栗 | 寒:寒冷;栗: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
fén lín ér tián,jié zé ér yú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 竭:使……干涸;渔:打鱼。烧毁森林捕捉野兽,排干湖水去捕捉鱼。比喻只顾眼前的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 | 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
chuán xí ér dìng传檄而定 | 檄:讨敌文书;定:平定。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 | 《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
jì rì ér dài计日而待 | 计算着日子来等待,意即无须很久。 | 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shén ér míng zhī神而明之 | 指表面玄妙的事理。 | 《周易 系辞上》:“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
jì rì ér sì计日而俟 | 见“计日而待”。 | 晋·常璩《华阳国志·大同志》:“事终无成,败亡可计日而俟。” |
mí ér bù fǎn迷而不返 | 迷路后不知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 | 汉 王粲《为刘表与袁尚书》:“若使迷而不返,遂而不改,则戎狄蛮夷将有诮让之言。” |
yǒu suǒ bù wéi,ér hòu kě yǐ yǒu wéi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 为:做,干。有些事情不做,把它放弃掉,然后才能在另外的事情上有所作为。指要获得成功,必须有所舍弃,有所选择。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
yī lǎn ér jìn一览而尽 | 一看就全都看到了。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
tǐng shēn ér chū挺身而出 | 形容遇到危难时;勇敢地站出来;担当其任。挺:挺起身来;勇敢刚毅的样子。 | 《旧五代史 周 唐景思传》:“后数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邻郡,得援军数百,逐其草冠,复有其城,毫民赖是以济。” |
yǐng tuō ér chū颖脱而出 | 颖,锥芒。言锥芒全部脱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能全部显现出来。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
dé ér fù shī得而复失 | 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变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复失,与不得同。公以此贺我,实足使我愧赧耳!’” |
dǐng zú ér lì鼎足而立 | 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像鼎那样三只脚并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
yán ér wú xìn言而无信 | 信:信用。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原作“言而不信”。 | 《穀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
fú xiù ér guī拂袖而归 | 拂袖:甩袖子,表示意志已决。指毫无留恋,回到家乡归隐。 | 元·周文质《斗鹌鹑·自悟》套曲:“您都待重裀而卧,列鼎而食,不如我拂袖而归。” |
yī yán ér dìng一言而定 | 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反悔。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一言而定三国。” |
fèi shū ér tàn废书而叹 | 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
bù jìng ér zǒu不胫而走 | 胫:小腿;走:快跑。没有腿却能跑得很快。后形容事物不待推行;就到处流传。 | 汉 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
tài jí ér pǐ泰极而否 | 好的到了极点,坏的就来了。 | 唐 刘禹锡《史公神道碑》:“侍中以帐下生变闻,泰极而否,当歌而哭。” |
bù dé yǐ ér wéi zhī不得已而为之 |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 宋·辛弃疾《九议》:“岁币郊祀之费,是不得已而为之者。” |
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诸四海而皆准 |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 《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
qiān fū suǒ zhǐ,wú bìng ér sǐ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 指:指责。被众人所指责将没什么好下场。 | 东汉·班固《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臣常为之寒心。” |
zé mù ér chǔ择木而处 | 处:居。鸟儿选择合适的树木做巢。比喻选择贤君明主,为其效命。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
tóng rì ér lùn同日而论 | 犹言相提并论。 | 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
cā jiān ér guò擦肩而过 | 擦:挨。挨着肩而溜走。指没有抓住机会。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2回:“后来彼此又擦肩而过。” |
xuán ér wèi jué悬而未决 | 一直拖在那里,没有得到解决。 | 孙中山《救国之急务》:“已将一切问题决定,惟有如何处置国会一层,悬而未决。” |
pǐn ér dì zhī品而第之 | 品:品评,区分;第:等第,等级。品评优劣而后确定他的等级。 | 《晋书 苻坚载记上》:“坚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品而第之。” |
cóng fēng ér fú从风而服 | 从:顺从;服:服从。象顺风倒下一样就迅速服从了。 | 《战国策 秦策一》:“山东之国,从风而服。 |
dòu ér zhù zhuī斗而铸锥 | 临到打仗才去铸造兵器。比喻行动不及时。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 |
bǐ jiān ér lì比肩而立 | 比肩:并肩。肩并肩地站立。比喻彼此距离极近。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三》:“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 |
cún ér bù yì存而不议 | 存:保留;议:讨论。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 唐·独孤及《仙掌铭并序》:“后代揭厉于玄踪者,聆其风而骇之,或谓诙诡不经,存而不议。” |
qū zhǐ ér shǔ屈指而数 | 屈:弯曲。形容数量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 《清朝野史大观·曾静吕留良文字之狱》:“我朝扫清寇氛,与民休养,六十余年,民安物阜,即考羲皇以来,史册所纪,屈指而数。” |
liàng cái ér wéi量才而为 | 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 |
zhǐ zhī qí rán,ér bù zhī qí suǒ yǐ rán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
sǐ ér bù xiǔ死而不朽 | 指身虽死而言论、事业等长存。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 |
zhěn shàn ér jū枕善而居 | 谓守善不移。 | 北齐·刘昼《新论·慎独》:“故蘧瑷不以昏行变节,颜回不以夜浴改容……斯皆慎乎隐微,枕善而居,不以视之不见而移其心,听之不闻而变其情也。” |
fēn ér zhì zhī分而治之 | ①分别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 | 清·俞樾《群经平议·周官二》“巫马下士二人医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是亦不自医也。” |
yī gài ér yán一概而言 | 概:古代量粮食时刮平斗用的木棍;一概:一律。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 晋·葛洪《抱朴子·释滞》:“各从其志,不可一概而言也。” |
yǎng ér fù shī仰而赋诗 | 仰头歌唱作诗。 | |
jiǎn ér yán zhī简而言之 | 简括地说,长话短说。 | |
bù yì ér fēi不翼而飞 | 翼:翅膀;不翼:没有翅膀。没有翅膀就飞走了。形容消息等流传迅速;也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也作“无翼而飞”。 | 战国 齐 管仲《管子 戒篇》:“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 |
wú jí ér zhōng无疾而终 | 没有病就死了,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8卷:“到三十六岁,忽对人说:‘玉帝命我为江涛之神,三日后,必当赴任。’至期无疾而终。” |
dòu ér zhù bīng斗而铸兵 | 见“斗而铸锥”。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一本作“斗而铸兵”。 |
kě ér jué jǐng渴而掘井 | 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
yán ér bù xìn言而不信 | 见“言而无信”。 | 《淮南子·泰族训》:“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为之者也。” |
niè ér bù yú涅而不渝 | 涅:黑泥;渝:改变。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 唐·陈子昂《周故内供奉学士怀州河内县尉陈君硕人墓志铭》:“非淳人淑士,其谁能涅而不渝哉?” |
yù dé ér gān xīn欲得而甘心 | 想要弄到手才称心满意(多用于对人的报复或打击)。 | |
jì zhǒng ér zhì继踵而至 | 踵:脚后跟;接踵:足跟相接;至:到,来。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 《晋书·段灼传》:“由是四方雄俊继踵而至,故能世为强国,吞灭诸侯,奄有天下。” |
xiǎng xiǎng ér bǎo乡乡而饱 | 乡:通“飨”;乡乡:吃得很满足。形容吃得很满足的样子。 | 战国·赵·荀况《荀子·荣辱》:“亦呥呥而噍,乡乡而饱已矣。” |
yīn rén ér yì因人而异 | 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 鲁迅《准风月谈·难得糊涂》:“然而风格和情绪、倾向之类,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
qióng ér hòu gōng穷而后工 | 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 宋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
chū yū ní ér bù rǎn出淤泥而不染 | 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生长在污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 | 宋 朱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 |
jué jū ér qù绝裙而去 | 绝裾:扯断衣襟。形容离去的态度十分坚决。 | |
gāo ér bù wēi高而不危 | 身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 | 《孝经·诸侯章》:“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
yú guàn ér xíng鱼贯而行 | 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跟一个单行前进。 | 晋·范汪《请严诏谕庾翼还镇疏》:“而玄冬之月,沔汉干涸,皆当鱼贯而行。” |
yī sǎo ér guāng一扫而光 | 一下子就扫除干净。也指一下子把食物吃个精光。 | 宋 苏轼《题王逸少帖》诗:“出林飞鸟一扫空。” |
dào xǐ ér yíng倒屣而迎 | 倒:逆;屣:鞋。倒穿着鞋急忙迎客。形容热情待客。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五卷:“一日,曹往谒之,李倒屣而迎。” |
tǐng ér zǒu xiǎn挺而走险 | 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
rú rù zhī lán zhī shì,jiǔ ér bù wén qí xiāng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 芝:通“芷”,香草;兰:香草。好像进入满是香草的房间,闻久了就不能闻出香味。比喻在某种环境里呆久了,习以为常。 |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
gǔ zào ér qǐ鼓噪而起 | 鼓噪:起哄。喧扰哄闹起来。 | 《谷梁传·定公十年》:“两君就坛,两相相揖,齐人鼓噪而起,欲以执鲁君。” |
sǐ ér wú hàn死而无憾 | 即使死了也而无遗憾。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66回:“小妹真能为我守节,我便死而无憾。” |
yìng yùn ér shēng应运而生 | 原意是顺应天命而产生的人或事物;后多指顺应适当的时机或时代要求而出现的人或事物。 | 汉 荀悦《汉纪后序》:“实天生德,应运建立。” |
fén lín ér tián焚林而畋 | 同“焚林而田”。 | 宋·秦观《李训论》:“焚林而畋,明年无兽;竭泽而鱼,明年无鱼。” |
bù láo ér chéng不劳而成 | 不须劳苦就能有成就。 | 《韩非子 外储说右下》:“因事之理则不劳而成,故兹郑之踞辕而歌以上高梁也。” |
chū wū ní ér bù rǎn出污泥而不染 | 比喻生于污浊的环境却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纯洁的品格。 | 宋 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mén shī ér tán扪虱而谈 | 扪:按。一面捺着虱子,一面谈着。形容谈吐偷窃,无所畏忌。 | 《晋书·王猛传》:“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
gǎn yuàn ér bù gǎn yán敢怨而不敢言 | 内心怨恨但不敢说出来。 | 宋 邓牧《伯牙琴 吏道》:“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 |
wēi ér bù chí危而不持 | 持:扶助,支持。国有危急之事,不须外力扶助便能安然平息。 | 战国·鲁·孔丘《论语》:“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pò mén ér chū破门而出 | 打破门冲了出去。比喻坏人急迫地跳出来干坏事或比喻克服种种限制。 | 廖沫沙《“史”和“戏”》:“而你却开始‘破门而出’了,历史家,却来写戏。” |
xiǎn ér yì jiàn显而易见 | 显:明显。很明显;极容易看清。 | 宋 王安石《洪范传》:“在我者,其得失微而难知,莫若质诸天物之显而易见,且可以为戒也。” |
rú sī ér yǐ如斯而已 | 而已:罢了。就这样罢了,再没有别的。或只不过这样。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孙皓问:‘卿字仲思,为何所思?’对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 |
zé jiāo ér yǒu择交而友 | 选择可结交的人作朋友。指不随便结交朋友。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94卷:“且卜邻而居,犹从改操;择交而友,尚能致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