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是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bǐ jiān jiē shì比肩皆是 | 到处都是。形容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 | 《旧唐书 元行冲传》:“然雅达通博,不代而生;浮学守株,比肩皆是。” |
sān shí liù cè,zǒu shì shàng j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 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了事。 |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
lüè shì bān fēi掠是搬非 | 搬弄是非。 | 明·无名氏《四贤记·挑斗》:“你如今掠是搬非,干讨得鬼哭神愁。” |
miàn shì xīn fēi面是心非 | 谓表面上是一套,心底里又是一套,表里不一。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9回:“从来人面是心非,如何保得到底!” |
huáng tiān wú qīn,wéi dé shì fǔ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 皇天:上天;辅:辅助。老天爷公正无私,总帮助有德行的人。 | 《尚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
chù mù jiē shì触目皆是 | 触目:目光所及;皆:都。眼睛所见到的都是。 | 鲁迅《华盖集续编 一点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 |
shì fēi qīng zhòng是非轻重 | 正确和谬误,事情的重要与不重要 | 邓小平《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当然还是要分别是非轻重,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还是要讲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 |
suǒ zài jiē shì所在皆是 | 到处都是。指某种人或事物普遍存在。 | 宋 苏轼《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zì shì bù zhāng自是不彰 | 自是:自以为是;彰:明晰。自以为是的人则是非不明。 | 春秋·楚·李耳《老子·道经》第24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
shì fēi dé shī是非得失 | 正确与错误,得到的与失去的。 | 宋·朱熹《辞免兼实录院同修撰奏状》:“不知所言,重念臣愚,素无史学,然于是非得失之故,实有善善恶恶之心。” |
ěr wén shì xū,yǎn guān wéi shí耳闻是虚,眼观为实 | 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 |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九回:“‘耳闻是虚,眼观为实’,叔叔此时,且不要过于取笑侄女,请再去一访,……那时再来取笑侄女,却也未迟。” |
shì fēi bù fēn是非不分 | 分辨不出正确与错误。 |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 |
xiáo hùn shì fēi淆混是非 | 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 | 清·陶曾佑《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锢蔽见闻,淆混是非。” |
rú shì wǒ wén如是我闻 | 如是: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佛教传说,后为佛经开卷语。 | 《佛地经论》一:“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 |
niǔ shì wéi fēi扭是为非 | 扭:拗弄。指颠倒是非。硬将对的说成错的。 | 元·无名氏《活拿萧天佑》第一折:“谁不知谄佞人是你一个王枢密,你如今扭是为非。” |
fó shì jīn zhuāng,rén shì yī zhuāng佛是金妆,人是衣妆 | 指佛靠金子装点,人靠衣饰打扮。比喻人内里不足,要靠外表。 | 清 沈自晋《望湖亭 自嗟》:“虽然如此,佛是金妆,人是衣妆,打扮也是极要紧的。” |
sì fēi ér shì似非而是 | 看来与常识相矛盾或相反而事实上却可能是正确的。 | |
gǎi shì chéng fēi改是成非 | 是:正确的,对的;非:错误的。把正确的改成错误的。指颠倒是非。 | 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三折:“俺请受了人几文钱改是成非,似这般所为,碜可可的话取民心髓。” |
shī bài shì chéng gōng zhī mǔ失败是成功之母 | 母:先导,根源。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能取得胜利。 |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经验对于干部是必需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
fǔ shí jiē shì俯拾皆是 | 只要弯腰来拾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 做“杂文”也不易》:“现在竟也累得来做‘在材料的捃摭上尤是俯拾皆是,用不着挖空心思去搜集采取’的‘杂文’。” |
bǐ yì yī shì fēi,cǐ yì yī shì fēi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 彼:那。这种情况下与那种情况下的是非标准不一。即没有客观的是非标准。 | 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
nǚ zǐ wú cái biàn shì fú女子无才便是福 | 旧道德规范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从丈夫就行。 |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第三卷:“昔人云:‘女子无才便是福。’然今之闺秀,比比是矣!” |
zhāo shì bān fēi招是搬非 | 搬弄是非,引起争端。 | 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 |
dú shì dú fēi独是独非 | 指不采纳众议,是与非自己说了算,独断专行。 | 《旧唐书 忠义传上 王义方》:“天子置三公,九卿……本欲水火相济,盐梅相成,然后庶绩咸熙,风雨交泰,亦不可独是独非,皆由圣旨。” |
lùn liè shì fēi论列是非 | 论:评论;列:列举。罗列事实,评论是非。 | 《汉书 司马迁传》:“仍欲卬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 |
kǒu shì xīn miáo口是心苗 | 犹言为心声。 | 元·白朴《梧桐雨》第四折:“氤氲篆烟袅,昏惨剌银灯照。玉漏迢迢,才是初更报。暗觑清霄,盼梦里他来到。却不道口是心苗,不住的频频叫。” |
shì gǔ fēi jīn是古非今 | 是:认为对;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 | 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且儒雅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
kǒu shì xīn fēi口是心非 | 心口不一致;口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形容心口不一致。 | 晋 葛洪《抱朴子 微旨》:“口是心非,背向异辞。” |
shì shì fēi fēi是是非非 | 把对的认为是对的,把错的认为是错的。比喻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 | 先秦 荀况《荀子 修身》:“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
bǎi wú yī shì百无一是 | 是:对的;正确的。一点正确的地方也没有。 | 宋·袁采《袁氏世范》:“至于百无一是,且朝夕以此相临,极为难处。” |
wéi lì shì qū惟利是趋 | 见“惟利是图”。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若以罪之大小而论,那宰牛的原算罪魁,但此辈无非市井庸愚,只知惟利是趋,岂知善恶果报之道。” |
rě shì shēng fēi惹是生非 | 惹:引起。非:事端。招惹是非;引争事端。 |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安分守己,并不惹是生非。” |
wéi yì shì cóng惟义是从 | ||
shì fēi kǒu shé是非口舌 | 因说话引起的误会或纠纷。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若是为田地上坏了手足亲情,到不如穷汉赤光光没得承受,反为干净,省了许多是非口舌。” |
wéi mìng shì cóng唯命是从 | 只要有命令就听从;形容完全服从命令。唯:唯独;命:命令。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十二年》:“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
zhì fēi wén shì质非文是 | 徒有华美的外表,而无相应的实质。 | 汉 扬雄《法言 吾子》:“其文是也,其质非也……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
jiàn fēng shì yǔ见风是雨 | 比喻只看到一点迹象,就轻率地信以为真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5回:“他们做都老爷的,听见风就是雨,皇上原许他风闻奏事,说错了又没有不是的。” |
suí shēng shì fēi随声是非 | 别人说是,自己也说是;别人说不是,自己也说不是。谓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 汉·荀悦《汉纪·哀帝纪》:“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岂不哀哉。” |
rén wǒ shì fēi人我是非 | 是非:争执,纠纷。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害关系和纠纷。 | 元·马致远《黄粱梦》第四折:“一梦中十八年,见了酒色财气,人我是非,贪嗔痴爱,风霜雨雪。” |
xián shì xián fēi闲是闲非 | 无关紧要的是非、议论。 | 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三折:“我待和他计较来,与这厮争甚么闲是闲非。” |
bō nòng shì fēi播弄是非 | 挑拨是非。是非:纠纷,口舌。 | 《两晋演义》八回:“疑她播弄是非,所以处心积虑,徐图报复。” |
fǔ shí jí shì俯拾即是 | 俯:低头;弯腰;即:就。一弯腰就可捡得;到处都是。形容为数很多;极容易得到。 | 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
wù shì rén fēi物是人非 | 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 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 |
wéi lì shì shì唯利是视 | 亦作“唯利是求”。亦作“唯利是图”。以利为着眼点。谓一心只顾谋取利益。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
tīng jiàn fēng jiù shì yǔ听见风就是雨 | 刚听到一点儿风声,就当要下雨了。形容听到一点风声就竭力附和渲染。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五回:“他们做都老爷的,听见风就是雨,皇上原许他风闻奏事,说错了又没有不是的。” |
xí fēi shèng shì习非胜是 | 习:习惯于。错误成了习惯,反以为是对的。 | 汉·扬雄《法言·学行》:“一卷之书,必立之师,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 |
mǎ shǒu shì zhān马首是瞻 | 首:头;是:指示代词;起提前受事成分的作用;瞻:往前或向上看。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行事。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四年》:“苟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
wéi mìng shì cóng惟命是从 | 犹言惟命是听。 | 汉·刘珍《东观汉记·鲍宣妻传》:“既奉君子,惟命是从。” |
wéi lì shì cóng唯利是从 | 从:追逐。一心求利,别的什么都不顾。 | 北魏·魏收《孝静帝伐元神和等诏》:“狡猾反覆,唯利是从,玷辱流辈,莫斯为甚。” |
wéi lì shì shì唯力是视 | 唯:助词。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唯……是……”是古汉语的一种格式,有强调语意的作用。指在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下,能否达到目的,主要就看自己的力量。后用来指依据自己的力量尽力而为。亦作“惟力是视”、“惟利是视”。 | |
wéi lì shì qiú惟利是求 | 见“惟利是图”。 | 《通典·食货五》:“工部尚书苏孝慈等以为所在官司因循往昔,皆以公廨钱物出举兴生,惟利是求,烦扰百姓。” |
diān dǎo shì fēi颠倒是非 | 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指善恶不明或故意歪曲事实。 | 唐 韩愈《唐太学博士施先生墓志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注纷罗,颠倒是非。” |
shì fēi diān dǎo是非颠倒 | 是:对;非:错。把错的说成对的,对的说成错的。把是非弄颠倒了。 | 唐 韩愈《施先生墓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注纷罗,颠倒是非。” |
shì fēi hùn xiáo是非混淆 | 混淆:使界限模糊。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 |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十章:“现在整个世界,像墨一般黑暗,皂白不分,是非混淆,最大多数人,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 |
gōng shì gōng fēi公是公非 | 公认的是非。 | 唐·刘禹锡《天论上》:“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 |
shì fēi fēn míng是非分明 | 正确和错误非常分明。 | 东汉 班固《汉书 刘向传》:“故贤圣之君,博观始终,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 |
dīng shì dīng,mǎo shì mǎo丁是丁,卯是卯 | 某个钉子一定要安在相应的铆处,不能有差错。形容对事认真,毫不含糊。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3回:“我看你利害,明儿有了事,我也‘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也别抱怨。” |
jǔ mù jiē shì举目皆是 | 抬头看满眼都是。形容数量多。 | 林语堂《思满大人》:“今也不然,举目皆是‘同志’。” |
kǔ hǎi wú biān,huí tóu shì àn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 佛教语。意指尘世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只有悟道,才能获得超脱。亦以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 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这里,更何用求?适见道人题壁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说得极好。” |
wéi mìng shì tīng惟命是听 | 叫做什么,就做什么。谓绝对服从。 | 西汉·司马迁《越王勾践世家》:“今君王举玉趾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 |
gè xíng qí shì各行其是 | 行:做;是:对的;其是:他自己认为是对的。各人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形容思想、行动不一致。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两者俱贤,各行其是。” |
tūn zhōu shì lòu吞舟是漏 | 本谓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 | 《南史·陈庆之传》:“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
bù shì yuān jiā bù jù tóu不是冤家不聚头 | 聚头:碰头。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相逢,无可回避。 | 《京本通俗小说 西山一窟鬼》:“这个不是冤家不聚会。好教官人得知,却有一头好亲在这里。” |
wú shì wú fēi无是无非 | 没有是与不是。比喻空闲没有事情。 | 元·贯石屏《村里迓鼓·隐逸》曲:“冷清清无是无非诵《南华》,就里乾坤大。” |
sè jí shì kōng色即是空 | 佛家语。指世家一切色法(物质)的本性(内在真实性)都是空无所有。 |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12回:“本庵法名,向以‘色即是空’四字为则,如前岁收的几个小徒。” |
bān nòng shì fēi搬弄是非 | 搬弄:挑拨;是非:指口舌纷争。把别人的话搬来弄去;有意从中挑拨是非出来。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弄是非,调三窝四。” |
tóng shì tiān yá lún luò rén同是天涯沦落人 | 大家都是有不幸的遭遇的人。 | 唐·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fù shì wéi fēi覆是为非 | 覆:颠倒。把是颠倒为非,把非颠倒为是。 | 汉·焦赣《易林·丰之鼎》:“谗言乱国,覆是为非,伯奇乖难,恭子忧哀。” |
bù shì yuān jiā bù pèng tóu不是冤家不碰头 | 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相逢,无可回避。 | 康濯《春种秋收》:“还是开春后第一回上坡里做活,就说巧不巧地闹了个‘不是冤家不碰头’啊!” |
diǎn tóu chēng shì点头称是 | 道:说;是:对。表示赞同。 | 曾朴《孽海花》第25回:“高中堂点头称是。” |
zuó fēi jīn shì昨非今是 | 非:不对,错误;是:对,正确。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 | 宋·郭应祥《临江仙·丙寅生日自作》词:“老子开年年五十,依前恁地痴顽。昨非今是有无间。” |
dīng shì dīng,mǎo shì mǎo钉是钉,铆是铆 | 某个钉子一定要安在相应的铆处,不能有差错。形容对事认真,毫不含糊。 | |
xiū qī shì tóng休戚是同 | 休:欢乐,吉庆;戚:忧愁;是:语助词。彼此间的忧乐和祸福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同甘共苦。 | 《晋书·王导传》:“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
bù níng wéi shì不宁唯是 | 宁:请助词,无义;唯:只是;是:这样。不只是这样。即不仅如此。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元年》:“不宁唯是,又使围蒙其先君。” |
rě shì zhāo fēi惹是招非 | 引起麻烦之事。 | 《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孩儿,你许多时不行这条路,如今去端门看灯,从张员外门前过,又去惹是招非。” |
sì shì ér fēi似是而非 | 是:对;正确;非:不对;错误。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指表面上相似;实际上不一样。 | 先秦 孔子《孟子 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 |
qǐ yǒu shì lǐ岂有是理 | 见“岂有此理”。 | 元·刘祁《归潜志》第七卷:“夫己所有不能保,而夺人所有,岂有是理?” |
yī shēn shì dǎn一身是胆 | 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赵云传》:“以云为翊军将军”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
shì fēi zhī dì是非之地 | 有麻烦或争议的地方。 |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我想第一步只有让你师父跳出是非之地,哪一方面都不帮。” |
cùn yīn shì xī寸阴是惜 | 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也应当爱惜。表示时间极其宝贵。 | 南朝·梁·周兴嗣《千文字》:“尺壁非宝,寸阴是竞。” |
wéi lì shì qiú唯利是求 | 见“唯利是视”。 | 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源频叨诸府戎禁,豫班通彻,而托姻结,唯利是求,玷辱流辈,莫斯为甚。” |
yǒu nǎi biàn shì niáng有奶便是娘 | 比喻贪利忘义,谁给好处就投靠谁 | 鲁迅《我的第一个师父》:“便是所谓‘有奶便是娘’,在人格上是很不足道的。” |
shuō yī shì yī,shuō èr shì èr说一是一,说二是二 | 说话算数,确定不移。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我向来说一是一,说二是二。” |
zhāo shì rě fēi招是惹非 | 招惹是非。谓无故生事。 | 《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你许多时不行这条路,如今去端门看灯,从张员外门前经过,又是招是惹非。” |
hún shēn shì dǎn浑身是胆 | 浑身:全身。指全身充满胆量。形容胆量极大;无所畏惧。 | 宋 陈著《宝鼎现 寿京尹曾留远侍郎渊子》词:“最是满腹精神,担负处,浑身是胆。” |
yī shì yī,èr shì èr一是一,二是二 | 形容说话老老实实,毫不含糊。 | 清·俞万春《荡寇志》第80回:“遂把那杨腾蛟怎样写亲供,刘二怎样勒掯,小人等不依他,又恐怕被他连累,一是一,二是二的都说了。” |
bǎi wú shì chù百无是处 | 犹言一无是处。形容全都是错的,没有一点对的地方。 | 宋 辛弃疾《浣溪沙 漫兴作》词:“一似旧时春意思,百无是处老形骸,也曾头上带花来。” |
yì fù rú shì亦复如是 | 复:又,再。也是这样。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刘琨善能招延,而拙于抚御,一日虽有数千人归投,其逃散而去,亦复如此。所以卒无所建。” |
fēi xī shì jīn非昔是今 | 昔:过去。今:现在。认为过去是错误的,现在是正确的。 | 《宣和书谱·隶书叙论》:“秦并六国一统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是今。” |
guó shì rì fēi国是日非 | 国是:国事;非:不是。国家大事一天比一天坏。 |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第十卷:“自是朝政反复,国是日非,卒至夷虏之祸。” |
jí xīn shì fó即心是佛 | 佛:佛陀。佛教禅宗认为修行无须他求,只要求之于内心,便可以悟道成佛。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七卷:“初参大寂,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是佛。’师即大悟。” |
zài zài jiē shì在在皆是 | 在在:到处。到处都是,经常碰到。形容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到处都存在。 | 清·袁枚《答友人某论文书》:“仆疑足下于诗文之甘苦,尚未深历,故觉与我争名者在在皆是,而独震于考订家琐屑斑驳以为其传校可必耶?” |
tǎo shì xún fēi讨是寻非 | 惹是生非,故意挑剔。 | 明·无名氏《白兔记·诉猎》:“哥嫂每夜里巡更不睡,讨是寻非。哥嫂他那里昧己瞒心,料想苍天不负亏。” |
rú shì ér yǐ如是而已 | 而已:罢了。就这样罢了,再没有别的。 |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自序:“晨起洒扫,午餐而夕寐,弹琴读书,晤对良朋,如是而已。” |
rén fēi wù shì人非物是 | 谓人事变迁,景物依旧。 | 清·洪昇《长生殿·寄情》:“蓬莱院月悴花憔,昭阳殿人非物是。” |
xián fēi xián shì闲非闲是 | 见“闲是闲非”。 | 元·高明《琵琶记·五娘劝解公婆争吵》:“空争着闲非闲是,只落得双垂泪。” |
bǐ bǐ jiē shì比比皆是 | 比比:一个挨一个;引申为处处;到处;皆:全部。形容某种东西到处都是;很多。 |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自后世恶直好佞,以直言贾祸者比比皆是。” |
mào shì xīn fēi貌是心非 | 见“貌是情非”。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汝近乃作负心事,知从前规言矩步,皆貌是心非,今不复畏汝矣。” |
cùn yīn shì jìng寸阴是竞 | 寸阴:指短暂的时间;是:文言助词,用在动词与宾语之间,起把宾语提前的作用;竞:争取。一寸光阴也应当争取,不能浪费。形容时间极其宝贵。 |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
nǚ zǐ wú cái biàn shì dé女子无才便是德 | 旧道德规范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从丈夫就行。 | 清·严复《浮生六记》第三卷:“‘女子无才便是德。’真千古至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