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地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tiān shàng shǎo yǒu,dì xià nán xún天上少有,地下难寻 | 形容极其稀少。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回:“上通天文,下察地理,这样先生,天上少有,地下难寻。” |
tán tiān shuō dì谭天说地 | 指所谈的内容极为广泛。形容谈论者知识广博。 | 《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钱青见那先生学问平常,故意谭天说地,讲论古今,惊得先生一字俱无。” |
zú lǚ shí dì足履实地 | 履:踩踏。脚踏实地。比喻实事求是,平实而不虚浮。 | 《宋史·刘甲传》:“生平常谓:吾无他长,惟足履实地。” |
shàng bù zhān tiān,xià bù zháo dì上不沾天,下不着地 | 指不着边际,没有着落。 | 《八十一梦·第72梦》:“住在一个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所在。” |
rú lǚ píng dì如履平地 | 履:踩。像走在平地上一样。比喻从事某项活动十分顺利。 | 唐 裴铏《周邯》:“因夷人卖奴,年十四五,视其貌甚慧黠。言善入水,如履平地。” |
dà dì huí chūn大地回春 | 指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大地上出现一片生机景象。有时亦用比喻形势好转。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62回:“阴历初三立春,当时有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之义。” |
tiān zhū dì miè天诛地灭 | 指为天地所不容而丧命。多用作赌咒语。诛:杀死。 | 宋 朱晖《绝倒录》:“不使丁香、木香合,则天诛地灭。” |
hū tiān kòu dì呼天叩地 | 见“呼天抢地”。 | 《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今张浩忽背前约,使妾呼天叩地,无所告投。” |
zhòu tiān mà dì咒天骂地 | 形容信口乱骂。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五卷:“金员外偶然察听了些风声,便去咒天骂地,夫妻反目,直聒得一个不耐烦方休。” |
tiān chā dì yuǎn天差地远 | 比喻两者相差极大。 | 鲁迅《<准风月谈>前记》:“他们是弟兄,所见的又是同一的东西,想到的用法却有这么天差地远。” |
léi tiān dǎo dì擂天倒地 | 呼天抢地,形容哭喊。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5卷:“江老夫妻女儿杀猪也似的叫喊,擂天倒地价哭。” |
zǒu fú wú dì走伏无地 | 比喻没有藏匿容身的地方。 |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蹊路断绝,走伏无地。” |
yī qián bù luò xū kōng dì一钱不落虚空地 | 比喻丝毫不浪费。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回:“只得自己暗地里送了委员一千两银子,好在一钱不落虚空地,将来自有作用。” |
bǔ tiān zhù dì补天柱地 | 修补天,支撑地。比喻伟大的功勋。 | 南朝 梁 陆倕《新漏刻铭》:“业类补天,功均柱地。” |
háo tiān dòng dì嚎天动地 | 大声哭叫。形容极端悲痛。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凤姐儿滚到尤氏怀里,嚎天动地,大放悲声。” |
pū dì xiān tiān扑地掀天 | 形容闹得很凶。 | 唐·白居易《风雨晚泊》诗:“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 |
pū xiōng nà dì铺胸纳地 | 一种上半身贴近地面的跪拜礼,表示虔敬与隆重。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三藏展背舒身,铺胸纳地,望金像叩头。” |
wàn zhàng gāo lóu píng dì qǐ万丈高楼平地起 | 比喻凡事要从打基础做起。 | 沈从文《虎雏再遇记》:“他记得一句格言:‘万丈高楼平地起’,他因此永远能用起码名分在军队里混。” |
zhì dì yǒu shēng掷地有声 | 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 《晋书 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
yuān tiān qū dì冤天屈地 | 形容非常冤枉委屈。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八卷:“真是冤天屈地,要好成歉!吾好意为你寄信,你妻子自不曾到,今日这话,却不知祸从天上来!” |
wú dì zì róng无地自容 | 容:容纳;容身。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 | 《敦煌变文集 降魔变文》:“外道无地自容,四众一时唱快处。” |
yī niú míng dì一牛鸣地 | 见“一牛吼地”。 | 清·钱谦益《山庄八景诗·锦峰晴晓》序:“其旁有锦峰书院,去山庄一牛鸣地。” |
jí dì jú tiān蹐地跼天 | 形容戒慎小心。 | 《诗经 小雅 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
yún tiān wù dì云天雾地 | 比喻不明事理,糊里糊涂。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三:“田里功夫,他比你爸爸还强一色。就是有点面胡,吃了酒,尤其是有点云天雾地。” |
tiān jīng dì yì天经地义 | 经:道;原则;义:正理。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比喻理所当然;不可置疑。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
píng dì qǐ gū dīng平地起孤丁 | 比喻无事生非。 | |
wú lì zhuī zhī dì无立锥之地 | 没有立锥子的地方。比喻连极小的地方也没有。后常形容贫穷。 | 《庄子 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吕氏春秋 为欲》:“无立锥之地,至贫也。” |
píng dì yī shēng léi平地一声雷 | 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 | 五代 前蜀 韦庄《喜迁莺》词:“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
tiān bù pà,dì bù pà天不怕,地不怕 | 形容无所畏惧,什么都敢干。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老爷小时何曾像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 |
zuò dì fēn zāng坐地分赃 | 赃:赃物。就地瓜分赃物。头目坐地分取赃物。 | 《品花宝鉴》第23回:“他便坐地分赃,是要陋规的。” |
chuí xiōng tà dì槌胸蹋地 | 捶胸顿足。表示极度悲痛或悔恨。 | 清·金人瑞《青溪行》:“蓦逢老妪犹相识,槌胸蹋地说青溪。” |
hú tiān hú dì胡天胡地 | 见“胡天胡帝”。 | 阿英《西门买书记》:“也有一两家兼售古书了,但他们不识货,开价往往是胡天胡地。” |
huā tiān jiǔ dì花天酒地 | 花:比喻美女;旧指娼妓或娼馆。指整天挟妓饮酒。形容沉湎于吃喝嫖赌的荒淫腐化生活。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到京之后,又复花天酒地,任意招摇。” |
xiè tiān xiè dì谢天谢地 | 迷信说法;天地神灵主宰着人的一切活动。因此;办事顺利应感谢天地的保佑。后广泛用来表示顺利达到目的或克服了困难时的庆幸或满意的心情。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方才听得棺中有声响,想古人中多有还魂之事,望你复活,所以用斧开棺,谢天谢地,果然重生。” |
dì chè tiān bēng地坼天崩 | 坼:开裂;崩:倒塌。地裂开,天崩塌。原指地震,后多比喻重大变故。 | 《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后汉书·翟酺传》:“自去年以来,灾遣频数,地坼天崩,高岸为谷。” |
jiù dì qǔ cái就地取材 | 就在原地寻取所需要的材料。 | 《诗经 豳风 七月》:“蚕月条桑。”唐 孔颖达疏《十字注疏》:“条其桑而采之,谓斩条于地,就地采之也。” |
tiān luó dì wǎng天罗地网 | 天空和地面所张设的罗网。比喻严密的包围圈。多指对敌人、逃犯的严密的防范。罗:捕鸟的网。 | 元 无名氏《锁魔镜》第三折:“天兵下了天罗地网者,休要走了两洞妖魔。” |
tiān dì bù róng天地不容 | 天地:天地之间,人世间。容:宽容。天地所不能容纳。指大逆不道、罪孽深重的人与事。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若有苟且,天地不容。” |
shàng bù shǔ tiān,xià bù zháo dì上不属天,下不着地 | 属:接连。指不着边际,没有着落。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解老》:“上不属天,下不着地。” |
sī wén sǎo dì斯文扫地 | 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完全丧失;比喻破坏无余。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那位少爷话也收了;接过卷子来,倒给人家斯文扫地的请了个安。” |
zhì dì zuò jīn shí shēng掷地作金石声 | 比喻文章词藻优美,声调铿锵。 | 《晋书·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
rú shí dì jiè如拾地芥 | 象从地下拾起一根芥菜。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多指官职、名位)。 | 东汉 班固《汉书 夏侯胜传》:“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
jīng tiān dì,qì guǐ shén惊天地,泣鬼神 | 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 | 清 汪琬《烈妇周氏墓表》:“然则匹妇虽微,及其精诚所激,往往动天地,泣鬼神,何可忽也?” |
shān bēng dì tā山崩地塌 | 见“山崩地陷”。 | 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革命时代总要有许多文艺家萎黄,有许多文艺家向新的山崩地塌般的大波冲进去。” |
biàn dì kāi huā遍地开花 | 遍:普及;到处。比喻普遍推广;全面地展开。 | 魏焕宗《山区巧打麻雀战》:“史家寨的民兵,掌握了敌人夜间出动的规律,打了他个伏击;军城游击小组配合部队……总之,这两三天是遍地开花。” |
hēi dì hūn tiān黑地昏天 | 形容极其黑暗腐朽。亦比喻黑暗腐朽的社会。 | 清·孙雨林《皖江血·狱会》:“然野蛮政府,黑地昏天,如此收场,弟来恐亦难免也。” |
tiān gāo dì hòu天高地厚 | 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大。 | 《诗经 小雅 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脊。” |
mà tiān chě dì骂天扯地 | 见“骂天咒地”。 | 梁斌《播火记》:“李德才跟着老山头走回西锁井,一进冯家大院,听得冯大奶奶在内宅骂天扯地,正在吵闹。” |
jìn dì zhǔ zhī yì尽地主之谊 | 地主:当地的主人;谊:通“义”。尽本地主人应尽的义务,指招待外地来客。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谊也不曾尽得,如何便要去?” |
guā yě sǎo dì刮野扫地 | 大风吹扫野地。喻杀获无余。 | 《文选·扬雄〈羽猎赋〉》:“鸟不及飞,兽不得过。军惊师骇,刮野扫地。”李善注:“言杀获皆尽,野地似乎扫刮也。” |
jī zhì mò dì赍志没地 | 赍:怀抱着,带着;没:死。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 | 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
zhē dì màn tiān遮地漫天 | 同“遮天盖地”。 | 《清平山堂话本·羊角哀死战荆轲》:“团空搅阵,不分南北西东;遮地迷天,变尽青黄赤黑。” |
bì zhēng zhī dì必争之地 | 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 | 《周书 王悦传》:“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 |
fān tiān cù dì翻天蹙地 | 翻:反转;蹙:同“蹴”,踢,踩。形容迅猛势盛。 | 唐·独孤及《招北客文》:“五月之间,白帝之下,洪涛塞峡,不见滟滪,翻天蹙地,霆吼雷怒。” |
tiān zhí dì zhí天值地值 | 通常指某种物品价格便宜,完全值得。 | |
mí tiān gèn dì弥天亘地 | 弥:满;亘:横贯。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数量很多。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回:“允曰:‘董贼之罪,弥天亘地,不可胜言。’” |
hū tiān qiāng dì呼天抢地 | 呼:呼叫;抢地:触地;撞地。指向天呼号;用头碰地。形容极端悲痛。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0回:“萧云仙呼天抢地,尽哀尽礼,治办丧事,十分尽心。” |
jiù dì chóng yóu旧地重游 | 重新来到曾经居住或游览过的地方。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广州,在1926年北伐的那一年,我是住过三个多月的,整整隔了十二年又到旧地重游了。” |
bù bài zhī dì不败之地 | 具有优势;不会遭到失败的境地。 | 先秦 孙武《孙子 形篇》:“故善者,立于不败之地。” |
tiān shàng dì xià,wéi wǒ dú zūn天上地下,惟我独尊 | 惟:只有;尊:地位或辈分高。形容人妄自尊大,目空一切。 | 康有为《大同书》甲部:“当其新识骤得,踊跃狂喜,亦有天上地下,惟我独尊之势,皆智之为也。”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chā zhēn zhī dì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 头顶上没有一片瓦,肢底下没有插针的地方。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
bù qī dì xià不欺地下 | 地下:黄泉之下。指人刚正不阿,坚持原则。 | |
zhē tiān gài dì遮天盖地 | 形容数量多,占的面积大。 | 严阵《竹矛 大旗歌》:“啊,团结的大旗,啊,我们遮天盖地的红云!” |
tiān dì zhū miè天地诛灭 | 犹天诛地灭。比喻为天地所不容。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诛灭。” |
dì chǒu dé qí地丑德齐 | 丑:同类。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样。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 |
tiān bēng dì xiàn天崩地陷 | 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同“天崩地坼”。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5回:“此人善造火炮,能去十四五里远近,石炮落处,天崩地陷,山倒石裂。” |
dì dà wù bó地大物博 | 地域辽阔;物产丰富。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 |
dì fù hǎi hán地负海涵 | 谓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 | 语出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 |
pán tiān jì dì蟠天际地 | 蟠:遍及;际:到。指从天到地无所不在。形容气势博大。 | 战国·宋·庄周《庄子·刻意》:“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 |
yǐ tiān bá dì倚天拔地 | 倚天而立,拔地而起。极言魁伟雄奇。 |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至杜陵,负其倚天拔地之材,更欲驾《风》、《骚》而上之,则有所不能。” |
sǐ xīn dā dì死心搭地 | 见“死心塌地”。 | 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是他拂茶青山沽酒旗,伴着我死心搭地。” |
hào tiān kòu dì号天扣地 | 扣:同“叩”,敲击,撞击。向着天大声哭叫,将自己的头撞向地面。形容十分悲痛。 | 《晋书·孝武帝纪》:“朕以不造,奄丁闵凶,号天扣地,靡知所诉。” |
fān tiān zuò dì翻天作地 | 犹言翻天覆地。形容闹得很凶。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李雄见打得这般光景,暴躁如雷,翻天作地,闹将起来。” |
tiān tā dì xiàn天塌地陷 | 天坍塌,地裂陷。比喻重大灾变。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我有了这件东西,说到得了天塌地陷也是瞎话,横竖咱们大清国万万年,我邓振彪也万万年了。” |
jiǔ tiān jiǔ dì九天九地 | 原指天上的最高层和地的最深处。后比喻两者相差极远。 | 《孙子 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乎九天之上。” |
dì jiǔ tiān cháng地久天长 | 像天和地那样永远存在。常言时间很长;永远不变。(多指双方关系)。 | 先秦 李耳《老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
yì dì zé jiē rán易地则皆然 | 易:更换;皆然:都一样。改换到别人的环境,也会像别人那样看待问题。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
bù tiān gài dì布天盖地 | 形容数量极多,散布面极广。 |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八:“雪越下越紧,布天盖地,一片茫茫。”又第二部二六:“胜仗是不小,俘虏布天盖地,搁火车拉呀。” |
jīng wěi tiān dì经纬天地 | 经:丝织品的直线;纬:丝织品的横线。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经营天下,治理国政。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慈和徧服曰顺,择善而从曰比,经纬天地曰文。” |
qiáng lóng bù yā dì tóu shé强龙不压地头蛇 | 比喻实力强大者也难对付当地的势力。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5回:“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让我远乡之僧--也罢,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 |
wú róng shēn zhī dì无容身之地 | ①指没有栖身立脚的地方。②指羞愧而无处可以藏身。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8回:“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 |
tiān dà dì dà天大地大 | 形容极大。 | 春秋·楚·李耳《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
tōng tiān dá dì通天达地 | 犹言顶天立地。 |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三六回:“俺是通天达地,有一无二,带管本山山寨头名寨主女将军。” |
jú dì kòu tiān局地扣天 | 见“局天扣地”。 | 宋·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纂熧礼启》:“局地扣天,敢效谈娘之善诉;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 |
dì guǎng rén xī地广人希 | 见“地广人稀”。 | 《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希。” |
dì zhǔ zhī yì地主之谊 | 即招待外地来的客人;当地主人应尽的义务。地主:当地的主人。谊:情谊。 | 左丘明《左传 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谓子贡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 |
yī bù yè dì衣不曳地 | 曳:拖。衣服不拖在地上。形容生活俭朴。 | 汉·荀悦《汉纪·成帝纪》:“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著布蔽膝,见者以为童仆,使人问乃知其夫人。” |
huā tiān jǐn dì花天锦地 | 形容繁华热闹。 |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五卷:“行至长安,果然是花天锦地,比新丰市又不相同。” |
jú gāo tiān,jí hòu dì局高天,蹐厚地 | 局:弯曲;蹐:小步走。蜷曲不敢伸展。形容小心谨慎,惶恐不安。 | 《诗经·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
tiān shòu dì shè天授地设 | 谓天然形成。 | 宋·邵博《闻见后录》第25卷:“凡登览而惝恍、俯瞰而峭绝,天授地设,不待人力而巧者,洛阳独有此园尔。” |
sǐ xīn tà dì死心踏地 | 见“死心塌地”。 | 老舍《骆驼祥子》:“要不这么冤你一下,你怎么会死心踏地的点头呢?” |
ā pí dì yù阿毗地狱 | 阿毗: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间”,即痛苦无有间断之意。常用来比喻黑暗的社会和严酷的牢狱。又比喻无法摆脱的极其痛苦的境地。 | 见“阿鼻地狱”。 |
mù tiān xí dì幕天席地 | 幕:帐幕。把蓝天当作帐幕;把大地当作“铺席”。形容胸襟旷达开阔;也形容野外的生活情景。 | 晋 刘伶《酒德颂》:“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
shēng tiān rù dì升天入地 | 升:上升。上到天上,钻入地下。 | 唐·白居易《长恨歌》:“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
gǎi tiān huàn dì改天换地 | 彻底改变原来的面貌。指改造社会,改造自然。 | 朱敏《深情忆念周伯伯》:“站在我面前的正是两位扭转乾坤,改天换地,领导我党我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领袖、历史巨人。” |
shēn shǒu yì dì身首异地 | 见“身首异处”。 | 《天安门诗抄·警告丑类》:“丑类敢越雷池,小心身首异地。” |
niú mián jí dì牛眠吉地 | 吉:吉祥。指有助于后代升官发财的坟地。 | 《晋书·周光传》:“遇一老父,谓曰:‘前冈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 |
tuō tiān sǎo dì拖天扫地 | 形容衣服过长。 | 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穿的那衣服拖天扫地的,一脚踹着,不险些儿绊倒了。” |
dì lì rén hé地利人和 | 地利:地理条件优越;人和:得人心;人心齐。地理环境和人事关系方面的条件都很有利。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jué dì tiān tōng绝地天通 | 绝:断绝。断绝天神降落地上,地神升到天上。指使天地各得其所,人于其间建立固定的秩序纪纲。 | 《尚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