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口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kǒu ěr xiāng chuán口耳相传 | 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 |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口耳相传,或逮后世。” |
shé kǒu fēng zhēn蛇口蜂针 | 比喻恶毒的言词和手段。 | |
xīn fú kǒu fú心服口服 | 心里和嘴上都信服。形容真心服气或认输。 | 先秦 庄周《庄子 寓言》:“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
qián kǒu jiǎo shé钳口挢舌 | 闭口翘舌。形容因惊讶害怕而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 《清史稿·朱琦传》:“一旦遇大利害,抢攘无措,钳口挢舌而莫敢言。” |
kǒu wú zé yán,shēn wú zé xíng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 言行都合乎礼法,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 《孝经·卿大夫》:“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
kǒu jiǎng zhǐ huà口讲指画 | 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 |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
kǒu hán tiān xiàn口含天宪 | 天宪:指朝廷法令。比喻说话就是法律,可以决定人的生死。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宦者传论》:“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廷永巷之职。” |
kǒu zào hóu gān口燥喉干 | 燥:干。形容非常干渴。 | 老舍《赵子曰》:“直喊到他口燥喉干,心中发空,才打道进城回公寓。” |
jīn kǒu mù shé金口木舌 | 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指宣扬教化的人。 | 汉 扬雄《法言 学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 |
tuō kǒu ér chū脱口而出 | 指话语未经思索;随口而言。脱口:不加思索地开口说。 | 清 吴趼人《瞎骗奇闻》:“我晓得你这个人向来是有口无心的,但也不可不拘什么话便脱口而出。” |
xìn kǒu hú zhōu信口胡诌 | 信口:随便开口。毫无根据、不负责任的乱说。比喻不负责任随口乱说。 |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誓今番泼水难收,到那里问缘由,怎敢便信口胡诌?” |
yī kǒu xī jìn xī jiāng shuǐ一口吸尽西江水 | 原是一气呵成、贯通万法的意思。后比喻过于性急,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居士庞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
shòu rén kǒu shí授人口实 | 留给别人以话柄。 | 王闿运《致丁亲家书》:“比年频致物论,四督失官,授人口实,宠反为辱。” |
yì kǒu tóng cí异口同辞 | 异:不同。大家说得都一样。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 | 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臣具委细问其啧北事,皆异口同辞。” |
yǎn kǒu hú lú掩口葫芦 | 捂着嘴笑。 | 《后汉书·应劭传》:“昔郑人以乾鼠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宝燕石,缇十重。夫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 |
ài kǒu shí xiū碍口识羞 | 碍口:说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说话。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文若虚终是碍口识羞,待说又止。” |
ài kǒu shí xiū爱口识羞 | 爱:吝惜。指怕羞而难以出口说话 | 明 天然痴叟《石点头 潘文子契合鸳鸯冢》:“这事关系你终身,肯与不肯,明白说出,莫要爱口识羞,两相耽误。” |
kōng kǒu wú píng空口无凭 | 凭:凭证。只是嘴说;没有凭证。指不足为据。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空口无凭的话,门生也不敢朝着老师来说。” |
sān jiān qí kǒu三缄其口 | 嘴上贴了三次封条。形容言语非常谨慎;或不开口。缄:封;闭。 | 汉 刘向《说苍 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
kōng kǒu shuō bái huà空口说白话 | 形容只是口头说说而没有事实证明或实际行动。 | 《旧唐书 宪宗本纪》:“凡好事口说则易,躬行则难。卿等既言之,须行之,勿空口说。” |
jīn rén jiān kǒu金人缄口 | 金人:铜制的人。缄口:封嘴,指缄默不言。铜人闭口不讲话。形容言词谨慎。亦作“金人三缄”。 |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第三卷:“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
xīn zhuō kǒu bèn心拙口夯 | 心思笨,又不善于说话。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0回:“谁都像我心拙口夯的,由着人说呢!” |
nòng kǒu míng shé弄口鸣舌 | 弄口:逞巧辩,搬弄是非;鸣:发声。掉弄口舌。指巧言辩饰或挑拔是非。 | 南朝梁·任昉《奏弹范缜》:“弄口鸣舌,只足饰非。” |
chì kǒu shāo chéng赤口烧城 | 赤舌:指谗言。比喻谗言为害极其严重。 | 明·杨慎《后蚊赋》:“谮有国兮,赤口烧城;烦言喷兮,积毁销骨。” |
liǎng jiān hé kǒu两肩荷口 | 犹言两个肩膀扛张嘴,比喻只会吃饭不会干事。 | |
zhòng kǒu jiāo jiàn众口交荐 | 交:俱,共。许多人一致推荐。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2回:“玄宗见众口交荐李白之才,便传旨赠李白以五品冠带朝见。” |
tí xīn zài kǒu提心在口 | 心提在口,几乎要跳出来。形容恐惧。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不争你握雨携云,常使我提心在口。” |
yī kǒu liǎng chí一口两匙 | 比喻贪多。 | 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诗:“口不两匙休足谷,身能几屐莫言钱。” |
jiàn chuān yàn kǒu箭穿雁口 | 箭:弓箭;穿:通过,穿通。比喻闭嘴不出声。 | 元·马致远《汉宫秋》:“似箭穿雁口,没个人敢咳嗽。” |
jiā yǒu qiān kǒu,zhǔ shì yī rén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 家:家庭;主:主持,掌管。每家不论有多少人,只能有一个人掌管家事。泛指办事都要有为首负责的人。 | 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有你男人在场,叫你做什么?走吧走吧!” |
yǒu kǒu nán zhāng有口难张 | 有话不便开口说或不敢说。 | |
pò kǒu nù mà破口怒骂 | 破口:恶语。满口恶语骂人。 | 《红日》第12章:“他竭力挣脱,挣脱不开,连连求饶,陶二嫂还是拳打脚踢,破口怒骂。” |
qún kǒu shuò jīn群口铄金 | 铄:熔化。众口一词能够把金属熔化。指舆论可以混淆是非。 | 宋·李纲《谢亲笔札子》:“陛下察其心于群口铄金之际,薄其罪于众人欲杀之时。” |
suí kǒu hú zhōu随口胡诌 | 随便搪塞。 | |
xiāo yīn kōng kǒu哓音瘏口 | 犹言舌敝唇焦。形容说话之多,费尽口舌。 | 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虽然,菲封不弃,敝帚自珍,哓音瘏口,亦已三年,言念前劳,不欲泯没。” |
kǒu shàng rǔ xiù口尚乳臭 | 嘴里还有奶腥味。表示对年轻人的轻视。 | 东汉 班固《汉书 高帝纪上》:“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 |
kǒu kǒu xiāng chuán口口相传 | 不著文学,口头相传。 | 宋 洪迈《夷坚丙志 黄十翁》:“汝还世五年,传吾语于人间,作善者即生人世,受安乐福;作恶者万劫不回,受无间苦。令闻此者口口相传。” |
tāo kǒu chán shé饕口馋舌 | 比喻贪吃的人。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33回:“暖烘烘云蒸霞蔚而至;饕口馋舌,雄纠纠排山倒海而来。” |
kǒu chǐ líng lì口齿伶俐 | 口齿:说话、言谈;伶俐:聪明,灵活。谈吐麻利,应付自如。形容口才好。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素日虽然口角伶俐,此时一心却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也身亡命殒。” |
zhí kǒu wú yán直口无言 | 犹言哑口无言。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众人被他骂的直口无言。” |
wǎ guàn bù lí jǐng kǒu pò瓦罐不离井口破 | 汲水的瓦罐免不了在井口打破。比喻担着风险干事难免会失手。 | 明·无名氏《村乐堂》第二折:“他是二夫人,你是伴当,你两个有这等勾当,道不的瓦罐不离井口破。” |
yī kǒu bù néng zhuó liǎng chí一口不能著两匙 | 匙:汤匙。一张嘴同时要吃两把汤匙里的食物。比喻贪多。 | 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诗:“口不两匙休足榖,身能几屐莫言钱。”自注:吴谚云:“一口不能著两匙。” |
niú kǒu zhī xià牛口之下 | 借指卑下的地位。 | 《史记·商君列传》:“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原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吕氏春秋·举难》等又载有宁戚饭牛得到齐桓公赏识的事。 |
fēn fáng jiǎn kǒu分房减口 | 亦作“分身减口”。旧时荒年,为减轻家庭负担,维持生计,人口多者每使部分外出逃荒,谓分房减口或分身减口。 |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楔子:“如今为这六料不收,上司言语,着俺分房减口。兄弟你守着祖业,俺两口儿到他邦外府,赶熟去来。” |
quán bù lí shǒu,qǔ bù lí kǒu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 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 | 林雨《刀尖》:“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当战士的离不开刺刀手榴弹。” |
nè kǒu shǎo yán讷口少言 | 讷口:不善于说话。不善言谈,说话不多。 |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
kǒu xié cí gěi口谐辞给 | 谓言辞诙谐敏捷。 | 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上以朔口谐辞给,好作问之。” |
jīn shé bì kǒu金舌弊口 | 金舌:用金子做舌头;弊:破。用金做的舌头,说破了嘴。比喻说话很多,枉费口舌。 | 《荀子·正论》:“金舌弊口,犹将无益也。” |
nìng wéi jī kǒu,wú wéi niú hòu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 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 |
zhāng kǒu tǔ shé张口吐舌 | 形容很惊奇的样子。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大家张口吐舌,忍气吞声,簇拥翠莲上轿。” |
jīn kǒu yù yán金口御言 | 同“金口玉音”。 | 聂绀弩《独夫之最后》:“一个大人物,真像金口御言,有鬼神相助似的,说什么就是什么。” |
xiù kǒu jǐn xīn绣口锦心 | 锦、绣: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 唐 柳宗元《乞巧文》:“骈四骊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 |
yǎng jiā huó kǒu养家活口 | 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九回:“那些书吏衙役,都是花了钱买着粮道的衙门,那个不想发财?俱要养家活口。” |
zòng lǐ rù kǒu纵理入口 | 纵理:嘴两角的横纹。迷信说法,认为嘴两角的横纹进入口里,是饿死的相貌。 | 汉·司马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许负指其口曰:‘有纵理入口,此饿死法也。’” |
kǒu bù èr jià口不二价 | 谓卖物者不说两种价钱。 | 《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 |
jiān kǒu wú yán缄口无言 | 缄口:闭着嘴。闭着嘴,不说话。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二:“师云:\'汝若不会,老僧即缄口无言。\'” |
zhé jiǎo zhī kǒu折角之口 | 形容人口才很好,善于辩论。 | 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五鹿狱狱,朱云折其角。” |
kǒu dāi mù dùn口呆目钝 | 见“口呆目瞪”。 | 克非《春潮急》二五:“张福寿顿时口呆目钝,半天才小声说:‘我晓得的喃!我又没去戴过红花、吃过油大。’” |
mó kǒu gāo shé摩口膏舌 | 磨练口舌。形容讲话很厉害,善于挑拨诬陷。 | 汉·王充《论衡·自纪》:“羊胜之徒,摩口膏舌;邹阳自明,入狱复出。” |
kǔ kǒu è shí苦口恶石 | 石:古代石针。比喻逆耳而有益的规劝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美疢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 |
kǒu mì fù jiàn口蜜腹剑 | 嘴里说得动听;心里却盘算着坏主意。形容嘴甜心狠;阴险毒辣。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
hé mù hǎi kǒu河目海口 | 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 | 《诗经 大雅 生民》:“后稷呱矣。”唐 孔颖达疏:“若孔子之河目海口,文王之四乳龙颜之类。” |
hú kǒu sì fāng餬口四方 | 餬:通“糊”;餬口:寄食。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 |
zhòng kǒu nán tiáo众口难调 | 众人的口味很难调配恰当。比喻难以让所有的人都满意。调:调理;调配。 | 宋 欧阳修《归田录》第一卷:“和傅说之羹,实难调于众口。” |
yá bái kǒu qīng牙白口清 | 比喻说话清楚。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怎当得十三妹定要问他个牙白口清,急得无法。” |
kǒu chū kuáng yán口出狂言 | 嘴里说出狂妄自大的话。指说话狂妄、放肆。也指胡说八道。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宋江听得,慌忙过来看时,却是‘九纹龙’史进,‘没遮拦’穆弘,在阁子内吃得大醉,口出狂言。” |
xìn kǒu cí huáng信口雌黄 | 古时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了重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雌黄:鸡冠石;黄赤色。 | 南北朝 刘孝标《广绝交论》:“雌黄出其唇吻,朱紫由其月旦。”李善注引晋 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
chán tè zhī kǒu谗慝之口 | 谗:说别人坏话;慝:邪恶。进谗言的恶人的嘴。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愿以间执谗慝之口。” |
kǔ kǒu nì ěr苦口逆耳 | 苦口:药吃起来特别苦。逆耳:听起来使人感到不舒服。形容真诚的规劝。 | 《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
qīng kǒu bái shé青口白舌 | 指说话不知轻重,触犯忌讳。 | 洪深《五奎桥》第一幕:“这样的好风水,保桥还来不及呢!岂可青口白舌,轻易说拆去么?” |
duō kǒu ā shī多口阿师 | 指喜欢多话的人。 | 宋·圆悟《碧岩录》卷五:“钵里饭桶里水,多口阿师难下嘴。” |
sù kǒu mà rén素口骂人 | 以茹素之口骂人。比喻伪善。 | 宋 李之彥《东谷所见 茹素》:“古语两句甚好:宁可荤口念佛,莫将素口骂人。” |
yí rén kǒu shí贻人口实 | 贻:给;口实:话柄;即可让人利用的口实。指做事说话不小心;给人留下话柄。 | 清 唐才常《上欧阳中鹄书》:“安得有此巨款?如此事果成,必贻人口实。” |
xìn kǒu kāi hé信口开合 | 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 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开合,絮絮聒聒。” |
wèi kǒu shèn shì畏口慎事 | 慎:谨慎。说话谨慎,做事小心。 | 宋·苏轼《答吴子野书》:“近日始畏口慎事,虽已迟,犹胜不悛也。” |
dù kǒu tūn shēng杜口吞声 | 形容一句话也不说。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宦者传 黄节》:“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
qián kǒu jìn yǔ拑口禁语 | 拑:同“钳”,用东西夹住。闭口不言。形容保守秘密不说。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2回:“今日贾政在席上也自拑口禁语。” |
xuè pén dà kǒu血盆大口 | 指野兽凶残吞噬的大嘴。也比喻剥削者、侵略者蚕食鲸吞的巨大胃口。 | 唐 变文《叶净能诗》:“眼如悬镜,口若血盆,毒气成云。” |
dù kǒu wú yán杜口无言 | 闭住嘴巴,不出一言。 | 《晋书·吉挹传》:“挹辞气慷慨,志在不辱,杖刃推戈,期之以陨,将吏持守,用不即毙,遂乃杜口无言,绝粒而死。” |
biàn kǒu lì cí辩口利辞 | 辩口:口才好,善于辩论。指能言善辩,伶牙俐齿。 | 汉 班昭《女诫》:“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 |
shí zì jiē kǒu十字街口 | 十字街头。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回:“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
dùn kǒu wú yán顿口无言 | 张口结舌,说不出话。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03回:“骂得王庆顿口无言,插烛也似磕头求方便。” |
kǒu qiǎo shǒu zhuō口巧手拙 | 巧:灵巧;拙:笨拙。光是嘴上能说,动手能力相当差。 | |
qǔ bù lí kǒu曲不离口 | 意谓曲子要天天唱,才会熟练精妙。比喻熟能生巧。 | 朱自清《论诵读》:“但是诵读总得多读熟读,才有效用;‘曲不离口’,诵读也是一样道理。” |
hǔ kǒu bá xū虎口扳须 | 扳:拉。从老虎嘴边拔胡须。比喻冒极大的风险。 | 清·陈瑞生《再生缘》第55回:“郦老师纵是丽君,我也不敢往虎口扳须,龙头锯角。” |
huò cóng kǒu chū,bìng cóng kǒu rù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 祸:灾祸。说话不小心就会招来灾祸,吃错东西就会生病。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71卷:“谚有‘祸从口出,病从口入’,甚好。” |
mù zhēng kǒu dāi目睁口呆 | 亦作“目瞪口呆”。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五回:“四方混杀,人人束手,个个归心。定安国舅气的目睁口呆,罔知所措。与众等侍郎束手被擒。” |
zhé chōng kǒu shé zhī jiān折冲口舌之间 | 折冲:引申为进行外交谈判;口舌:争吵。在辩论、争吵中进行外交谈判。 | 宋·苏洵《送石昌言为北使引》:“折冲于口舌之间” |
xuè kǒu pēn rén血口喷人 | 比喻用恶毒的话诬蔑或辱骂别人。 | 宋 僧晓莹《罗湖野录》:“含血喷人,先污其口;百丈野狐,失头狂走。” |
zhāng kǒu jié shé张口结舌 |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
kǒu méi zhē lán口没遮拦 | 指说话没任何顾忌,信口胡言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小孩儿家口没遮拦,一迷的将言语摧残。” |
kǔ kǒu pó xīn苦口婆心 | 苦口:不厌其烦地反复劝说与开导;婆心:老婆婆的心肠;指好意、善意。好心好意;不厌其烦地劝说或开导。形容耐心恳切地再三规劝。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泉州道匡禅师》:“问:‘学人根思迟回,乞师曲运慈悲,开一线道。’师曰:‘遮个是老婆心。’” |
sǐ bù kāi kǒu死不开口 | 至死也不说话。指缄口不言 | 老舍《四世同堂》:“别跟我装蒜了,死不开口。打开天窗说亮话,你的小命攥在我手心里。” |
kǒu duō shí guǎ口多食寡 | 吃饭的人多,但是食物很少。 | 唐·韩愈《答胡生书》:“愈不善自谋,口多而食寡。” |
hú kǒu dù rì糊口度日 | 糊口:本是喝粥的意思。度日:过日子。勉强维持生活,打发日子。 | 《五代史评话 梁史》:“但是小生自小兀坐书斋,不谙其他生活,只得把这教学糊口度日,为之奈何?” |
jiāo kǒu chēng zàn交口称赞 | 交口:众口一辞。异口同声地称赞。 | 《元史 王利传》:“利自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 |
zhòng kǒu yī cí众口一辞 |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 宋 欧阳修《濮议》卷四:“众口一辞,纷然不止。” |
qián kǒu bù yán钳口不言 | 钳口:闭口。闭着嘴不说话。 | 《庄子·田子方》:“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吾所学者,直土梗耳!” |
piàn kǒu zhāng shé骗口张舌 | 搬弄口舌。 | 元·无名氏《马陵道》第四折:“你道是同心共胆,还待要骗口张舌,我只问你三回两歇,怎送的我二足双瘸!” |
hǔ kǒu yú shēng虎口余生 | 从老虎嘴里逃出的生命。比喻经历极大的危险;侥幸保全了性命。 | 唐 刘长卿《按复后归睦州赠苗侍御》诗:“羊肠留覆辙,虎口脱余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