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死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hēng sǐ róng rǔ生死荣辱 | 生存与死亡,荣耀和耻辱。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0回:“妾身国破家亡,今日生死荣辱,悉听大王之命。” |
sǐ xīn tā dì死心塌地 | 死心:不变心;塌地:指心里塌实。原指心里塌实;不再做别的打算。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或心甘情愿。 | 元 乔孟符《鸳鸯被》第四折:“这洛阳城刘员外,他是个有钱贼,只要你还了时,方才死心塌地。” |
shēng sǐ cháng yè生死长夜 | 生死:生存和死亡。指漫长昏昧的生死轮回。 | 清·道霈《重刊<坛经>缘起》:“原夫大地众生,居生死长夜中。” |
sǐ biāo bái chán死标白缠 | 极力纠缠。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38回:“若不是狄周死标白缠,他还要抓空子逃跑。” |
lù sǐ shuí shǒu鹿死谁手 | 鹿:猎取的对象。追鹿不知落入谁手。指政权不知落入谁人之手;后借指不知胜利归属何人。 | 《晋书 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
sǐ ér fù shēng死而复生 | 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 | 三国 魏 曹植《辩道论》:“方士有董仲君,有罪系狱,佯死数日,目陷虫出,死而复生,然后竟死。” |
chūn cán dào sǐ sī fāng jìn春蚕到死丝方尽 | 丝:双关语,思的谐音。比喻情深谊长,至死不渝。 | 唐 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jú gōng jìn lì,sǐ ér hòu yǐ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 恭敬勤谨,尽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为止。 |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shēng tóng qīn,sǐ tóng xué生同衾,死同穴 | 衾:被子。生时共用一条被子,死后合一个坟墓。形容夫妻恩爱。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我既委身于你,乐则同乐,忧则同忧;生同衾,死同穴。” |
xū shēng làng sǐ虚生浪死 | 虚:空,徒然;浪:滥,放纵。活得毫无意义,死得毫无价值。形容虚度一生 | 《旧唐书·越王贞传》:“诸王必须以匡救为忠,不可虚生浪死,取笑于后代。” |
qǐ sǐ huí hái起死回骸 | 使死人或死东西复活。形容医术高明。比喻挽救了看来没有希望的事情。 | 宋·范成大《问天医赋》:“窃闻大神,天医之王。范围堪舆,运平阴阳;起死回骸,斡旋天藏。” |
yī rì shēn sǐ一日身死 | 一旦自己死亡。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絮驾,故人重之。” |
jiàn sǐ bù jiù见死不救 | 见到别人面临死亡威胁而不去救援。 | 元 关汉卿《救风尘》:“你做的个见死不救,可不羞杀桃园中杀白马,宰乌牛。” |
bǎi sǐ yī shēng百死一生 | 形容生命极其危险,处于死亡的边缘。 | 《北齐书 杜弼传》:“诸勋人身触锋刃,百死一生,纵其贪鄙,所取处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 |
shēng sǐ cún wáng生死存亡 | 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势或斗争的发展已到最后关头。 | 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我婿离家不归,数岁蔑有音耗,生死存亡,弗可知也。” |
pīn sǐ pīn huó拼死拼活 | ①不顾一切地斗争。②用尽全部精力。 |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但真遇到劲头儿上,狠抽他两鞭子,他肯拼死拼活地卖命。” |
sǐ ér hòu yǐ死而后已 | 已:停止;完毕。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 | 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sǐ wú duì zhèng死无对证 | 对证:核实。当事人已死,无法核对事实。 | 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那厮死了,可不好了,你做的个死无对证。” |
sǐ lǐ táo shēng死里逃生 | 从极危险的境地中逃脱;幸免于死。 | 《京本通俗小说 冯玉梅团圆》:“今日死里逃生,夫妻再合,乃阴德积善之报也。” |
sǐ zhū gé xià zǒu shēng zhòng dá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 指人虽死,余威犹在。同“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 《晋书·宣帝纪》:“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
wéi chén sǐ zhōng,wéi zǐ sǐ xiào为臣死忠,为子死孝 | 为:作为。为臣的应不惜生命忠于帝王,为子的应不惜生命孝顺父母。 | 明·吾丘瑞《运甓记·父子死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孩儿兄弟二人,情愿同爹爹出阵。” |
lǎo ér bù sǐ老而不死 | 本是孙子骂旧友原壤年老无德可称术的话,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 | 《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
bù zì yóu,wù nìng sǐ不自由,毋宁死 | 毋宁:同“无宁”,宁可,不如。如果失去自由、主权,宁可去死。 | 清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哥哥岂不闻欧美人嘴唇皮挂着的话说道:‘不自由,毋宁死’。” |
bù sǐ bù huó不死不活 | 形容事物没有生气。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48卷:“唯是被囚不死不活,这地位如何处,直是难。” |
sǐ rì shēng nián死日生年 |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的缩语。指感人的恩德。 | 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冀千虑一得,衮职有补,则死日生年,甘从斧钺。” |
sǐ gào huó yāng死告活央 | 苦苦恳求。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1回:“当下二人死告活央,说的西门庆肯了。” |
jì ruò sǐ huī寂若死灰 | 寂:静悄悄,没有声音。一点声响也没有,像死灰一般的寂静。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37卷:“志心者,始终运意,行坐动形,寂若死灰,同于枯木,灭诸想念,唯一而已。” |
zhū mén jiǔ ròu chòu,lù yǒu dòng sǐ g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 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shì sǐ bù yú誓死不渝 | 立誓至死不变。 | 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乞讨黄贼状》:“阵力之志,誓死不渝。” |
shuì shēng mèng sǐ睡生梦死 | 整天像在睡梦里一样。形容糊涂地生活。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7回:“他逐日睡生梦死,奴那里耐烦和他干这营生。” |
shì tóng shēng sǐ誓同生死 | 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8卷:“儿与吴衙内誓同生死,各不更改。” |
sǐ yào miàn zǐ huó shòu zuì死要面子活受罪 | 指因爱面子而遭受痛苦。 |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阿巧姐却是有点如俗语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硬记三家出张,颇以为苦。” |
zuì yīng wàn sǐ罪应万死 | 形容罪恶极大。 | 《晋书 苻坚载记下》:“弟冲不识义方,孤背国恩,臣罪应万死。” |
níng sǐ bù rǔ宁死不辱 | 宁愿被处死也不肯受辱。 | 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待将咱所图,我宁死不辱。” |
xuē dāo shì sǐ靴刀誓死 | 指战死沙场的决心。 | 《旧唐书·李光弼传》:“及是击贼,常纳短刀于靴中,有决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军感动。” |
sǐ le zhāng tú fū,bù chī hùn máo zhū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 | 俗语。比喻少了某人或某种条件,照样能办好事情。 | |
qǐ sǐ rén ròu bái gǔ起死人肉白骨 |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 | 《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医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
sǐ bù zú xī死不足惜 | 足:值得;惜:吝惜或可惜。形容不怕死或死得没有价值。 | 《宋史·苏洵传》:“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
sǐ yú fēi mìng死于非命 | 非命:横死。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 |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一卷:“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 |
tù sǐ hú bēi兔死狐悲 | 兔子死了;狐狸很悲伤。比喻因同类遭遇不幸而悲痛伤感。悲:悲伤。 | 元 汪元亨《折桂令 归隐》曲:“鄙高位羊质虎皮,见非辜兔死狐悲。” |
shēng sǐ gǔ ròu生死骨肉 | 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深厚。 | 唐·颜真卿《谢户部侍郎表》:“生死骨肉,受赐已深。” |
jūn rǔ chén sǐ君辱臣死 | 封建礼教认为,帝王遭受耻辱,臣僚应当死节。 | 《国语·越语下》:“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
zuì bù róng sǐ罪不容死 | 罪恶极大,处死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
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 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
bǎi zú zhī chóng,sǐ ér bù jiāng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 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
dé rén sǐ lì得人死力 | 死力:以死效力。得到别人以死来效力。形容非常得人拥护。 | 《晋书·贾充传》:“诞再在扬州,威名夙著,能得人死力。” |
xiào sǐ wù qù效死勿去 | 指竭尽忠诚。 | 《孟子梁惠王下》:“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
kè sǐ tā xiāng客死他乡 | 客死:死在异乡或国外。死在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 |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不争我病势正昏沉,更那堪苦事难支遣,忙赶上头里的丧车不远,眼见客死他乡有谁祭奠。” |
sǐ qù huó lái死去活来 | 指因极度的疼痛或悲哀;晕过去;又活过来。多形容被打得很惨;或哭得很厉害。 | 《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当下众人将那崔宁与小娘子死去活来拷打一顿。” |
tān shēng pà sǐ贪生怕死 | 贪:贪恋。贪图生存;惧害死亡。形容为了活命而失去正义的原则。 | 东汉 班固《汉书 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日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
rén shēng zì gǔ shuí wú sǐ人生自古谁无死 |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但应死得有价值。 | 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sè rú sǐ huī色如死灰 | 比喻脸色惨白难看。 | 唐 皇甫枚《三水小牍 王知古》:“保母忽惊叫仆地,色如死灰,既起,不顾而走入宅。” |
āi mò dà yú xīn sǐ哀莫大于心死 | 最可悲的莫过于意志消沉和丧失进取心了。 | 先秦 庄周《庄子 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
xiào sǐ jiāng chǎng效死疆场 | 到边疆拼死报效国家。 | 明 张居正《再乞休致疏》:“虽执殳荷戈,效死疆场,亦所弗避。” |
qǐ sǐ rén ér ròu bái gǔ起死人而肉白骨 |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以再造之恩。也比喻言词委婉动听,将死的也说活了。 | 《国语 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
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老死不相往来 | 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 先秦 李耳《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sǐ yì míng mù死亦瞑目 | 瞑目:闭眼。死而闭眼。指死后没有什么牵挂 | 清·袁枚《与香亭书》:“是即吾家之佳子弟,老夫死亦瞑目矣。” |
zhuāng sǐ mài huó装死卖活 | 耍死狗,耍赖。 | 高玉宝《高玉宝》第七章:“起来,别躺在炕上装死卖活的了!” |
zuì shēng mèng sǐ醉生梦死 | 像在醉梦中那样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确而颓废、沉沦。 | 宋 朱熹《小学》卷五引程灏曰:“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 |
liàn shēng wù sǐ恋生恶死 | 恋:爱慕不舍;恶:厌恶。贪恋生存,害怕死亡。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94卷:“若恋生恶死,拒违变化,则神识错乱,自失正业。” |
sǐ bù huí tóu死不回头 | 指到死也不反悔,形容意志坚决。 | 曲波《林海雪原》:“谁知你是死不回头,狡猾诡诈来利用我们的宽大政策!” |
qī shēng qī sǐ七生七死 | 见“七死七生”。 | |
gǎo mù sǐ huī槁木死灰 | 干枯的树木;冷却的灰烬。比喻心灰意冷;消沉已极或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冷漠无情。槁:干枯。 | 庄周《庄子 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tóng shēng gòng sǐ同生共死 | 生死与共,形容情谊极深。 | 《隋书·郑译传》:“郑译与朕同生共死,间关危难,兴言急此,何日忘之。” |
sǐ bù bì mù死不闭目 | 死了也不闭眼。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形容极不甘心。 | 《旧唐书·韩愈传》:“穷思毕精,以赎前过,怀痛穷天,死不闭目。” |
sǐ huī fù rán死灰复燃 | 熄灭的火灰又燃烧起来。比喻已停止或消失的东西又重新活动起来。复:又。 |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劫火不烬,玉固如斯;死灰复燃,物有待尔。” |
xiào sǐ fú qù效死弗去 | 效:献出;弗:不。拼死报效,不肯离去。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效死而民弗去。” |
jiǔ sǐ yī shēng九死一生 | 九:表示次数或多数。形容多次经历生死危险而幸存。比喻情况极其危险。 | 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唐 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
shí sǐ bù wèn十死不问 | 谓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宽恕。 | 《北史·艺术传·皇甫玉》:“孝昭赐赵郡王十死不问,王喜曰:‘皇甫玉相臣,云当恶死,今复何虑?’” |
sǐ méi dèng yǎn死眉瞪眼 | 形容呆滞,表情冷漠。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0回:“偏偏那日人来的多,里头的人都死眉瞪眼的。凤姐只得在那里照料了一会子。” |
dà nàn bù sǐ大难不死 | 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形容幸运地脱险。 |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夫人云:皆是先生阴德太重,救我一家之命。因此遇大难不死,必有后程,准定发迹也。” |
shēng shēng sǐ sǐ生生死死 | 犹言一辈子。指从生至死。 | 清 周亮工《书影》卷二:“宽复洒泣诉其父母生生死死之苦日:‘傥伊父母必欲归,且随其主母起居耳。’” |
tù sǐ fú jǔ兔死凫举 | 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 《吕氏春秋 论威》:“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死 之地矣。” |
shēng sǐ zhī jiāo生死之交 | 同生共死的交谊。 | 元 郑德辉《绉梅香》:“晋公在枪刀险难之中,我父亲挺身赴战,救他一命,身中六枪,因此上与俺父亲结为生死之交。” |
tān shēng wèi sǐ贪生畏死 | 贪恋生存,害怕死亡。 | 东汉·班固《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朴阳病,侥幸得逾于须臾。” |
qiān fū suǒ zhǐ,wú bìng ér sǐ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 指:指责。被众人所指责将没什么好下场。 | 东汉·班固《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臣常为之寒心。” |
sǐ yǒu yú xié死有余僇 | 犹死有余辜。 | 明·沈德符《野获编·世宗废后》:“至杀无辜,如文臣李梦阳、内臣何文鼎辈所奏,真死有余僇。” |
ài zhī yù qí shēng,wù zhī yù qí sǐ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 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
rén wèi cái sǐ,niǎo wèi shí wáng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 旧时俗语。意思是为了追求金钱,连生命都可以不要。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3回:“俗话说得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时袁伯珍听得这些说话,便要从此发一宗洋财。” |
bào sǐ liú pí豹死留皮 | 豹子死了,皮留在世间。比喻将好名声留传于后世。 | 宋 欧阳修《王彦章画像记》:“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 |
rén zhī jiāng sǐ,qí yán yě shàn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 《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shēng sǐ yōu guān生死攸关 | 攸:所。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 | 《龙虎风云记》:“这是千百名难友生死攸关的大事体啊!” |
sǐ ér bù jiāng死而不僵 | 即使死了也不僵硬。形容坏势力等不容易被清除。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
pà sǐ tān shēng怕死贪生 | 同“贪生怕死”。 | 《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佯)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
dà nàn bù sǐ,bì yǒu hòu lù大难不死,必有后禄 | 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将来必定有幸福。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1卷:“所以说:‘贵人无死法。’又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禄。’” |
lín sǐ bù kǒng临死不恐 | 恐:恐惧。遇到危难,毫不畏惧。 | 西汉·刘秀《新序·义勇》:“吾闻知命之士,见利不动,临死不恐。” |
qiú shēng bù dé,qiú sǐ bù néng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 想死死不了,想活活不了。形容处境十分艰难。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7回:“此时慕政弄得没法,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
náo huí zhī sǐ蛲蛔之死 | 蛲:人体寄生虫;蛔:蛔虫。形容不劳而获者终归会失败。 | 《燕书》:“蛲蛔所藉以生者,在人肠胃之中也。” |
shí shēng jiǔ sǐ十生九死 | 形容历尽艰险。 | 唐 韩愈《八月十五赠张功曹》诗:“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
zhàng jié sǐ yì仗节死义 | 谓坚守节操,为正义而死。 | 宋·苏轼《上皇帝书》:“前山阳亡徒苏令,纵横史士,临难莫肯仗节死义者,以守相威权素夺故也。” |
dǐ sǐ màn shēng底死谩生 | 底:通“抵”。竭尽全力,想尽办法。 | 南唐 冯延巳《应天长》词:“兰房一宿还归去,底死谩生留不住。” |
wǔ rén bù xī sǐ武人不惜死 | 惜:吝惜。指武官不怕死。 | 《宋史·岳飞传》:“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 |
sǐ mǎ dāng huó mǎ yī死马当活马医 | 比喻明知事情已经无可求药,仍然抱万一希望,积极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尝试。 | 清 顾张思《土风录》第13卷:“知不可救,姑且医治曰‘死马当活马医’。” |
sǐ shēng qì kuò死生契阔 | 契阔:久别的情怀。指生死离合。 | 《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
sǐ chán yìng mó死缠硬磨 | 指一味不休的纠缠某人或某事。 | 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要不然张彪怎么会死缠硬磨不肯放过她呢!” |
tì sǐ guǐ替死鬼 | 指代人受难或承担罪责的人。 |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他拉出李歪鼻就是要找个替死鬼。” |
jiǔ sǐ bù huǐ九死不悔 | 九:表示极多。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 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shēng jì sǐ guī生寄死归 | 寄:暂居。生似暂寓,死如归去。指不把生死当作一回事。 | 《淮南子·精神训》:“生:寄也;死:归也。” |
shēng sǐ lún huí生死轮回 | 轮回:流转。佛教认为众生各依所做的善恶而在生死世界中循环不已,像车轮回旋不停一样。 | 明·无名氏《李云卿》第四折:“今日到来日修,每日去频发愿,过今年捱到来年,担阁了修行仙道远,则这生死轮回怎遣!” |
shēng sǐ yǒu mìng生死有命 | 生死;生存和死亡。迷信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的。指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 | 晋·葛洪《抱朴子·对俗》:“生死有命,修短素定,非彼药物,所能损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