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鳌鸣鳖应鳌鸣鳖应的故事

鳌鸣鳖应的成语故事


拼音áo míng biē yīng

基本解释比喻声气相通,互相感应。

出处


暂未找到成语鳌鸣鳖应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鳌鸣鳖应)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呼百应明 天然痴叟《石点头》:“因是爪牙四布,一呼百应,远近闻名,人人畏惧,是一个公行大盗,通天神棍。”
一命鸣呼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又过半年,忽然刘二感天行时气,头疼发热。正是:‘福无双至从来有,祸不单行自古闻。’害了六七日,一命呜呼,已归泉下。”
一响百应
一应俱全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那案子上调和作料,一应俱全。”
一牛鸣唐 王维《与苏卢二员外游方丈寺》诗:“回看双凤阙,相去一牛鸣。”
一牛鸣地清·钱谦益《山庄八景诗·锦峰晴晓》序:“其旁有锦峰书院,去山庄一牛鸣地。”
一鸣惊人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万应灵丹
万应灵药鲁迅《花边文学 看书琐记(二)》:“不过我们中国人是聪明的,有些人早已发明了一种万应灵药,就是\'今天天气……哈哈哈!\'”
不平则鸣唐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不平而鸣明·瞿佑《剪灯新话·令狐生冥梦录》:“偶以不平而鸣,遽获多言之咎。”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东鸣西应蔡元培《欧美国学会丛刊发刊词》:“海通以来……自一缕一针之细故,以至政治风俗之大端,无不东鸣西应,速于邮命。”
临机应变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6卷:“不过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盖未论临机应变,方略不同。”
乘机应变明·许自昌《水浒记·谋成》:“乘机应变,料难逃漫天圈套,管教似探囊取寄,使人绝倒。”
云合响应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是云合响应之势,而非可安坐而致也。”
云集响应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嬴粮而景从,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井底鸣蛙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则你那自尊自贵无高下,真乃是井底鸣蛙。”
人头畜鸣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记》:“(胡亥)诛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
从容应对明·李贽《焚书·杂述·豫约》:“有问乃答,不问即默,安闲自在,从容应答,不敢慢之,不可敬之。”
仓卒应战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只有不肯退却,仓卒应战(例如硝石战斗),表面上似乎在力争主动,实际上是被动的。”
以不变应万变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我经历了四个朝代,总结出的经验是‘以不变应万变’。”
休征嘉应东汉·班固《汉书·平帝纪赞》:“休征嘉应,颂声并作。”
供不应求《茅盾选集 长春南关行》:“现在接受了南方六个单位的订货单,每天生产一至二吨,供不应求。”
八方呼应毛泽东《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上下串连,八方呼应,以天下大乱、取而代之、逐步实行、终成大业为时局估计和最终目的者,到底只有较少人数。”
其应如响《子华子·晏子》:“如以匙勘钥也,如以玺印涂也,必以其类,其应如响。”
其应若响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内应外合《三国志通俗演义·姜维祁山战邓艾》:“忽报有内应外合之兵,蜀军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