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洗垢匿瑕洗垢匿瑕的故事

洗垢匿瑕的成语故事


拼音xǐ gòu nì xiá

基本解释洗涤玉的污垢时,遮盖其斑点。比喻对人有所包涵。

出处


暂未找到成语洗垢匿瑕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洗垢匿瑕)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贫如洗元 关汉卿《窦娥冤》楔子:“小生一贫如洗,流落在这楚州居住。”
乱首垢面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世文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
以水洗血《旧唐书·源休传》:“吾今以水洗血,不亦善乎!”
以血洗血《旧唐书·源休传》:“我国人皆欲杀汝,唯我不然。汝国已杀突董等,吾又杀汝,犹以血洗血,污益甚尔。”
伐毛洗髓清 黄景仁《浴汤泉》诗:“伐毛洗髓欠福命,尘土肠胃聊湔除。”
伺瑕导蠙
伺瑕导隙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日本必欲取之者,非报德也,非助英也,盖欲伺瑕导隙,借以问鼎神州。”
伺瑕抵蠙
伺瑕抵隙孙中山《自传》:“习于旧污者,视民主政治为仇雠,伺瑕抵隙,思中伤之为快。”
刮垢磨光唐 韩愈《劝学解》:“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刮垢磨痕唐·孙樵《与高锡望书》:“贵文则丧质,近质则太秃,刮垢磨痕,卒不能到史。”
刮肠洗胃《南史·荀伯玉传》:“若许某自新,必吞刀刮肠,饮灰洗胃。”
匿影藏形元 高文秀《黑旋风》:“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匿瑕含垢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国君含垢。”
匿迹潜形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匿迹销声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匿迹,惟恐人知。”
匿迹隐形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那厮口内顽涎望着我面上零,再不和他亲折征,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吐哺辍洗据《韩诗外传》卷三载,周公殷勤待客,甚至于“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天下之士。又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郦食其求见刘邦,刘邦方踞床洗足。郦生不拜,且斥其不宜踞见长者,于是刘邦起而谢之,延上坐。
含垢包羞明·袁宏道《广庄·人间世》:“使诸君子有一毫道理不尽,我根潜伏,恶能含垢包羞,与世委蛇若此?”
含垢匿瑕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国君含垢。”
含垢弃瑕唐·元稹《上门下裴相公书》:“况当今陛下在宥四海,与人为天,特降含垢弃瑕之书,且授随才任能之柄于阁下。”
含垢忍污《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四回:“我为三爷含垢忍污的同牛马落交,却又因亲近牛马,得罪了三爷,岂不大失算吗?”
含垢忍耻宋·胡铨《上高宗封事》:“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雠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含垢忍辱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
含垢纳污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
含垢藏瑕《世说新语·德行》“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刘孝标注引《嵇康别传》:“康性含垢藏瑕,爱恶不争于怀,喜怒不寄于颜。”
含垢藏疾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
含污忍垢《明史·周经传》:“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