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若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hèn zhōng ruò shǐ慎终若始 | 慎:谨慎。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 战国·齐·孙膑《孙膑兵法·将德》:“不轻寡,不劫于敌,慎终若始。” |
shòu chǒng ruò jīng受宠若惊 | 宠:赏识。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 宋 欧阳修《辞特转吏部侍郎表》:“受宠若惊,况被非常之命,事君无隐,敢倾至恳之诚。” |
ruò luǎn tóu shí若卵投石 | 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败。同“以卵击石”。 | 《汉书 刑法志》:“以桀诈尧,若卵投石,夫何幸之有!” |
gǒu zhì bù ruò狗彘不若 | 连猪狗都不如。比喻品行十分恶劣。彘:猪。 | 荀况《荀子 荣辱》:“人也,下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
kuàng ruò fā méng旷若发矇 | 旷:开朗;矇:眼睛失明。眼前突然开朗。比喻人头脑开窍,明达起来。 | 三国·魏·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闲者此游,喜欢无量,登芒济河,旷若发矇。” |
qū zhī ruò wù趋之若骛 | 鹜:鸭。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 | 清 曾朴《孽海花》第27回:“白云观就是他纳贿的机关,高道士就是他作恶的心腹,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骛呢!” |
bǐng ruò guān huǒ炳若观火 | 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 梁启超《欧洲地埋大势论》:“人民之职业物产之制造,种种殊异之处,则如网在纲,炳若观火。” |
ruò yǐn ruò xiǎn若隐若显 | 若:好象;隐:隐藏;显:显现。好象隐藏不露,又好象显现出来。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样子。 | 宋 赵佶《宣和画谱 山水三》:“作《风烟欲雨图》,非阴非霁,如梅天雾晓,霏微暗霭之状,殊有深思,使他人想象于微茫之间,若隐若显,不能穷也。” |
máng rán ruò mí茫然若迷 | 茫然:渺茫,模糊不清。迷惑不解的样子。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2回:“弟前日闻先生正论,因久溺其说,锢蔽已深,竟茫然若迷,莫指一语。” |
mìng ruò xuán sī命若悬丝 | 比喻生命垂危。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6回:“吾今命若悬丝,专望救援。” |
mù ruò xuán zhū目若悬珠 | 眼睛象一对悬挂的珠子。形容眼睛明亮有光彩。 | 《汉书 东方朔传》:“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 |
tiān ruò yǒu qíng tiān yì lǎo天若有情天亦老 | 天倘若有情意,也会因悲伤而衰老的。常用以形容强烈的伤感情绪。也指自然法则是坞的。 | 唐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
jí è ruò chóu嫉恶若仇 | 见“嫉恶如仇”。 |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六卷:“公一时忠愤激发,嫉恶若仇,容或偶为此语,揆其心术,仍不失为磊落光明。” |
pàn ruò tiān yuān判若天渊 | 相差悬殊;像天上和深渊那样不同。 | 清 朱庭珍《筱园诗话》:“不过用心于一两字间,斟酌而出,即判若天渊,个中分寸所争,毫厘千里。” |
liào dí ruò shén料敌若神 | 形容对敌方活动预料非常准确。 | 《旧唐书·郭子仪传》:“故太尉、兼中书令、上柱国、汾阳郡王、尚父子仪,天降人杰,生知王佐,训师如子,料敌如神。” |
chén gù zì ruò沉痼自若 | 沉痼:积久难治的疾病。比喻积久难改的习俗或嗜好没有改变。 | 《宋史·赵与懽》:“第言端平以来,窜脏吏,禁包苴,戒奔竟,戢横敛,而风俗沉痼自若。” |
cóng è ruò bēng从恶若崩 | 见“从恶如崩”。 | 《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
chǒng rǔ ruò jīng宠辱若惊 | 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 先秦 李耳《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
làn ruò shū jǐn烂若舒锦 | 见“烂若披锦”。 | 南朝·梁·钟嵘《诗品》上卷:“谢潉云:‘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 |
áng rán zì ruò昂然自若 | 形容气宇轩昂满不在乎的样子。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31回:“昂然自若,并不畏缩。” |
ruò yǒu suǒ wáng若有所亡 | 若:好象。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同“若有所丧”。 | 《淮南子 原道训》:“解车休马,罢酒彻乐,而心忽然若有所丧,怅然若有所亡也。” |
chǐ ruò biān bèi齿若编贝 | 编:顺次第排列;贝:贝壳。形容牙齿整齐洁白。 | 《汉书·东方朔传》:“目若玄珠,齿若编贝。” |
liáo ruò guān huǒ燎若观火 | 谓事理清楚明白,如看火一般。 | 清·黄宗羲《朱康流先生墓志铭》:“二千一百二十五年之治乱,燎若观火。” |
shēn cáng ruò xū深藏若虚 | 把宝物藏起来,好象没有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而不外露。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
cóng róng zì ruò从容自若 | 沉着镇静,神态自若。 | 张天民《创业》:“华程从容自若。” |
miǎo ruò hé shān邈若河山 | 同“邈若山河”。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鲁公女》:“今近在咫尺,而邈若河山,恨何如也!” |
niú mǎ bù ruò牛马不若 | 若;如。不如牛和马。形容极其劳苦。 | 明·袁宏道《锦帆集·沈广乘》:“人生作吏甚苦,而作令为尤苦,若作吴令,则其苦万万倍,直牛马不若矣。” |
jiǎo ruò yóu lóng矫若游龙 | 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同“矫若惊龙”。 | 明 梅鼎祚《玉合记 义姤》:“看他矫若游龙,超逾集乌。……夜月红楼,树下霓裳出月。是好舞也。” |
huǎng rán ruò shī恍然若失 | 恍恍惚惚的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宁,不知如何是好。 |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49回:“金钟儿听了这一番言语,恍然若失,心上愧悔的无地自容。” |
yán xíng ruò yī言行若一 | 见“言行抱一”。 | 汉·刘向《列女传·齐田稷母》:“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 |
yǐn ruò dí guó隐若敌国 | 隐:威严庄重的样子;若:象;敌:匹敌,同等;敌国:相当于一国。指对国家起举足轻重作用的人。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游侠列传》:“吴楚反时,条侯为太尉,乘传车将至河南,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云。” |
wén chǒng ruò jīng闻宠若惊 | 犹言受宠若惊。 | 南朝·梁·殷芸《小说》第二卷:“恐泊泥以浊白水,飘尘以乱清风,是以承命倾筐,闻宠若惊。” |
làn ruò pī zhǎng烂若披掌 | 形容对情况非常熟悉。 | 清·王晫《今世说·客止》:“与人言古今成败,烂若披掌,听者忘倦。” |
jì ruò sǐ huī寂若死灰 | 寂:静悄悄,没有声音。一点声响也没有,像死灰一般的寂静。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37卷:“志心者,始终运意,行坐动形,寂若死灰,同于枯木,灭诸想念,唯一而已。” |
xíng ruò wú shì行若无事 | 指人在紧急关头;态度镇静;毫不慌乱。有时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若:好像。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万太尊说罢,行若无事。” |
dà zhí ruò qū大直若屈 | 亦作“大直若诎”。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 | 《后汉书荀淑传论》:“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 |
ruò yǒu suǒ shī若有所失 | 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似的。形容神情怅惘;心神不定的样子。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南朝 梁 刘孝标注:“怅然若有所失。” |
zhū ruò cǐ lèi诸若此类 | 同“诸如此类”。 | 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二六:“诸若此类,注所未及,讵可以非注所有,而谓为异说乎?” |
gù ruò jīn tāng固若金汤 | 金:指金城;金属铸造的城墙;汤:指汤池开水一样滚烫的护城河。坚固得像金城、汤池一样。形容阵地或所守卫的地方非常牢固。 | 东汉 班固《汉书 蒯通传》:“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
shì ruò tuō tù势若脱兔 | 势:攻势。脱:脱逃。对敌人攻击的速度极快,就像脱逃的兔子奔跑那样。 | 唐·陆龟蒙《杂讽》诗:“攻如饿鸱叫,势若脱兔急。” |
qì ruò jīn lán契若金兰 | 比喻朋友交情深厚。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贤媛》:“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 |
míng ruò guān huǒ明若观火 | 象看火那样清楚。形容看事物十分明晰。 | 《尚书 盘庚上》:“予若观火。”宋 蔡沈集传:“我视汝情,明若观火。” |
cóng shàn ruò liú从善若流 | 见“从善如流”。 | 《新唐书·张玄素传》:“从善若流,尚恐不逮,饰非拒谏,祸可既乎?” |
shuǎng rán ruò shī爽然若失 | 爽然: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论》:“读《服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
gān xīn ruò liè肝心若裂 | 比喻极痛心。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腾用伤悼,肝心若裂。” |
pàn ruò liǎng rén判若两人 | 判:判断;评定;若:好像。评定一个人前后的表现;好像两个人一样;截然不同。 | 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回:“须晓得柳知府于这交涉上头,本是何等通融、何等迁就,何以如今判若两人?” |
tǎn rán zì ruò坦然自若 | 态度安详,一如常态。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 |
jìn dào ruò tuì进道若退 | 谓前进之道反若后退。 | 《老子》:“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
fèng ruò shén míng奉若神明 | 奉:信奉;神明:神灵的总称。对某人或某事物尊崇信奉得像迷信的人崇信神灵一样。 |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 |
dā xǐ ruò kuáng大喜若狂 | 高兴得几乎发狂 | |
xíng ruò gǒu zhì行若狗彘 | 指人无耻,行为像猪狗一样。 | 西汉 贾谊《论治安策》:“故此一豫让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 |
wǎng rán ruò shī惘然若失 | 心里总不大自在;好像失掉什么东西似的。惘然:失意的样子;若:好像。 | 宋 洪迈《夷坚志》:“次日,彷徨于案间,惘然如失。” |
huàn ruò bīng xiāo涣若冰消 | 犹言涣然冰释。 | 南朝·梁·王莹《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标理明例,涣若冰消。” |
yìn léi shòu ruò印累绶若 | 形容官吏身兼数职,声势显赫。 | 东汉 班固《汉书 佞幸传 石显》:“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 |
xī tì ruò lì夕惕若厉 | 若:如;厉:危。朝夕戒惧,如临危境,不敢稍懈。 | 《易 干》:“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 |
ruò áo guǐ něi若敖鬼馁 | 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若敖氏的鬼受饿了。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 《左传·宣公四年》:“若敖氏之鬼,不其馁尔?” |
jǔ zhòng ruò qīng举重若轻 | 举起重物就像举起轻东西那么容易。比喻能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 | 清 赵翼《瓯北诗话》:“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
piān ruò jīn hóng翩若惊鸿 | 翩:轻快;轻盈。轻快得像惊飞的鸿雁;形容姿态轻盈。 | 三国 魏 曹植《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
shī zhī qiān lǐ,chà ruò háo lí失之千里,差若毫厘 | 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 《隋书 天文志上》:“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大象一乖,馀何可验!” |
qiǎo bù ruò zhuō巧不若拙 | 拙:笨拙。有时巧捷不如笨拙。 | 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事有所至,而巧不若拙。” |
áng áng zì ruò昂昂自若 | 昂昂:气概昂扬,大模大样;自若:象平常一样。形容无所顾虑,从容自如。 |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第25卷:“三士带剑立于殿下,昂昂自若。” |
zhèn dìng zì ruò镇定自若 | 指面对灾难时冷静的表现。 | 王朔《过把瘾就死》:“当时女主人公的厄运刚露萌芽,同看电影准备了手帕的女人们还都镇定自若,她便抢先一步哭了。” |
qiú xián ruò kě求贤若渴 | 贤:有才能的人。形容寻求优秀人才心情十分迫切;就像口渴想喝水一样。 | 《隋书 韦世康传》:“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 |
qíng ruò shǒu zú情若手足 | 手足:指兄弟。情谊深厚,如同兄弟一样。 | 《剪灯新话·孙恭人传》:“乃顾视其卒,周其饮食,宽其桎梏,情若手足,卒感激入骨。” |
liáo ruò chén xīng寥若晨星 | 寥:稀少或疏少;若:像。稀疏得像早晨的星星一样。形容非常稀少或罕见。 | 唐 韩愈《华山女》诗:“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 |
yàn rán zì ruò晏然自若 | 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自若:不变常态。形容在紧张状态下沉静如常。 | 《三国志 吴志 孙坚传》:“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 |
ruò bù shèng yī若不胜衣 | 形容身体羸弱,好像连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担。 | 《淮南子 氾论》:“周公事文王也,行无专制,事无由己,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有奉持于文王,洞洞属属,而将不能,恐失之,可谓能子矣。” |
ruò chū yī zhé若出一辙 | 辙:车辙。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种事物非常相似 | 宋·岳珂《桯史·汤岐公罢相》:“盖其相两朝,再罢相,乃累洪氏二兄弟,先后若出一辙,可笑如此。” |
ruò yǒu ruò wú若有若无 | 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 | 明 洪应明《菜根谭 闲适》:“若有若无,半真半幻,最足以悦人心目而豁人性灵。真天地间一妙境也。” |
tài rán zì ruò泰然自若 | 泰然:镇静的样子;自若:跟平常一样。形容碰上意外、严重或紧急的情况;能沉着镇静;不慌不忙。 | 《金史 颜盏门都传》:“有敌忽来,虽矢石至前,泰然自若。” |
chàng rán ruò shī怅然若失 | 怅然:失意;懊恼。形容因不如意而心情沮丧;好像丢了什么似的。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牛成章》:“主人视其里居、姓氏,似有所动,问所从来。忠泣诉父名,主人怅然若失。” |
sī ruò yǒng quán思若涌泉 | 思:思绪,文思。指人的文思如泉水涌出。形容文思丰富敏捷。 | 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强记冶闻,幽赞微言;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
shì yǒu ruò wú视有若无 | 视:看待。把有这回事看得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形容不当一回事。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8回:“宝之这戏子见怪贤闲事,视有若无。” |
gōng ruò qiū shān功若丘山 | 功:功绩。若:像,如同。功绩像山一样。比喻功绩非常大。 | |
huà ruò yǎn cǎo化若偃草 | 谓教化推行如风吹草伏。形容教化之易推行。语本《论语·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语出《论语·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ruò shè yuān shuǐ若涉渊水 | 比喻处境艰险。 | 《书 大诰》:“予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腾攸济。” |
ruò hé fú jié若合符节 | 比喻两者完全吻合。 | 《孟子 离娄下》:“[舜和文王]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
jì ruò wú rén寂若无人 | 寂:寂静。寂静得就像没有人一样。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笺本·德行下》:“傅茂远泊然静处,不妄交游民,袁司徒第经其户,辄叹曰:‘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岂得非名贤。’” |
qīn ruò shǒu zú亲若手足 | 手足:指兄弟。像兄弟一样的亲密。 | 《金史·谢库德》:“欢都、冶诃及劾者、拔达、盆纳五人者,不离左右,亲若手足,元勋之最著者也。” |
tà rán ruò sàng嗒然若丧 | 形容懊丧的神情。 | 《庄子·齐物论》:“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 |
shì ruò wú dǔ视若无睹 | 虽然看见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指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 | 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 |
hǎi nèi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ǐ lín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四海之内都会有知心朋友;尽管远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亲近。海内;四海之内;古时候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把国内称为海内;现泛指世界。天涯:天边;比邻:紧靠的边邻。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ruò míng ruò àn若明若暗 | 好像明亮;又好象昏暗。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楚。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 |
huān xīn ruò kuáng欢欣若狂 |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 吴玉章《辛亥革命》:“当变法的诏书一道道地传来的时候,我们这些赞成变法的人,真是欢欣若狂。” |
mén tíng ruò shì门庭若市 | 门:原指宫门;庭:原指朝庭;现指院子;若:好像;市:集市;市场。原来形容宫门里;朝庭上;进谏的人多得像在集市一样;十分热闹。现在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
ào nì zì ruò傲睨自若 | 睨:斜视。自若:指满不在乎。形容自高自大、藐视一切的样子。 | 宋 王谠《唐语林 豪爽》:“郑太穆郎中为金州刺史,一日忽致书襄阳于司空頔,其言恳切,而傲睨自若,似无郡僚之礼。” |
bèi chǒng ruò jīng被宠若惊 | 指受到意外的恩遇而顿觉吃惊不安。 | 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未及期年,擢置周行,遽参法从,省躬无有,被宠若惊。” |
ēn ruò zài shēng恩若再生 | 恩惠极大如同给了第二次生命。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勾践囚于吾国……今吾复其社稷,恩若再生。” |
làn ruò pī jǐn烂若披锦 | 形容文辞华丽。 | 南朝 梁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 |
xīn ruò sǐ huī心若死灰 | 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 | 《淮南子·精神训》:“若然者,正肝胆,遗耳目,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浑然而往逯然而来,形若槁木,心若死灰。” |
wéi huǐ fú cuī,wéi shé ruò hé为虺弗摧,为蛇若何 | 虺:小蛇;弗:不;摧:消灭。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难办。比喻不乘胜将敌人歼灭,必有后患。 | 《国语·吴语》:“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
zhāo rán ruò jiē昭然若揭 | 昭然:明明白白的样子;揭:高举。形容真相大白;非常明显。 | 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
sī ruò quán yǒng思若泉涌 | 思:思绪,文思。指人的文思如泉水涌出。形容文思丰富敏捷。 | 宋·王禹偁《谢赐御制月诗表》:“伏惟尊号皇帝陛下精心六义,思若泉涌,锐意万机,居多暇曰。” |
yù rén wù zhī,mò ruò wù wéi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 想要别人不知道,不如自己不去做(多指坏事)。 | 《汉书 枚乘传》:“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晋书 苻坚载记上》:“谚曰:‘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声无细而弗闻,事未形而必彰者,其此之谓也。” |
jìng ruò chǔ zǐ,dòng ruò tuō tù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 指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 | 孙武《孙子 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
kǒu ruò xuán hé口若悬河 | 若:像;悬河:瀑布;激流奔泻。说起话来像河水倾泻一样滔滔不绝。形容口才好;能言善辩。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
miǎo ruò shān hé邈若山河 | 形容遥远得如隔山河。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
wǎng ruò yǒu shī惘若有失 | 惘:失意。神情颓丧,好像失去所爱所恋的样子。 | 三国·魏·吴质《答东阿王书》:“精散思越,惘若有失,非敢羡宠光之休。” |
yán ruò xuán hé言若悬河 | 见“言类悬河”。 | 《北史·裴蕴传》:“蕴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时人不能致诘。”参见“口若悬河”。 |
lǐn ruò qiū shuāng凛若秋霜 | 同“凛若冰霜”。 | 唐·刘知畿《史通·杂说上》:“谈恩惠是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