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杳杳,思依依,更无芳树有乌啼。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于中好·雁帖寒云次第飞》
雁帖寒云次第飞,向南犹自怨归迟。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时。
人杳杳,思依依,更无芳树有乌啼。凭将扫黛窗前月,持向今宵照别离。
“人杳杳,思依依,更无芳树有乌啼。”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风正浓,大雁迫不及待,匆促南飞,惟恐落后。而自己有家难回,犹白骑着瘦马,一年又一年,迤逦在古道之上,让西风扑面而来。
离人杳无踪迹,佳人愁思依依,再无心情寻芳弄草,整日待在深闺中,任凭月落乌啼。无聊之极,随手闲拂窗前月光,想起这月光也正落在离人身上。
译文
于中好: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帖:即贴,靠近,贴近。
次第:依次。
鬓(bìn):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杳杳(yǎo):渺无音讯的样子。
依依:恋恋不舍。
扫黛(dài):扫眉,即画眉。古代女子以黛描画,这里指闺中妻子。
“人杳杳,思依依,更无芳树有乌啼。”鉴赏
赏析
该词转进层深,深婉动人。“雁帖寒云次第飞,向南犹自怨归迟”:深秋季节,北雁南飞,排成行列,总是怨恨归去太迟。而大雁能够自由南飞,出使边塞的人却不能回家。“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时”:马是瘦马,道路不是坦途,而是关山道,季节是萧瑟的秋天。词人这是在堆积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词的上片,前二句云秋深而北雁南飞,犹怨归迟,一层;雁可南归而人却难归,一层;后二句再翻进,人已难归,偏又逢瘦马关山,西风扑鬓,又为一层。词的下片明写愁思,一层;而偏于杳杏依依之日闻乌鸦之啼声,一层;最后抬头同望一轮明月,又将思乡情感推进一步,又一层。
该词手法向称巧妙,层层递进翻转,最后以月牵和,相思深处,婉转动人。
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的这首《于中好·雁帖寒云次第飞》具体写于何时,尚待考证,但是从内容来看,应当是词人在出行途中所写的思归之作。
纳兰性德简介
清代·纳兰性德的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纳兰性德的诗(220篇)〕猜你喜欢
- 人杳杳,思依依,更无芳树有乌啼。
出自 清代 纳兰性德: 《于中好·雁帖寒云次第飞》
- 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 环佩只应归月下,钿钗何意寄人间。
出自 清代 纳兰性德: 《山花子·欲话心情梦已阑》
-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 白云两袖吟魂健,赋庄生秋水篇,布袍宽风月无边。
- 只疑玉壶冰,未足比明洁。
出自 宋代 司马光: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范尧夫彝叟兄弟》
- 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 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
- 萧萧一夕霜风紧,却拥貂裘怨早寒。
出自 清代 纳兰性德: 《于中好·谁道阴山行路难》
- 叹人生、几翻离合,便成迟暮。
出自 清代 纳兰性德: 《金缕曲·姜西溟言别赋此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