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苏轼的诗 > 菩萨蛮·回文

菩萨蛮·回文

[宋代]:苏轼

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

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


“菩萨蛮·回文”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南的江水浅处红梅开出小花,浅红色小朵梅花,开放在江南山岭上。红梅探看我倚靠着稀疏的篱笆,红梅从篱笆的缝里朝我望着。

南极老人星行将到来,老人星到时,就是进入暮年时。离别时我们叮嘱要珍惜余年,红梅枯谢了,我们会依恋别离时的情谊。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平韵。

回文:诗词的一种形式,因回环往复均能成诵而得名,相传起于前秦窦滔妻苏蕙的《璇玑图》。

江南:代指黄州。

疏篱:稀疏的篱笆。

篱疏:篱笆之间的缝隙。

老人:老人星,又叫寿星,暗指时光流逝很快。

行人,代指赵晦之。老:暮年。

残枝:残败的梅花树枝,这里代指余年。

惜:依恋。

“菩萨蛮·回文”鉴赏

赏析

上片,以拟人的手法,写梅与人传情,赞美了梅一样高洁的人格。“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开头两句用回环句式特写了细弱的“小梅”开在很不显眼的“江南”黄州这块土地上,苏轼借以自喻贬谪的孤芳生活。“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突出了细弱的梅花与贬谪的苏轼同是苦命根,如坐篱牢,只能通过篱缝传话慰藉,借以显露出梅的孤傲品格,人的独立性格。上片,既描写了景物梅的形象,又体现出景物梅的形象中的苏轼的情感体验,引起读者的共鸣。

下片,从时空变化的角度,苏轼叮嘱赵晦之要把握住有限的时光,珍重自己,爱惜余年。“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反复进言,以“老人”点明双方生存的时间,以“行人”点明双方生存的空间。时空交错,造成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苍凉感。“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苏轼仍以梅的品格自喻,点明了该词“红梅赠别”的主旨:虽是暮春的残枝梅,仍傲立于自然间,但应珍惜。说不定来年一到,“春风吹又生”,新枝发新芽了,暗示着苏轼傲然不屈,期望重返朝廷的美愿。

与其他咏梅词一样,该词仍然是以梅格喻人品的。残梅的枯凉景象与词中“行人”的孤独身影融合无间。这是以景物渲染出“惜别离”的环境与气氛,寄寓着岭南的残梅和黄州的残梅,终有一天,会焕发出新枝而青春永驻的情意来。

创作背景

苏轼贬居黄州后写了不少咏梅诗词。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元月,时值梅花盛开,苏轼作该词歌颂红梅高洁的品格,赠给在藤州(今广西藤县)任知州的好友赵晦之。  

苏轼简介

宋代·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的诗(156篇)

猜你喜欢

点绛唇·越山见梅

宋代吴文英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


邮亭残花

明代徐熥

征途微雨动春寒,片片飞花马上残。

试问亭前来往客,几人花在故园看。


梅花

五代李煜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

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

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

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

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

唐代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花犯·郭希道送水仙索赋

宋代吴文英

小娉婷,清铅素靥,蜂黄暗偷晕。翠翘欹鬓。昨夜冷中庭,月下相认。睡浓更苦凄风紧。惊回心未稳。送晓色、一壶葱茜,才知花梦准。

湘娥化作此幽芳,凌波路,古岸云沙遗恨。临砌影,寒香乱、冻梅藏韵。熏炉畔、旋移傍枕,还又见、玉人垂绀鬓。料唤赏、清华池馆,台杯须满引。


虞美人·看花

明代叶小鸾

阑干曲护闲庭小。犹恐春寒悄。隔墙影送一枝红。却是杏花消瘦、旧时风。

海棠睡去梨花褪。欲语浑难问。只知婀娜共争妍。不道有人为你、惜流年。


卜算子·水仙

清代王国维

罗袜悄无尘,金屋浑难贮。月底溪边一晌看,便恐淩波去。

独自惜幽芳,不敢矜迟暮。却笑孤山万树梅,狼藉花如许。


金钱花

唐代罗隐

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


观梅有感

元代刘因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嘲桃

唐代李商隐

无赖夭桃面,平明露井东。

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