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冯惟敏的诗 > 胡十八·刈麦有感

胡十八·刈麦有感

[明代]:冯惟敏

其一

八十岁老庄家,几曾见今年麦!又无颗粒又无柴。三百日旱灾,二千里放开。偏俺这卧牛城,四下里忒毒害。

其二

不甫能大开镰,闪的个嘴着地。陪了人工陪饭食,似这般忒痴,真个是罕希。急安排种豆儿,再着本还图利。

其三

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五月半间便开仓,里正哥过堂,花户每比粮。卖田宅无买的,典儿女陪不上。

其四

往常时收麦年,麦罢了是一俭。今年无麦又无钱,哭哀哀告天,那答儿叫冤?但撞着里正哥,一万声可怜见。


“胡十八·刈麦有感”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其一

八十岁的老农民,何曾见过今年这样的麦子!不但没有颗粒,而且连麦秆也没有。旱灾闹了三百天,灾情蔓延二千里。特别是我这卧牛城一带,灾害尤其严重。

其二

好不容易才开镰刀收割,却弄得像嘴巴着地一样趴下了。请人帮忙不但赔了人工还赔了饭食,还这样痴心,实在是稀罕。赶紧安排在麦地里种豆子,希望有些收成。

其三

穿和吃倒不算太愁,最愁的是遭官儿们的棒打。五月中旬就开了仓,里长哥要过堂,按照户口册上的花户们,都要限期缴纳钱粮。穷人们卖田地住宅,没有人买;典去儿女,还是赔不上。

其四

往年到了收麦的时节,麦子收割完了也是没多少收成。而今年更是没有麦子也没有钱,哭着向上天哀告,到哪里诉说冤屈呢?刚好碰到里长哥,叫了一万声可怜可怜吧。

注释

北双调:宫调名。北曲常用宫调之一。

胡十八:曲牌名。北曲属双调。

庄家:农家,农民。

几曾:何曾,什么时候。

柴:柴草,此指麦秆。

“三百日”二句:写旱灾时间之久和地域之广。

卧牛城:本指北宋都城汴京,此借指临朐城。

忒(tuī)毒害:太厉害,太严重。忒,方言,太。

不甫能:才能够,好容易。

陪:通“赔”。

“五月”句:刚到五月中官府就开仓征收税粮。五月半,阴历五月中旬,这时小麦刚成熟。

里正:即里长,相当后来的地保。

“花户”句:户口簿上有名的人要限期交足钱粮。花户,登录户口时,户称花户。每,同们。比,案验,即查究催逼。

典:典卖,抵押。

俭:歉收。

那答儿:何处,哪里。

“胡十八·刈麦有感”鉴赏

赏析

此曲由四首小令组成,写旱灾之年,农民颗粒无收,还要遭受官府酷刑的惨状,揭露了社会的腐败,反映了农家的疾苦,流露出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全曲风格刚劲,语言本色,采用方言土语,虽质朴无华,却高度凝炼,是散曲中少有的现实主义佳作。

《胡十八·刈麦有感》是由四支小令组成的重头曲,写出了因遭受严重旱灾而颗粒无收,加上官府的横征暴敛,农民“卖宅田”和“典儿女”的悲惨遭遇。

第一支小令写旱情的严重和受灾地区的广阔,农民所种的麦子颗粒无收。曲中开始以一个八十岁的老农之口以质朴的语言道出:“几曾见今年麦!又无颗粒又无柴。”大灾之年,粮食柴火,一点也无,何等凄惨。接着道出“三百日旱灾,二千里放开”极言旱日之长及地域之广,最后两句“偏俺这卧牛城,四十里忒毒害”,饱含着老农无尽的辛酸、怨怼和无奈。第二支小令写农民劳作的辛苦。即使麦子收成不好也得收,还得请人帮忙,这样又赔了人工和饭食。农民为了能收一些糊口的粮食,麦地里麦子收割之后赶紧又种下豆子,可以说为了活下去,已经想尽了办法。这里深切地反映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第三支小令写了官府不顾人民死活,催逼灾民交税,逼得农民典儿卖女的悲惨境况。写里正之类的乡官却还在那里加紧催租,逼得人们卖田宅儿女。“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穿和吃”并非真的“不索愁”,这样写,只是为了更突出“官棒”对农民的严重威胁。为什么农民们“愁的是遭官棒”,原来“五月半间便开仓,里正哥过堂”,也就是说,“花户每”要过“比粮”这一关。而“花户每”要过“比粮”关,想免遭“官棒”的酷刑,只有“卖田宅”或“典儿女”,别的无路可走。苦只苦“花户每”既无田宅可卖,即使忍痛典了儿女,也还是“陪不上”,最终难逃“遭官棒”的可悲命运。第四支小令写农民的哭诉,跟往年相比,今年更惨,有一年不如一年之意。这是一幅旱灾图,读者能够想象到饿得骨瘦如柴的农民站在里长前求情发愁的那种惨状,朴素、真实表现了社会的不合理:由于官僚地主的压迫勒索,人民已经无法生活下去。

作者站在农民的立场,揭露了明代统治者横征暴敛的罪行,把天灾和人祸都展示出来了,充分表现了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是散曲中少有的现实主义之作。

创作背景

冯惟敏于隆庆六年(1572)辞职回到故乡临朐以后,接触到农村的现实,亲眼看到了农民身受的痛苦,写下了不少反映农村灾难的作品。万历元年(1573)山东发生大旱,粮食歉收,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作者满怀同情,在这年的夏天写下此曲了记录了这一凄惨的情景。

冯惟敏简介

明代·冯惟敏的简介

冯惟敏

(1511—1590)明山东临朐人,字汝行,号海浮。冯惟重弟。嘉靖十六年举人。官保定通判。能诗文,尤工乐府。所著杂剧《梁状元不伏老》盛行于时。有《山堂词稿》、《击节余音》。

...〔► 冯惟敏的诗(1篇)

猜你喜欢

秋日田家杂咏

清代黄燮清

西风八九月,积地秋云黄。

力田已告成,计日宜收藏。

刈获须及时,虑为雨雪伤。

农家终岁劳,至此愿稍偿。

勤苦守恒业,始有数月粮。

嗟彼豪华子,素餐厌膏粱。

安坐废手足,嗜欲毒其肠。

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

园居知风月,野居知星霜。

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


叹燕

清代陈忱

春归林木古兴嗟,燕语斜阳立浅沙。

休说旧时王与谢,寻常百姓亦无家。


荒村

明代于谦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梁甫行

魏晋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驾出北郭门行

魏晋阮瑀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

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问啼者出,何为乃如斯?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

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雁门道中书所见

金朝元好问

金城留旬浃,兀兀醉歌舞。

出门览民风,惨惨愁肺腑。

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穟吐。

一昔营幕来,天明但平土。

调度急星火,逋负迫捶楚。

网罗方高悬,乐国果何所?

食禾有百螣,择肉非一虎。

呼天天不闻,感讽复何补?

单衣者谁子?贩籴就南府。

倾身营一饱,岂乐远服贾?

盘盘雁门道,雪涧深以阻。

半岭逢驱车,人牛一何苦!


和韩录事送宫人入道

唐代李商隐

星使追还不自由,双童捧上绿琼辀。

九枝灯下朝金殿,三素云中侍玉楼。

凤女颠狂成久别,月娥孀独好同游。

当时若爱韩公子,埋骨成灰恨未休。


苦寒行

两汉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咏三良

魏晋陶渊明

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

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

出则陪文舆,人必侍丹帷。

箴规响已从,计议初无亏。

一朝长逝后,愿言同此归。

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

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

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


铜雀妓二首

唐代王勃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

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

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