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王闿运的诗 > 秋晓风日偶忆淇上

秋晓风日偶忆淇上

[清代]:王闿运

秋云洗晨光,庭树碧已散。

风期偶然照,水石若在眼。

清淇忆晓涉,尘虑得初盥。

日色马上明,波痕鹭边浅。

沦漪自然绿,空秀不可限。

樵汲带清景,望望使步缓。

自从闭门来,屡见王路蹇。

泽衰怀绿猗,道难惧蓬转。

情闲地仍幽,物扰理自遣。

谁谓山水深,方从寸心远。


“秋晓风日偶忆淇上”译文及注释

秋晓风日:秋天早晨的风光。风日,犹风光。

淇上:淇河之上。

风期:风信,随着季节变化应时吹来的风。此指眼前的风景竟与淇上的秋景偶然相合。

水石:回忆中的淇河流水与水中之石。

清淇:淇河。一者因淇河水清而得名;再者,清代国学大师杨守敬疏《水经·清水》曰:“清水本自入海,自周定王五年,河徙南注,黎阳以北,河之流遂绝,而故道犹存。今曹操开白沟遏淇水北流,行清水之道。故《淇水注》渭之清淇,互受通称”。

忆晓涉:回忆清晨涉淇河的情景。

尘虑:犹俗念。

盥:guàn,浇水洗手,也泛指洗。

日色:日光。

波痕句:鹭鸟旁的淇河水浅。波痕,波浪,此指淇河水。

沦漪:lúnyǐ,同“沦猗”,微波,水生微波。

空秀:幽静秀美。空,岑寂,幽静。

樵汲:qiáojí,打柴汲水。

清景:清丽的景色。

望望:瞻望貌,依恋貌。

屡见:多见。

王路蹇:仕途艰难。蹇,jiǎn,跛,行走困难。

泽衰:恩泽衰减。

怀绿猗:缅怀卫武公时代那“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清明社会。

道难:路难行。

蓬转:蓬草随风飞转,喻人流离飘泊,行踪无定。

理自遣:从事理上自然得到宽解。

寸心:内心。

“秋晓风日偶忆淇上”鉴赏

王闿运简介

清代·王闿运的简介

王闿运

王闿(kǎi)运(1833—1916)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著有《湘绮楼诗集、文集、日记》等。

...〔► 王闿运的诗(1篇)

猜你喜欢

水调歌头·与李长源游龙门

元代元好问

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回头洛阳城阙,尘土一何深。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风马耳,因见古人心。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

问龙门,何所似,似山阴。平生梦想佳处,留眼更登临。我有一卮芳酒,唤取山花山鸟,伴我醉时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浣溪沙·红藕花香到槛频

五代李珣

红藕花香到槛频,可堪闲忆似花人,旧欢如梦绝音尘。

翠叠画屏山隐隐,冷铺文簟水潾潾,断魂何处一蝉新?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宋代王安石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


清平乐·六盘山

近现代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

宋代辛弃疾

稼轩居士花下与郑使君惜别醉赋,侍者飞卿奉命书。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四

宋代杨万里

日高谷底始微暄,岚翠依然透骨寒。

说与行人忙底事,金鸡声里促银鞍。


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

清代纳兰性德

过尽遥山如画。短衣匹马。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

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


浪淘沙·红影湿幽窗

清代纳兰性德

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雨余花外却斜阳。谁见薄衫低髻子,抱膝思量。

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暗思何事断人肠。曾是向他春梦里,瞥遇回廊。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宋代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河墅记

清代戴名世

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之间,群山逶逦,溪水潆洄,其中有径焉,樵者之所往来。数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奥,岩石之间,茂树之下,有屋数楹,是为潘氏之墅。余褰裳而入,清池洑其前,高台峙其左,古木环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畴苍莽,远山回合,风含松间,响起水上。噫!此羁穷之人,遁世远举之士,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而吾师木崖先生居之。

夫科目之贵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满天下三十年,亦尝与诸生屡试于有司。有司者,好恶与人殊,往往几得而复失。一旦弃去,专精覃思,尽究百家之书,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间者求贤之令屡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犹然山泽之癯,混迹于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此岂徒然也哉?

小子怀遁世之思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过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为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