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造句


1.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董仲舒 

2.没错,儒家确实一直在变化,汉儒宋儒乃至清儒各不相同,从董仲舒那里就是一变,朱熹王阳明时代又有变化,康有为时代继续变化。

3.他反对董仲舒以来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价值观,主张学术文化,“贵致其实”。

4.董仲舒学有“源委”,曾说过:“仁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5.正谊书院创立于清同治九年(1870),取汉代大儒董仲舒之语“正其谊不谋其利”的意思。

6.虽有汉董仲舒罢黜百家,但巫医鬼事,《史记》中连篇累牍,俯拾即是。

7.后汉室有武帝,自幼尚武尊儒,有经世之才,依狂生董仲舒之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8.历代的圣贤们,从传说中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再到孔子、董仲舒、朱熹,最后是康有为,他们对这条道路的开拓和探寻,就构成了“道统”。

9.时势造英雄,先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圣策。

10.他们当中有一位来自广川(今河北景县)的儒生,名叫董仲舒,是研究《公羊传》的。

11.一时舆论喧嚣,各地儒生群起响应,更有董仲舒、申生等重量级人物站台力挺。

12.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明德慎罚”,后经孔、孟、董仲舒等人加工为“德主刑辅”,成为封建社会的法制原则。

13.它肇始于西周时期周公提出的“明德慎罚”,中经春秋战国儒家传扬的“为政以德”,形成于董仲舒的“德主刑辅”。

14.孔夫子读书“发奋忘食”,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达摩祖师“面壁九年”,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求学问的精神。

15.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末石全为善也。董仲舒 

16.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董仲舒 

17.神宗见司马光固辞不受,使召其入宫问道: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杨雄兼而有之。

18.清代扬州府县衙前的牌坊上有“邑肇荆王”、“绩传董相”的榜额,这话虽不确切,汪中曾经批评过,却也说明是以董仲舒自励的。

19.董仲舒在这里所作的许多议论都有别具匠心的发明,同时也对中国哲学的许多问题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20.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董仲舒 

21.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 

22.董仲舒大力推阐《公羊传》“微言大义”。

23.大家熟悉的董仲舒是历史上的大儒,在一次汉武帝举行的“策问”中,他的“天人三策”应对如响,自此迎来了“经、政合璧”的蜜月时光。

24.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这一过程中尤为重要。


※ "董仲舒"造句资料库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