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四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ì miàn chū jī四面出击 | 形容工作全面展开,没有重点。 | 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总之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 |
sān quán bù dí sì shǒu三拳不敌四手 | 比喻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 |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29回:“人家人多势众,有洋枪洋炮,就凭你们这几个民兵还能顶住?三拳敌不过四手呀!” |
wén cǎi sì yì文彩四溢 | 形容作品典雅。 | |
wén fáng sì yì文房四艺 | 指琴、棋、书、画。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自古书、画、琴、棋,谓之文房四艺。” |
sì fāng zhī zhì四方之志 | 志:志向。指远大的志向。亦作“志在四方”。 | |
sì xiāng bā zhèn四乡八镇 | 泛指周围的许多乡村和集镇。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4回:“当下统率大队走到乡下,东南西北,四乡八镇。整整兜了一个大圈子。” |
bì yǒu sì zhǒu臂有四肘 | 比喻不凡的相貌。 | 《幼学琼林 卷二 身体类》:“耳有三漏,大禹之奇形,臂有四肘,成汤之异体。” |
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四海之内皆兄弟 |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zhāng sān lǐ sì张三李四 | 假设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百丈恒禅师法嗣》:“问:‘如何是佛?’师曰:‘张三李四。’” |
sì fēn wǔ pōu四分五剖 | 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统一。 | 汉·扬雄《解嘲》:“往者周网解结,群鹿争逸,离为十二,合为六七,四分五剖,并为战国。” |
héng sān shù sì横三竖四 | 犹言横七竖八。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一坛酒我们都鼓捣光了,一个个吃的把臊都丢了,三不知的又都唱起来。四更多天才横三竖四的打了一个盹儿。” |
fàng zhū sì yí放诸四夷 | 放:放逐;四夷:古代对华夏族以外民族的蔑称。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 | 鲁迅《对于批评家的希望》:“我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一点常识,例如……出洋留学和‘放诸四夷’的区别,笋和竹的区别。” |
mù kōng sì hǎi目空四海 | 四海:指全国各地。眼看四海之内皆空。比喻目中无人、狂妄或自负之甚。 | 宋·陈亮《题喻季直文编》:“何茂恭目空四海,独能降意于一世豪杰。” |
chá sān fǎng sì察三访四 | 察:考查;访:探查。指爱打听调查别人的事情。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饶这样,天天还是察三访四。自己再不看破些,且养身子。” |
sì hǎi piāo líng四海飘零 | 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 |
sān cóng sì dé三从四德 |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也叫四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指封建礼教为压迫、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 | 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不学些三从四德,俺一家儿簇捧着为甚么来。” |
sì qú bā jiē四衢八街 | 指大城市街道非常多。 | |
zhì zài sì hǎi志在四海 | 犹志在四方。 | 北周·庾信《燕射歌辞·角调曲一》:“志在四海而尚恭俭,心包宇宙而无骄盈。” |
tuī sān zǔ sì推三阻四 | 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 | 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非是我推三、推三阻四;这事情应难、应难造次。” |
sān fān sì fù三翻四复 | 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 |
diào sān wò sì调三斡四 | 挑拨是非。 | 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调三斡四,说人好歹,讦人暧昧。” |
zhì zài sì fāng志在四方 | 志:志向;四方:各处天下。形容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 | 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立忠信男儿志四方,居王佐丹房定八方,抚万姓,定边疆。” |
yī bù èr shí sì shǐ wú cóng shuō qǐ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 | 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 张恨水《啼笑姻缘》续集第八回:“她这两句话,问得沈国英很感到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 |
jiǔ zhōu sì hǎi九州四海 | 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 | 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
wǔ zhōu sì hǎi五洲四海 | 泛指世界各地。 | 司马达《魔鬼的笛音》:“五洲四海的人们,都在以不同的眼光和兴趣,注视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
shì tú sì bì室徒四壁 | 犹言室内空无一物。喻贫穷。 | 《魏书·阳固传》:“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殁之日,室徒四壁,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焉。” |
xié tiān zǐ yǐ zhēng sì fāng挟天子以征四方 | 挟:挟制。挟制皇帝,用朝廷的名来征讨四方。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
dī sān xià sì低三下四 | 指地位、工作等很卑下;低人一等。也指神态恭顺卑屈。 | 清 孔尚任《桃花扇 听稗》:“你嫌这里乱鬼当家别处寻主,只怕到那里低三下四还干旧营生。” |
tiāo sān jiǎn sì挑三检四 | 见“挑三拣四”。 | 金近《穿花裙的狼》:“你这孩子,没有你弟弟乖,挑三检四的。” |
dǎo sān diān sì倒三颠四 | 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精神恍惚。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六回:“你信我奶奶倒三颠四的,小大姐扶持你老人家一场,瞒上不瞒下,你老人家拿出箱子来,拣上色的与他两套。” |
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诸四海而皆准 |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 《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
sì zhì bā dào四至八道 | 旧时标志土地界域的用语。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处及通往的道路。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 |
wén fáng sì hòu文房四侯 | 指笔、砚、纸、墨。古人戏称笔为管城侯毛元锐,砚为即墨侯石虚中,纸为好畤侯楮知白,墨为松滋侯易玄光,故称。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 | 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 |
yī qiān sì yì一谦四益 | 谦虚能使人得到好些益处。 | 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
sì shū wǔ jīng四书五经 |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 汉 班固《白虎通 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宋 朱熹着有《四书集注》。 |
qiān sān chě sì牵三扯四 | 牵:牵连;扯:拉。牵扯其他的事情。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3回:“罢,罢,罢。你不能拿了金凤来,不必牵三扯四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 |
shuāng quán bù dí sì shǒu双拳不敌四手 | 一个人打不过众人。指寡不敌众。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常言道,双拳不敌四手。” |
sì hǎi shēng píng四海升平 | 升平:太平。天下太平。 |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寡人御极以来,幸喜四海升平,八方宁靖。” |
jiē sān lián sì接三连四 | 接连不断。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我又没逃了,这么接三连四的叫人来找。” |
sì hǎi shēng píng四海昇平 | 指天下太平。 | |
liù tōng sì pì六通四辟 | 谓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时。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
sān fān sì fù三番四覆 | 番:次;覆:反复。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 清·敖英《彩雪亭杂言·邝子元》:“或事到跟前,可以顺应,却乃畏首畏尾,三番四覆,犹豫不决。” |
yǎn guān sì ch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 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
sì hǎi jiǔ zhōu四海九州 | 指全中国。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强人所难。” |
sì miàn bā fāng四面八方 | 八方:指四方四隅;即东、南、西、北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围。指周围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 宋 朱熹《朱子语类 卷九 学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未尝说出大头脑处,然四面八方合聚凑来,也自见得个大头脑。” |
sān lín sì shè三邻四舍 | 泛指邻居。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王三老闻知此事,率了三邻四舍,提壶挚盒,都来庆贺,吃了好几日喜酒。” |
sì tǐ bù qín,wǔ gǔ bù fēn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 形容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 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
sì tōng bā dá四通八达 | 通、达:畅通无阻。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便利。 | 《子华子 晏子问党》:“其涂之所出,四通而八达,游士之所凑也。” |
bǎn bǎn liù shí sì板板六十四 | 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比喻刻板不知变通。板:即“版”,铸钱的模子。 | 清 范寅《越谚 数目之谚》:“板板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 |
wén fáng sì bǎo文房四宝 | 俗指笔、墨、纸、砚。 | 宋 梅尧臣《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尔来赏爱君与予。” |
tiāo sān xián sì挑三嫌四 | 见“挑三拣四”。 |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为你黑间白日的操心,好容易找下这么个媳妇,你还挑三嫌四的。” |
guó zhī sì wéi国之四维 | 四维:指礼义廉耻。指治国的纲纪。 | 春秋·齐·管仲《管子·牧民》:“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
bā wàn sì qiān八万四千 | 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 《法华经 宝塔品》:“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 |
sì fēn wǔ liè四分五裂 | 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一》:“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
sì hǎi wéi jiā四海为家 | 原指帝王占有四海;统治全国。后指人漂泊不定;到处都可以当成家;也指志在四方;不恋故土。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四海”指全国各地。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帝本纪》:“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
sì shí qì bèi四时气备 | 四时:春、夏、秋、冬。四时之气具备。比喻人的气度弘远。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
quē sān duǎn sì缺三短四 | 形容物品残缺不全。 | |
sì bù niù liù四不拗六 | 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的意见。 | 明 杨慎《鲁之郊禘辨》:“古语云‘三占从二’,今谚云‘四不拗六’,言贵从众也。” |
piān sān xiàng sì偏三向四 | 谓偏向、袒护某方。 |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30回:“这叫什么话?我们偏三向四啦?” |
sì jiǎo cháo tiān四脚朝天 | 四脚:指四肢。形容仰面跌倒。也比喻躺下不干。 |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1回:“老和尚上前来争,被觉空一推,跌个四脚朝天。” |
pà sān pà sì怕三怕四 | 这也怕,那也怕。比喻顾虑太多,不能做出决定。 |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李昌叫你写,就是说你行,叫你拿主张。你怕三怕四干什么。” |
chóng sān dié sì重三叠四 | 形容多次重复。 | 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二:“本朝建官重三叠四,多少劳扰!此须大有为后痛更革之。”又卷一百一十八:“经书中所言只是一个道理,都重三叠四说在理,只是许多头面出来。” |
sì bǎi sì bìng四百四病 | 谓四肢百体的四时病痛。泛指各种疾病。 | 《三国志平话》上卷:“学究用手揭起匣盖,只有文书一卷,取出看罢,即是医治四百四病之书。” |
sì píng bā wěn四平八稳 | 原形容说话做事稳当。现多含有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的意思。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4回:“戴宗、杨林看裴宣时,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稳,心中暗喜。” |
lián sān bìng sì连三并四 | 同“连三接二”。 | 老舍《赵子曰》第十九:“赵子曰一声不发,只连三并四的磕瓜子。”又《二马》第四段三:“李子荣拉住马威的手不放,连三并四的说:‘谢谢你!’” |
chā sān cuò sì差三错四 | 颠倒错乱。 | 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这小厮本说的丁一确二,这婆子生扭做差三错四。” |
yán sān yǔ sì言三语四 |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 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语四。” |
pián sì lì liù骈四俪六 | 骈体文每句四字、六字排比对偶。 | 唐 柳宗元《乞巧文》:“骈四俪六,锦心绣口。” |
bù sān bù sì不三不四 | 不像这也不像那。即不像样子;不伦不类。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可见元宵之夜,趁着喧闹丛中干那不三不四勾当的,不一而足。” |
sì fāng bā miàn四方八面 | 到处;各个方面。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怀岳禅师》:“忽遇四方八面来怎么生?”宋·杨万里《过百家渡四绝句》之二:“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 |
sì tōng wǔ dá四通五达 | 四通八达。形容交通畅达无阻。 | 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地。” |
sì lín bā shè四邻八舍 | 指左右邻居。 |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六回:“那成家一般也动了诸亲百眷、四邻八舍,送人情,斗分子,虽然娶妾,倒也四司六局,一毫不苟。” |
sì fēn wǔ luò四分五落 | 形容分散零乱。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蓦闻人道,森森地唬得魂离壳。全家眷爱,多应是四分五落。” |
sì fēn wǔ luò四纷五落 | 见“四分五落”。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5回:“刘繇军兵大败,众皆四纷五落。” |
lā sān chě sì拉三扯四 | 指谈话或议论牵扯无关的人或事。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说,犯不着拉三扯四的。” |
sì miàn chǔ gē四面楚歌 |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 《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示例〗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
bā sān lǎn sì巴三揽四 | 形容说话东拉西扯。 |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揽四。” |
gù sān bù gù sì顾三不顾四 | 顾:照顾。顾到这儿顾不了那儿。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以后可还再顾三不顾四的不了?以后可还单听叔叔的话,不听婶娘的话不了?” |
míng yáng sì hǎi名扬四海 | 四海:指全国各地。名声传遍全国。形容名声很大。 | 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雄纠纠名扬四海,喜孜孜笑满腮。” |
sì bù xiàng四不像 | 麋鹿。比喻不伦不类的事物。 | 朱自清《罗马》:“现在满是一道道颓毁的墙基,倒成了四不像。” |
tiáo sān wō sì条三窝四 |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 |
sì tíng bā dàng四亭八当 | 亭、当:即停当,妥贴。形容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贴。 | 宋 朱熹《答吕伯恭书》:“不知如何整顿得此身心四亭八当,无许多凹凸也。” |
sān péng sì yǒu三朋四友 | 泛指各种朋友。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大树坡义虎送亲》:“自有一班无赖子弟,三朋四友,和他檠鹰放鹞,驾犬驰马,射猎打生为乐。” |
qún shān sì yìng群山四应 | 应:应和。四面群山纷纷响应。比喻一声号召,人们群起响应。 | 朱自清《论标语口号》:“为的是‘发聋振聩’,是‘群山四应’,是人民的觉醒与起来。” |
láng yān sì qǐ狼烟四起 | 狼烟:古代边境点燃狼粪以报警;即烽火。四处都有报警的烽火。形容外敌侵犯或内敌动荡;到处是战火。 | 明 沈采《千金记 宵征》:“如今狼烟四起,虎斗龙争,我到街坊上打听楚国招兵文榜消息。” |
jiē gān sì qǐ揭竿四起 | 揭:举;竿:竹竿,指旗帜。举起竹竿当旗帜。借指武装起义。 | 李大钊《国情》:“然历代君人为人之君者,必以省刑罚、薄税敛为戒,其民始相安于无事,否则揭竿四起矣。” |
wén fáng sì shì文房四士 | 见“文房四宝”。 | 宋·陆游《闲居无客所与度日笔砚纸墨而已戏作长句》诗:“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 |
sì chōng bā dá四冲八达 | 同“四冲六达”。 |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横通》:“然通之为名,盖取譬于道路,四冲八达,无不可至,谓之通也。” |
guāng máng sì shè光芒四射 | 光芒:光辉;射:照射。强烈的光线向四面八方照射。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一回:“仔细一瞧,不是那粒晶莹闪烁光芒四射的红珠是什么?” |
wēi jī sì fú微机四伏 | 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 | |
hǒu sān hè sì吼三喝四 | 大声吆喝 |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四回:“维持会这些人,每天就在一块肥吃大喝,纸烟不离嘴,见人开口就是‘妈的屄’,整天吼三喝四抖威风。” |
sì tǐ bù qín四体不勤 | 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 | 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
zhāo sān mù sì朝三暮四 | 原比喻使用诈术;进行欺骗。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 庄周《庄子 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
sì shí chōng měi四时充美 | 一年四季都很富足美好。 | |
diān sān dǎo sì颠三倒四 | 指错乱没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语、做事等条理不清、颠倒混乱;毫无次序。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
náng kuò sì hǎi囊括四海 | 囊括:比喻统统包罗在内。指统一全国。 | 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sì shí bā jié四时八节 |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 | 唐 杜甫《狂歌行赠四兄》:“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 |
liù tōng sì dá六通四达 | 犹四通八达。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9卷:“今谓明义各自为宜,少多非为定准,如六通四达,岂止三耶!” |
sì zhī bǎi tǐ四肢百体 | 见“四肢百骸”。 | 老舍《赵子曰》:“赵子曰四肢百体一齐往外涨,差一些没把大袄,幸亏是新买的,撑开了绽。” |
sì dà jiē kōng四大皆空 | 佛教用语;指宇宙间一切(包括人本身)都是空虚的(这是一种消极思想)。古代印度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称为“四大”。佛教则称坚、湿、暖、动的性能为“四大”;并认为人身亦由此“四大”构成。因此;“四大”有时也代称人身。后一般用来表示尘念俱消;无牵无挂。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一心无挂,四大皆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