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自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hù shǒu zì bì束手自毙 | 谓捆住双手,自取灭亡。 |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二卷:“但使兵连不解,馈运不休,古犹忌之,粌今日兵无可连,馈无可运,徒束手自毙何益。” |
chéng rén bù zì zài,zì zài bù chéng rén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 人要有成就,必须刻苦努力,不可安逸自在。 |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九卷:“谚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此言虽浅,然实切至之论,千万勉之。” |
qiáng zhōng zì yǒu qiáng zhōng shǒu强中自有强中手 | 比喻技艺无止境,不能自满自大。同“强中更有强中手”。 | 元·无名氏《隋何赚风魔蒯彻》第三折:“你个萧何休夸蒯彻舌,这的是强中自有强中手。” |
liáo yǐ zì wèi聊以自慰 | 聊:姑且;自慰:自我安慰。姑且用以作自我安慰。 | 汉 张衡《鸿赋序》:“余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永言身事,慨然其多绪,乃为之赋,聊以自慰。” |
zì yuàn zì yì自怨自艾 | 原指自己悔恨;自己改正。现形容悔恨交加。怨:悔恨;艾:割草;改正。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 |
gè rén zì sǎo mén qián xuě,mò guǎn tā rén wǎ shàng shuāng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 比喻不要多管闲事。 | 鲁迅《经验》:“然而也有经过许多人经验之后,倒给了后人坏影响的,如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便是其一。” |
bù qǐng zì lái不请自来 | 不用邀请自己前来。多指不速之客。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频来无忌,乃云入幕之宾;不请自来,谓之不速之客。” |
yì yóu zì zì逸游自恣 | 逸:安闲;自恣:放纵自己。安闲自在地漫游,任意放纵自己。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梁冀传》:“少为贵戚,逸游自恣。” |
zì mìng bù fán自命不凡 | 自称自己不平常(凡:平凡;平常)。形容自高。 | 清 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娄县沈童者,年甫冠,习帖括,自命不凡,有太阿出匣遽化长虹之概。” |
zì xiāng shuǐ huǒ自相水火 | 自己人互相像水火那样不能相容。 | 《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今大王所恃重臣二人,而使自相水火,非社稷之福也。” |
bá hù zì zì跋扈自恣 | 形容为所欲为,无所忌惮。 | 《明史 外国传九 朵颜》:“于是长昂益跋扈自恣,东勾土蛮,西结婚白洪大,以扰诸边。” |
fā fèn zì xióng发愤自雄 | 决心奋斗使自己成为杰出人才。 | 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愿吾弟发愤自雄,勿蹈乃兄故辙也。” |
máo suì zì jiàn毛遂自荐 | 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荐:推荐;荐举。毛遂自己推荐自己。形容自告奋勇去做某事。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
jiān gōng zì lì兼功自厉 | 兼:加倍;功:功夫;厉:同“励”,劝勉。指做事加倍努力,并自我劝勉。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丹传》:“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 |
chāo rán zì dé超然自得 | 超脱世事,自觉快乐和满足。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东土祖师》:“光自幼志气不群,博涉诗书,尤精玄理,而不事家产,好游山水,后览佛书,超然自得。” |
zì wǒ dé zhī,zì wǒ shī zhī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 从我手里得到的东西,又从我手里失去。比喻兴败无常或得失相抵。 | 《梁书·邵陵王纶传》:“高祖叹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 |
yí rán zì lè怡然自乐 | 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 晋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huǐ guò zì zé悔过自责 | 悔:追恨。指追悔过错;谴责自己。 | 东汉 班固《汉书 五行志》:“后得反国,不悔过自责,复会诸侯伐郑。” |
fàng rèn zì liú放任自流 | 放:放纵;不加约束;任:听凭;任由;自:自己;独自;流:流动;发展。不加约束;听其自然发展。 | 薛暮桥《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度应按比例发展》:“也不应该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使国民经济陷于无政府状态。” |
yí rán zì ruò怡然自若 | 喜悦而无拘束貌。 | 三国·魏·嵇康《声无哀乐论》:“小欢颜悦,至乐而笑,乐之理也。何以言之?夫至亲安豫,则怡然自若,所猖狂也。” |
yí rán zì ruò夷然自若 | 指神态镇定,与平常一样。 | 《魏书 卢义僖传》:“内外惶怖,义僖夷然自若。” |
zǔ shù yǒu zì祖述有自 | 祖述:效法或遵循前人的行为和学说。指效法前人,又有自己的创新。 | 宋·龚颐正《芥隐笔记·作诗祖述有自》:“铿有‘花逐下山风’,杜有‘云逐度溪风’,祖述有自,青出于蓝也。” |
zì shǐ zì zhōng自始自终 | 从开始到末了。表示一贯到底。 |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十:“先皇帝与汴军校战,自始至终,马数才万。今有铁马三万五千,不能使九州混一,是吾养卒练士将帅之不至也。” |
zì yá ér fǎn自崖而反 | 崖:崖岸;反:通“返”,回。旧时送行辞。 | 《庄子·山木》:“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 |
gāng lì zì yòng刚戾自用 | 见“刚愎自用”。 |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
ān xián zì zài安闲自在 | 安静清闲,自由自在。形容清闲无事。 | 明 李贽《焚书 预约 早晚礼仪》:“有问乃答,不问即默,安闲自在,从容应付,不敢慢之,不可敬之。” |
lín wēi zì jì临危自计 | 计:计算。指临到危险时刻只为自己着想。 | 后晋·刘昫《旧唐书·吴溆传》:“人臣食君之禄,死君之难,临危自计,非忠也。” |
xí guàn chéng zì rán习惯成自然 | 习惯了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 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 |
zì yǐ wéi shì自以为是 | 自己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为:认为;是:对;正确)。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
zì xún fán nǎo自寻烦恼 | 自己找来不必要的烦恼 | 巴金《家》六:“他不能够说服她们,他又何必自寻烦恼,浪费精力呢?” |
xuān áng zì ruò轩昂自若 | 轩昂:气度不凡;自若:像原来的样子。形容人的气度不凡,神态如同日常一样。 | 唐·李濬《松窗杂录·裴休》:“中有黄衣半席,轩昂自若,指诸人笑语轻脱。” |
zì qǔ qí jiù自取其咎 | 自己遭受自己招来的罪过。 |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此乃学生考究不精,自取其咎,非圣太子之过也。” |
jīn jǐ zì shì矜己自饰 | 矜:夸耀;自饰:自己颂扬。夸耀称赞自己。 | 《后汉书 郑兴传》:“嚣矜己自饰,常以为西伯复作,乃与诸将议自立为王。” |
gè zì wéi zhèng各自为政 | 指各自在职权范围内按照自己的主张行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虑全局;各搞一套。 | 左丘明《左传 宣公二年》:“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 |
zì tóu hǔ kǒu自投虎口 | 投:进入;虎口:比喻十分危险的处所。比喻自己进入危险的场所送死。 | 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20回:“这薛刚真正胆大包天,不想生法报仇,反来祭扫铁丘坟,是自投虎口。” |
zì shuō zì huà自说自话 | 独自决定,自己说了算。自言自语。 |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陈世龙心满意足,‘自说自话’地放下诺言:‘我五天以后来接你。’” |
gōng dào zì zài rén xīn公道自在人心 | 公道:公正的道理;自:自然。公正的道理自然存在于众人心里。 | 陆士谔《续孽海花》第60回:“骑在马上,自言自语道:‘公道自在人心,也不枉我的一番心力了。’” |
gāng biǎn zì yòng刚褊自用 | 刚:坚硬;褊:狭隘;自用:凭主观意图行事。坚硬固执,独断专行。 | 宋·苏轼《提举玉局观谢表》:“伏念臣才不逮人,性多忤物,刚褊自用,可谓小忠,猖狂妄行,乃蹈大难。” |
rén zì wéi zhèng人自为政 | 各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比喻各行其是。 |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格局》:“传奇格局,有一定而不可移者,有可仍、可改,听人自为政者。” |
zì yóu sǎn màn自由散漫 | 不受限制和约束,不守纪律。 | 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要指出极端民主化的来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由散漫性。” |
yǐn hǔ zì wèi引虎自卫 | 引:招引。引来老虎,保卫自己。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严颜在巴郡,闻刘璋法正请玄德入川,拊心而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 |
gù pàn zì rú顾盼自如 | 顾盼:左顾右盼;自如: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很灵活左顾右盼 | |
wàng zì zūn dà妄自尊大 | 过高地看待自己。形容狂妄自大。妄:过分地;尊:高贵。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 |
zì xià ér shàng自下而上 | 从下到上。 | 邓小平《党与抗日民主政权》:“有的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有的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总以能教育群众、纠正错误、保证党的领导为原则。” |
cóng róng zì rú从容自如 | 不慌不忙,得心应手。 |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熟练的纺手趁着一线灯光或者朦胧的月色也能摇车,抽线,上线,一切做得从容自如。” |
zì gān bào qì自甘暴弃 | 指自甘堕落,不求进取。同“自暴自弃”。 | 章炳麟《演说录》:“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所以自甘暴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必定剿绝。” |
áo xiáng zì dé遨翔自得 | 自由自在的样子。 | |
zì shòu zì zuò自受自作 | 受:承受。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自己受累。 | 元·李致远《还牢末》第二折:“岂不闻天网恢恢,也是我自受自作。” |
zì qì zì bào自弃自暴 | 指自甘堕落,不求进取。同“自暴自弃”。 | 《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凡为血气所移者,皆是自弃自暴之人耳。” |
tuò miàn zì gān唾面自干 | 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让它自干。形容受了污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 | 《新唐书 娄师德传》:“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有人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
bì zhǒu zì xiǎng敝帚自享 | 犹言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 清 包世臣《艺舟双楫 书刘文清<四智颂>后》:“唯余事斯,素有微契,而敝帚自享,从无连篇累牍之作。” |
jié shēn zì ài洁身自爱 | 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 | 《孟子 万章上》:“归洁其身而已矣。” |
zì gāo zì dà自高自大 | 认为自己又高又大。形容自以为了不起。 | 三国 韦昭《国语》集解:“求掩盖人以自高大,则其抑退而下益甚也。” |
zì sī zì lì自私自利 | 只为自己打算;只顾自己利益。形容私心重。 | 宋 程颐《二程语录》:“然要卒归乎自私自利之规模。” |
kuā gōng zì dà夸功自大 | 夸:夸耀。夸耀功劳,自以为了不起。 | 《新编五代史评话·唐史》:“可惜着志小气骄,夸功自大。” |
xíng yuǎn zì ěr行远自迩 | 走远路必须从最近的一步走起。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一步步前进。迩:近。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
zì zuò niè,bù kě huó自作孽,不可活 | 孽:罪恶,灾祸。指自己招来的罪孽或灾祸是逃不脱的。 | 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
zì zuò zhī niè自作之孽 | 孽:罪恶,灾祸。指自己招来的罪孽或灾祸是逃不脱的。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44章:“与卖国者言救国,与毁法者言护法……尽王揖唐等自作之草,如何与彼谈判!” |
zì tóng hán chán自同寒蝉 | 寒蝉:冬天的蝉不叫。自己同寒天的蝉一样,比喻闭口不说话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
áng rán zì ruò昂然自若 | 形容气宇轩昂满不在乎的样子。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31回:“昂然自若,并不畏缩。” |
zhì xiá zì ěr陟遐自迩 | 陟:升;陟遐:远行;迩:近。走远路要从近处开始。比喻做事要扎扎实实,循序渐进。 | 唐·王勃《平台秘略论十首·幼俊》:“岂非积微成大,陟遐自迩。” |
bì zhǒu zì zhēn弊帚自珍 | 对自家的破旧扫帚,也看作很珍贵。比喻对己物的珍视。 | 宋 陆游《秋思》诗:“遗簪见取终安用,弊帚虽微亦自珍。” |
shēn zì wéi zhī身自为之 | 身:亲自。亲自去做到它。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2回:“那奚落他的人,昔日肆口乱道诽谤之言,至今日一一身自为之。” |
fǔ xīn zì wèn抚心自问 | 摸着自己的胸口问问自己。表示自我反省。 | 鲁迅《华盖集 这回是“多数”的把戏》:“倘使我看了《闲话》之后,便抚心自问:‘要是二百人中有一百九十九人入了女大便怎样?’” |
zì kuài wú jī自郐无讥 | 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评论。同“自郐以下”。 | 《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请观欲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自郐以下无讥焉。” |
zì kuài ér xià自郐而下 | 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评论。同“自郐以下”。 | 郭沫若《雄鸡集 关于大规模搜集民歌问题》:“太史公的观点是反统治者的,所以《史记》所提供的史料,比《汉书》可贵,后来的史官更是自郐而下了。” |
zì chǎn zì xiāo自产自销 | 自己生产自己销售。 |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九章:“创店之初,他仍然自己琢玉,自产自销。” |
zì cuò tóng yì自厝同异 | 指自找矛盾,互相不和。 | 《宋书 沈攸之传》:“卿忘廉、蔺、寇、贾之事邪?吾本以济国活家,岂计彼此之升降。且我能下彼,彼必不能下我,共济艰难,岂可自厝同异。” |
huà jiāng zì shǒu画疆自守 | 疆:境界,边界。按照已确定下来的区域驻守。比喻树立门户或固守门户之见 | 孙中山《和平统一之通电》:“在统一未成之前,四派各画疆自守……先守和平之约,以企统一之成。” |
zì wǒ jiě cháo自我解嘲 | 掩饰、开脱自己被人嘲笑的事。 | 郁彦《闽西一老人》:“居然没有上火,反而自我解嘲地说:‘年轻人,可别火气太盛!你们就是吃了这个亏!’” |
zì yǒu fèi cháng自有肺肠 | 肺肠:比喻心思。指做事有自己的用心。 | 《诗经·大雅·桑柔》:“自有肺肠,俾民卒狂。” |
yǐn jiù zì zé引咎自责 | 咎:错误。主动承担错误;并责备自己。 | 《北史 周纪下 高祖武帝》:“公卿各引咎自责。” |
tà yān zì sàng嗒焉自丧 | 嗒焉:沮丧的样子。形容若有所失或灰心丧气的心态 | 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 |
guǒ yú zì xìn果于自信 | 果:果敢。形容过分自信。 | 《列子·汤问》:“皇子果于自信,果于诬理哉?” |
gū gāo zì xǔ孤高自许 | 孤:孤僻。指孤僻清高,自命不凡。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 |
jiàn guài bù guài,qí guài zì jué见怪不怪,其怪自绝 | 怪:奇异的;绝:绝迹,了却。发现怪事怪物不要惊慌,它就不会危害了。 | 谢觉哉《作风漫谈》:“既是毫无根据,那见怪不怪,其怪自绝,又何必大惊小怪呢。” |
jiàn guài bù guài,qí guài zì huài见怪不怪,其怪自坏 | 怪:奇异的;坏:败。发现怪事怪物不要惊慌,它就不会危害了。 | 宋·洪迈《夷坚三志·己·姜七家猪》:“畜生之言,何足为信,我已数月来知之矣。见怪不怪,其怪自坏。” |
jiàn guài bù guài,qí guài zì bài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 怪:奇异的。发现怪事怪物不要惊慌,它就不会危害了。 |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无如愚夫愚妇始终不悟耳。” |
zì xiāng yú ròu自相鱼肉 | 鱼肉:以人为鱼肉;比喻残杀。比喻内部自相残杀。 | 《晋书 刘元海载记》:“今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鱼肉,此天厌晋德,授之于我。” |
rán kāng zì zhào然糠自照 | 然:同燃,烧;糠:谷壳。烧糠照明。比喻勤奋好学。 | 《南史 顾欢传》:“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夕则然松节读书,或然糠自照。” |
yì qì zì dé意气自得 | 意气:意态,气概;自得:自觉得意。形容骄傲自满、洋洋得意的样子。 | 《魏书·北海王子颢传》:“兄颢入洛,成败未分,便以意气自得为时人所笑。” |
zì méi zì xuàn自媒自衒 | 自我介绍,自我夸耀。 | 《梁书 萧昱传》:“夫自媒自衒,诚哉可鄙;自誉自伐,实在可羞。” |
gù pàn zì dé顾盼自得 | 顾盼:左顾右盼;自得:自己很得意。环顾四周,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形容得意忘形。 | 王朔《无人喝彩》:“犹如脚底抹油,犹如乘风滑翔,钱康神采奕奕,顾盼自得,仿佛他是天下自我感觉最好的人。” |
bù gōng zì pò不攻自破 | 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 | 唐 顾德章《上中书门下及礼院详议东都太庙修废状》:“是有都立庙之言,不攻而自破矣。” |
zì xiāng jīng rǎo自相惊忧 | 自己人互相惊动扰乱,造成不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
zì shù yī zhì自树一帜 | 比喻单独建立一种风格、体制、派别或力量等。 | 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一:“率皆攻排诋呵,自树一帜,殊可笑也。” |
gāo zì jiāo dà高自骄大 | 骄:骄傲自大。高傲自大,看不起他人。 | 《魏书·沮渠蒙逊传》:“扬言西戎,高自骄大,罪五也。” |
bù néng zì yǐ不能自已 | 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 唐 卢照邻《寄裴舍人书》:“因泣下交颐,不能自已。” |
zì zuò cōng míng自作聪明 | 自以为很聪明。形容轻率逞能。 | 《尚书 蔡仲之命》:“无作聪明,乱旧章。” |
shī xīn zì shì师心自是 | 师心:以心为师。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座,谬误差失者多矣。” |
tīng qí zì liú听其自流 | 指不加约束、引导,听任自由发展。 | 《淮南子 修务训》:“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
yàn mù zì ān燕幕自安 | 比喻处危境而不自知。 | 清·柯超《辛壬琐记》:“[太平军]特于郡城北门外沿江一带建筑炮台数座,城上排列大炮,尚欲逞螳臂之力,燕幕自安。” |
zì xué chéng cái自学成才 | 靠自学而成为有用的人才。 | 邓小平《前十年为后十年做好准备》:“‘文化大革命’前大专学校毕业的和自学成才达到同等水平的知识分子,总有几百万吧。” |
dú chī zì kē独吃自疴 | 比喻顾己不顾人,一人独吞。 | |
zì yí yī jiù自贻伊咎 | 指自己招来过错。 | 唐 刘知幾《史通 疑古》:“欲因循故事,坐膺天禄,其事不成,自贻伊咎。” |
zì yǐ wéi dé jì自以为得计 | 得计:计谋得逞。自以为计谋很对很好了(含贬义)。 |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
huǎng rán zì shī恍然自失 | 恍然:仿佛;自失:好像失去了什么。形容猛然醒悟后,心神不定的样子。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7卷:“程客恍然自失道:‘莫非是做梦么?’” |
zì qiú duō fú自求多福 | 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幸福。 | 《诗经·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zì yǐ wéi jì自以为计 | 自己以为计谋得逞。 |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
chēng rán zì shī瞠然自失 | 瞠:瞪着眼睛。瞪着眼睛好像丢了东西一样。形容失神的神态 |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11回:“不意到了山东汶上县,便遇了一个小才女,便令小弟瞠然自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