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目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méi mù rú huà眉目如画 | 形容容貌端正秀丽。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为人明须发,眉目如画。” |
yǐ ěr dài mù以耳代目 | 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 | 臧克家《以耳代目之类》:“这种以耳代目的情况是令人吃惊的,但这种情况却并不是罕见的。” |
jīn bì guā mù金篦刮目 | 比喻翻然醒悟。 | 梁启超《读〈日本书目志〉书后》:“然今及铁舰之未来功也,吾速以金篦刮目,槐柳取火,尤不容缓也。” |
chēn mù shù méi瞋目竖眉 | 瞋目:瞪大眼睛。瞪大眼睛,竖起眉毛。形容极其愤怒的样子。 | 清·袁枚《新齐谐·狮子大王》:“上坐官貌颇温良,闻土神话即怒,瞋目竖眉厉声索二青衣。” |
jǔ shǒu dài mù举首戴目 | 举:抬起;戴目:仰视的样子。形容望着远处而有所期待或殷切期待。 | 宋·王安石《上田正言书》:“天下举首戴目,属心执事者,难以一二计。” |
mù bù shí dīng目不识丁 | 丁:表示最简单的字。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 《旧唐书 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
chù mù jīng xīn触目经心 | 见到而萦烦于心。 | 明·何大复《感春》诗:“风光物色元非恶,触目经心偏苦情。” |
jǔ shì zhǔ mù举世瞩目 | 举:全;瞩目:注视。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 战国 楚 屈原《渔夫》:“举世皆浊我独清。”《国语 晋语》:“则恐国人这瞩目于我也。” |
mù bù xiá gěi目不暇给 | 美好新奇的事物太多,眼睛来不及看。 | 清·吴璿《飞龙全传》序:“于是检向时所鄙之《飞龙传》,为之删其繁文,汰其俚句,布以雅训之格,间以清隽之辞,传神写物,尽态极妍,庶足令阅者惊奇拍案,目不暇给矣!” |
chēn mù àn jiàn瞋目案剑 | 瞋目:瞪大眼睛;案:通“按”,握住。瞪圆双眼,握着宝剑。形容带剑者怒目圆睁的样子。 | 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 |
mù bù xiá jiē目不暇接 | 暇:闲暇;接:接收。可看的东西太多;眼睛都忙得看不过来了。 | 清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之二》:“见其扬翬振彩,倏来倏往,目不暇给。” |
chēn mù liè zì瞋目裂眦 | 愤怒地睁大眼睛,显出盛怒的模样。 | 西汉·刘安《淮南子·秦族训》:“高渐离为之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莫不瞋目裂眦,发直穿冠。” |
mù wú quán niú目无全牛 | 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 | 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
chù mù shāng huái触目伤怀 | 见“触目伤心”。 | 朱自清《背影》:“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不能自己。” |
mù liàng yì yíng目量意营 | 以目测量,用心经营。形容精心勘测设计。 | 《明史·宦官传·阮安》:“阮安有巧思,奉成祖营北京城池宫殿及百司府廨,目量意营,悉中规划,工部奉行而已。” |
jué mù wú mén抉目吴门 | 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谗诛杀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吴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不识庐山真面目 | 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 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xuàn mù zhèn ěr眩目震耳 | 眩:眼花,迷乱;眩目:耀眼。形容色彩繁多使人眼花,声音巨大震耳欲聋。 | 巴金《旅途随笔·游了佛国》:“有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到了那个地方就会‘眩目震耳,悖魄堕魂。’” |
miàn mù quán fēi面目全非 | 面目:样子;非:不是。样子跟从前完全不同。形容变化大得很。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陆判》:“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 |
héng méi shù mù横眉竖目 | 指耸眉瞪眼,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 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62回:“带着十六七个打手,都是横眉竖目,身穿紫花布裤褂,青布抓地虎靴子,手持木棍、铁尺。” |
mù hān shén zuì目酣神醉 | 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 明·袁宏道《西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
chuāng yí mí mù疮痍弥目 | 疮痍:创伤;弥:满。比喻触目皆是天灾人祸,穷困流离,民不聊生的景象。 | 李大钊《大哀篇》:“大乱之后,满地兵燹,疮痍弥目,民生凋敝,亦云极矣。” |
mù dèng kǒu jié目瞪口结 | 同“目瞪口呆”。 | 王以仁《流浪》:“当他们要我在那张表上填写着我的职业和来杭的目的时,我真是目瞪口结的呆住了。” |
bǐ mù lián zhī比目连枝 | 比目:比目鱼,传说仅一眼,须两鱼并游;连枝:连在一起的树枝。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和朋友。 | 元 贾固《醉高歌过红绣鞋 寄金莺儿》:“乐心儿比目连枝,肯意儿新婚燕儿。” |
mù duàn hún xiāo目断魂销 | 目断:竭尽目力所见。指竭尽目力也看不见,因而内心十分悲痛。形容因离别而十分伤心。亦作“目断魂消”。 | 唐·元稹《同州刺史谢上表》:“臣自离京国,目断魂销,每至五更朝谒之时,臣实制泪不得。” |
zhēng níng miàn mù狰狞面目 | 形容凶恶的相貌。 | 《塞上行·行纪·忆西蒙》:“两个蒙古青年骑快马而来,下马入帐,以狰狞面目,厉声问我要票。” |
sǐ bù bì mù死不闭目 | 死了也不闭眼。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形容极不甘心。 | 《旧唐书·韩愈传》:“穷思毕精,以赎前过,怀痛穷天,死不闭目。” |
ěr mù xīn fù耳目心腹 | 耳目:指侦探消息的人。指辅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如善其便捷,任以耳目心腹,未有不倒持干戈,授人以柄者。” |
qiǎo zuò míng mù巧作名目 | 巧立名目。 | 宋·苏轼《论役法差雇利害起请画一状》:“今来计会六色人户故免役钱,正与添钱无异,虽巧作名目,其实一般。” |
ěr mù zhī yù耳目之欲 | 欲:欲望。指耳听眼看,满足于享乐的欲望。 | 汉 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务快耳目之欲,以苟容为度。” |
ěr míng mù xuàn耳鸣目眩 | 眩:眩晕。两耳作响,两眼眩晕。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78回:“忽觉耳鸣目眩,支持不住。” |
yuān jiān chái mù鸢肩豺目 | 耸肩似鹰,目凶如豺。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梁冀传》:“冀字伯卓。为人鸢肩豺目。” |
zhòng mù suǒ guī众目所归 | 归:归附,趋向。众人的目光集中在一处。形容一致赞赏。 | 《宣和画谱·道释·辛澄》:“澄尝于蜀中大圣寺画僧伽及诸变相,士女倾城邑往观焉,……兹乃众目所归,不待较而可得矣。” |
lìn ěr yōng mù赁耳佣目 | 指借助于所见所闻。 | 清 钱谦益《覆徐巨源书》:“流浪壮齿,记滥俗学,侵寻四十,赁耳佣目,乃稍知古学之由来。” |
shǔ mù yuǎn tóu鼠目麞头 | 见“鼠目麞头”。 | |
qián mù hòu fán前目后凡 | 目:细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种笔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复出现,对前者详加说明,后者概略叙述。 | 《公羊传·僖公五年》:“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戴。诸侯何以不序?一事而再见者,前目而后凡也。” |
cháo yě cè mù朝野侧目 | 朝野:朝廷与民间;侧目:不敢正视。官吏和平民都不敢正眼相看。形容权势大令人生畏。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40卷:“权尊势忠,朝野侧目。” |
mù xuàn shén yáo目眩神摇 | 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 明·郭勋《英烈传》第40回:“今来宝刹,得睹人间未见之珍,天下罕有之物,令人目眩神摇,不知身在何世。” |
bō kāng mǐ mù播糠眯目 | 撒播糠秕眯住别人的眼睛。比喻外物虽小,但造成的危害却很大。 | 先秦 庄周《庄子 天运》:“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 |
mù suǒ wèi dǔ目所未睹 | 睹:看。从来没有看见过。 | 宋·洪迈《夷坚乙志·杨戬二怪》:“小童入报有女子往来室中,妻遽出视之,韶颜丽态,目所未睹。” |
yǒu mù wú dǔ有目无睹 | 犹言有眼无珠。 | 宋·苏轼《淮阴侯庙记》:“淮阴少年,有目无睹,不知将军,用之如虎。” |
jí mù jiǒng wàng极目迥望 | 极:尽;迥:远。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 | 三国·魏·王朗《与许靖书》:“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迥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 |
mù dèng kǒu dāi目瞪口呆 | 瞪:睁大眼睛直视;呆:发愣。眼睛大睁;眼珠发直;张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 | 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
jiàn mù guì ěr贱目贵耳 | 指轻视眼前所见,重视远道传闻。比喻舍近求远。 |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草三 蛇床》:“世人舍此而求补药于远域,岂非贱目贵耳乎?” |
yǐn rén zhǔ mù引人瞩目 | 瞩目:注视。吸引人们注意。 | 张贤亮《丫头·婆姨》:“也许我孤陋寡闻,我还真不知道出了什么引人瞩目的明星。” |
ěr wén mù jī耳闻目击 | 击:接触。亲自听说,亲眼看见。 | 宋·刘克庄《后村全集·回刘汀州书》:“仆不佞,于世之杰士仁人,……皆耳闻目击,一旦因贤嗣显扬之请,遂得附名骥尾,以诏不朽,岂非幸欤!” |
guāng yào duó mù光耀夺目 | 夺目:耀眼。形容光采极为鲜明,令人眼花缭乱。 | 《辽史·太祖纪》:“黄龙缭绕……光耀夺目。” |
chěng mù liú miǎn骋目流眄 | 骋目:放眼四望;眄:斜着眼睛看;流眄:转动眼睛。形容极目四处远望。 | 《梁书·沈约传》引《郊居赋》:“临巽维而骋目,即堆冢而流眄。” |
wàn mù yá zì万目睚眦 | 睚:眼角;眦:眼框;睚眦:瞪眼睛。众人瞪目表示愤怒。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
mù chéng xīn xǔ目成心许 | 目成:以目传情,心意相通。许:允许;许诺。形容男女双方以眉目传情,互通爱慕之意,心里暗暗相许。亦作“目成眉语”、“目成心授”。 | 明·梅鼎祚《玉合记·缘合》:“罗敷知他有夫,不着紧目成心许,虽多梦见,此生应见稀。” |
shì mù ér dài拭目而待 | 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 汉·杨修《答临淄侯笺》:“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竦耳。” |
shì mù yǐ sì拭目以俟 | 见“拭目以待”。 | 宋·杨万里《答普州李知府》:“伏惟财幸笔櫜之除,方且拭目以俟。” |
bì rén ěr mù避人耳目 | 指避免走漏消息。 | |
jué mù xuán mén抉目悬门 | 见“抉目吴门”。 | 傅蓴《次韵和亚子》:“抚头看镜斯何事,抉目悬门事可哀。” |
xīn kāi mù míng心开目明 | 犹心明眼亮。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常传》:“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憾。” |
miàn mù zhēng níng面目狰狞 | 狰狞:面目凶恶。形容面目凶狠可怕。亦作“面貌狰狞”、“狰狞面目”。 | 清·吴趼人《九命奇冤》第13回:“另外还有两人……都是身材骄健,面目狰狞。” |
miàn mù lí hēi面目黧黑 | 黧:黑。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 |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黄帝》:“年老力弱,面目黧黑。” |
mù bù rěn jiàn,ěr bù kān wén目不忍见,耳不堪闻 | 堪:可。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 清·叶燮《原诗·内篇》:“想其时,陈言为之祸,必有出于目不忍见,耳不堪闻者。” |
chēn mù qiē chǐ嗔目切齿 | 嗔目:发怒时睁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 |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段祺瑞马厂誓师》:“复辟之贻害清室也如彼,不利于国家也如此。内之不特非清室自动,而孀妃耆博,且不胜其疾首痛心。外之不特非群公劝进,而比户编氓,各不相谋,而嗔目切齿。” |
chù mù jīng xīng怵目惊心 | 惊:震惊。看见事态严重,心里感到震惊。 | 闻一多《龙凤》:“你记得复辟与龙旗的不可分离性,你便会原谅我看见‘龙凤’二字而不禁怵目惊心的苦衷了。” |
fū fù fǎn mù夫妇反目 | 反目:翻眼相看,不和睦。指夫妻吵架不和。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2回:“自此谭、巫夫妇反目难以重好。” |
yǒu mù gòng shǎng有目共赏 | 赏:称赞。谁看见了都称赞。 | 清 陈裴之《湘烟小录 瑞兰雪涕拜题》:“云公子人品学问,有目共赏。” |
chù mù jiē shì触目皆是 | 触目:目光所及;皆:都。眼睛所见到的都是。 | 鲁迅《华盖集续编 一点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 |
yuè mù yú xīn悦目娱心 | 使眼睛高兴,使心里快乐。形容使人感到美好快乐。 | 宋·张舜民《与石司理书》:“大凡人见悦目娱心之物固所喜。” |
chěng huái yóu mù骋怀游目 | 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游目:远眺。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 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càn làn duó mù灿烂夺目 | 五光十色令人眩目。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1卷:“梦见天上五色云霞,灿烂夺目。” |
zhē rén ěr mù遮人耳目 | 玩弄手法,掩盖真相。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又何尝有什么丑处!可见装点造作总难遮人耳目。” |
sǐ yì míng mù死亦瞑目 | 瞑目:闭眼。死而闭眼。指死后没有什么牵挂 | 清·袁枚《与香亭书》:“是即吾家之佳子弟,老夫死亦瞑目矣。” |
lín láng chù mù琳琅触目 | 见“琳琅触目”。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
mù kōng yú zǐ目空余子 | 眼里没有别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同“目中无人”。 | 马南邨《燕山夜话·交友待客之道》:“如果遇到对方有弱点,就更加盛气凌人,目空余子。” |
zhāo zhāo zài mù昭昭在目 | 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 唐·裴度《寄李翱书》:“贾谊之文,化成之文也,铺陈帝王之道,昭昭在目。” |
fán xīn juàn mù烦心倦目 | 烦:烦躁,烦恼;倦:厌倦。烦闷的心情,倦怠的眼睛。 | 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三折:“闲对着绿树青山,消遣我烦心倦目,潜入那水国渔乡,早跳出龙潭虎穴。” |
mù wú sān chǐ目无三尺 | 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 | 清·王士祯《居易录续谈》:“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余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
chù mù shāng xīn触目伤心 |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阮封翁》:“赤贫者无力赁屋,男妇老幼皆露处。忽澍雨滂沱,立泥淖中,相向而哭。翁触目伤心,计极穷人不过百十,费无多,思有以援之。” |
dòng xīn chù mù动心怵目 | 怵目:使人看了感到恐惧。看了使人感到内心恐惧。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 | 宋·陈亮《祭宗成老文》:“虽才俊比肩,可喜可愕,至于动心怵目,无所不有,然其厚德伟度,要不复前人比。” |
jīng xīn chù mù惊心怵目 | 同“惊心骇瞩”。 | 季新《红楼梦新评》:“如今批了出来,准科学的学理,以指中国家庭的种种症结,使人阅之,惊心怵目。” |
shí mù suǒ shì十目所视 | 见“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
mù bù jǐ shì目不给视 | 给:供给。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又美又多。 | 宋·周邦彦《汴都赋》:“沉沙栖陆,异域所至,殊形妙状,目不给视,无所不有。” |
yíng yíng zài mù盈盈在目 | 盈盈:美好的样子。指美好的形象犹在眼前。 | 清·俞樾《楚士吕凤梧》:“于舟中见一女子,美而艳,来桡去楫,一瞬即过,然思之盈盈在目也。” |
yàn sè yào mù艳色耀目 | 颜色鲜艳,光彩耀眼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第七卷:“莫非玉羁、金勒、宝艠、花鞢、艳色耀目,香风袭人。” |
yuǎn zài qiān lǐ,jìn zài mù qián远在千里,近在目前 | 认为远的话就远在千里,认为近的话就近在眼前。指对事物的看法,依人的主观认识而转移。也指要寻找的事物就在眼前。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0回:“素臣喜道:‘厅上所贴的对联,有刘夏文臣四字,不知所谓,毕竟指著何人。’玉麟笑道:‘远在千里,近在目前。’” |
xīn cún mù tì心存目替 | 存:想念;替:废弃。心里虽然想念,但已废弃看望的行动。 | 晋·傅咸《赠何劭王济诗序》:“历试无效,且有家艰,心存目替,赋诗申怀。” |
zhòng suǒ zhǔ mù众所瞩目 | 瞩目:注视。为大家所注视。 | 克非《春潮急》:“最近在这块小天地里,虽然又成了众所瞩目的人物,但到底还没经历过大场面,主持过像今天这样上百人的会议。” |
kuò mù xiāng dài括目相待 | 用不同于以前的新的眼光来看待。 | |
jiù tóu shēn mù臼头深目 | 形容相貌丑陋。 | 汉·刘向《新序·杂事》:“齐有妇人,极丑无双,号曰无盐女。其为人也,臼头深目,长壮大节。” |
ěr mù bì sāi耳目闭塞 | 比喻少见寡闻,对于世事情况了解甚少。 | |
mù tiāo méi yǔ目挑眉语 | 以眉目挑逗传情。 | 清·王韬《淞滨琐话·魏月波》:“彼此目挑眉语,心许已久,苦不得间。” |
chēn mù zhāng dǎn瞋目张胆 | 瞋目:瞪大眼睛;张胆:放开胆量。形容有胆识,敢作敢为。后形容无所顾忌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余列传》:“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 |
gāng qiè mù zhāng纲挈目张 | 指撒网时,举起网上的大绳,所有网眼都张开。比喻抓住主要环节,以带动其余;或抓住要领,条理分明。同“纲举目张”。 | 清 魏源《道光丙戌海运记》:“于是南北并举,纲挈目张。” |
mù jī ěr wén目击耳闻 | 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 《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
chēng mù jiǎo shé瞠目挢舌 | 瞠:瞪着眼睛;挢:翘起。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 曾朴《答胡适之书》:“我有时谈到外国诗,大家无不瞠目挢舌,认为诗是中国的专有品。” |
mù wú wáng fǎ目无王法 | 不把国家法律放在眼里。形容胡作非为,无法无天。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3回:“关系朝廷体统,他如何敢拿了去,要起赎身的价银来,目无王法已极。” |
mù bù rěn dǔ目不忍睹 | 睹:看。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 |
mù xuàn shén mí目眩神迷 | 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 曾朴《孽海花》第十回:“场上陈列着有锦绣的,有金银的,五光十色,目眩神迷,顿时吓得出神。” |
héng méi lì mù横眉立目 | 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 老舍《茶馆》第一幕:“三三两两的打手,都横眉立目,短打扮,随时进来往后院去。” |
xuàn mù jīng xīn眩目惊心 | 使人眼花心惊。 | 宋刘氏《重修文宣王庙记》:“增华崇丽,眩止惊心。” |
yǒu mù gòng dǔ有目共睹 | 睹:看见。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得见。形容极其明显。 | 清 钱谦益《钱牧斋尺牍 上卷 与王贻上之一》:“惟有日、贝叶,清闲送老。世间文字茫茫如前尘积却,门下散花落彩如卿云在天,有目共睹。” |
ěr mù hóu shé耳目喉舌 | 喉舌:代言人。比喻作为搜集、了解情况和宣传政策的工具。 | 田流《我上的第一堂党的新闻课》:“报纸是党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 |
mǎn mù jīng zhēn满目荆榛 | 荆:荆条,灌木。榛:树丛。满眼看见的都是荆条和树丛。形容十分荒凉萧条的环境。 | 《旧五代史·唐书·张全义传》:“蔡贼、孙儒、诸葛爽争据洛阳,迭相攻伐,七八年间,都城灰烬,满目荆榛。” |
ěr mù yī xīn耳目一新 | 听到、看到的跟以前不同;感到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 | 北齐 魏收《魏书 河南王传》:“齐人爱咏,咸日耳目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