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之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yǒng xuě zhī huì咏雪之慧 | 咏颂雪花的才智。 | 《晋书·王凝之妻谢氏》:“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
gān zhī rú jì甘之如荠 | 荠:甜菜。荼菜虽苦,但是和内心的痛苦相比,觉得就像荠菜一样甜美。后指事如乐意为之,虽苦亦甜。同“甘心如荠”。 | 《晋书 刘沈传》:“投袂之日,期之必死。葅醢之戮,甘之如荠。” |
xiǎo wén zhī lòu謏闻之陋 | 謏闻:小有名声。仅有小小的名气,学识很浅陋。 | 《明史·王鏊传》:“数年之后,士类濯磨,必以通经学古为高,脱去謏闻之陋。” |
xuán chē zhī suì悬车之岁 | 见“悬车之年”。 |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七十致仕》:“若今日未及四十,早入仕途,则致仕之期,即不必以七十为限……故余两次引归,皆未及悬车之岁。” |
wú xíng zhī zhōng无形之中 | 不知不觉的情况下。 | |
xuán qìng zhī jū悬磬之居 | 磬:石制乐器。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形容家贫如洗,一无所有。 | 三国·魏·应璩《与韦仲将书》:“夫以原宪悬磬之居,而值皇天无已之雨,薪刍既尽,谷亦倾匮。” |
sān fū zhī yán三夫之言 |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 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 |
dì zhǔ zhī yí地主之仪 | 见“地主之谊”。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三仙》:“未修地主之仪,忽叨盛馔,于理不当。” |
liáo yuán zhī huǒ燎原之火 | 燎原:火烧原野。大火。比喻气势壮大的群众运动。 | 《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
qí sè zhī hǎo琴瑟之好 | 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 |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
zhōng tiān zhī qī终天之戚 | 终天:终身。到死的时候都清除不了的悔恨。 | |
sāng zhōng zhī xǐ桑中之喜 | 谓男女不依礼法的结合。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申叔跪从其父,将适郢,遇之,曰:‘异哉!夫子有三军之惧,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将窃妻以逃者也。’” |
hú liǎn zhī qì瑚琏之器 |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
chū nèi zhī lìn出内之吝 | 见“出纳之吝”。 | |
yè jià zhī cáng邺架之藏 | 对他人藏书的美称。 | 唐·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 |
dào zhí zhī wù盗跖之物 | 跖:人名,传说是先秦时起义军领袖,封建社会称之为盗跖,代指坏人;物:物品。指盗贼抢劫来的东西。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8回:“这银子是我们江南这几个人的,并非盗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 |
xū yú zhī jiān须臾之间 | 须臾:片刻。指极短的时间。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9回:“须臾之间,只见戴宗舒眉展眼,便爬起来。” |
chéng fēng zhī zhuó成风之斫 | 同“成风斤”。 | |
pí ròu zhī kǔ皮肉之苦 | 泛指身体所遭受的痛苦。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0章:“河南人除过受了点皮肉之苦,屁也没损失——他带着预支的一个月高薪落荒而逃了。” |
tiān rǎng zhī pàn天壤之判 | 壤:地。天和地,一在极上,一在极下,比喻差别极大。 | 老舍《老张的哲学》:“老张享受的是精神,真是天壤之判了。” |
yān huǒ zhī jǐng烟火之警 | 烟火:烽火。烽火的警报。指发生战事。 | 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 |
tiān zhī lù mín天之戮民 | 亦作“天之僇民”。受天惩罚的人;罪人。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大宗师》:“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 |
gāo huǒ zhī fèi膏火之费 | 膏:点灯的油;膏火:灯火。借指求学的费用。 | 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欲登第须理旧业读书,欲读书须膏火之费,吾视君皆未易办也。” |
jī shàn zhī jiā,bì yǒu yú qìng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 积:聚;庆:福。积德的人家,子孙必然会得到福泽。 | 《周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shī jiū zhī rén尸鸠之仁 | 尸鸠:布谷鸟;仁:仁爱。布谷鸟哺育群雏能平均如一。比喻君主能公平对待臣民的仁爱。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七子均养者,尸鸠之仁也。” |
pín jiàn zhī jiāo bù kě wàng贫贱之交不可忘 | 贫贱之交:贫困时的知心朋友。指人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 | 唐·陈子昂《薛大夫山亭宴序》:“夫贫贱之交不可忘,珠玉满堂而不足贵,薛大夫其人也。” |
fēng chén zhī jǐng风尘之警 | 风尘:战乱;警:警报。战乱发生的警报。 | 东汉·班固《汉书·终军传》:“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
biào mén zhī nián摽梅之年 | 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 《诗经 召南 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
qiān jīn zhī zǐ千金之子 | 旧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
chéng tiān zhī yòu承天之佑 | 承:受;佑:保佑。蒙受老天的保佑。 | 《周易 大有》:“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
chē lì zhī méng车笠之盟 | 笠:斗笠。比喻不因为富贵而改变贫贱之交。 | 晋·周处《风土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君当下。” |
hǔ láng zhī shì虎狼之势 | 形容极凶猛的声势。 | 《淮南子 要略》:“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 |
bù jí zhī fǎ不及之法 | 指不适用的法规。 | 《庄子·拼拇》:“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 |
méi jié zhī nèi眉睫之内 | 形容近在眼前。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
luó zhī yī mù罗之一目 | 网之一孔。比喻局部在整体中才能起其作用;脱离了整体,局部便不起作用。 | 《淮南子 说山训》:“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非昔比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 |
shī zhī dōng yú失之东隅 | 早上丢失了(晚上又收回来);比喻开始失败(最后取得成功)。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shuāng lù zhī chén霜露之辰 | 指父母先人的生日。 | |
jiǔ sè zhī tú酒色之徒 | 嗜酒好色的人。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以后相处的虽多,都是豪华之辈,酒色之徒,但知买笑追欢的乐意,哪有怜香惜玉的真心。” |
jìn shēn zhī shì缙绅之士 | 绅:大带。指做过官的大人先生 |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若其不事异姓,躬自引决,缙绅之士,殆无一人焉。” |
hòu gù zhī yú后顾之虞 | 顾:回视;后顾:回过头照顾;虞:臆度,料想。指来自后方或家里的忧患。 | 《清史稿·常青传》:“大营距府城未远,势相犄角,无后顾之虞。” |
qiè zān zhī chén窃簪之臣 | 簪:簪子。比喻拥有一种微末技能可以排除危难的人。 | 汉·王充《论衡·逢遇》:“亦有以遇者,窃簪之臣,鸡鸣之客是也。” |
jí ér yán zhī极而言之 | 从最极端的情况来说。指把话说到头。 | 明 袁宏道《与仙人论性书》:“极而言之,亦是心形炼极所现之象。” |
jù shā zhī nián聚沙之年 | 聚沙:堆积沙子;年:年纪,岁数。儿童时期 | 唐·于志宁《大唐西域记序》:“奇阙之岁,霞轩月举;聚沙之年,兰薰桂馥。” |
tóu shǔ zhī jì投鼠之忌 | 见“投鼠忌器”。 | 明·沈德符《野获编·宫闱·今上家法》:“闻上初见弹台疏,圣意不择,特以贵妃故,有投鼠之忌。” |
yǐ xiǎo rén zhī xīn,duó jūn zǐ zhī f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
rùn bǐ zhī zī润笔之资 | 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以物求文,谓之润笔之资;因文得钱,乃曰稽古之力。” |
chū shēng zhī dú bù wèi hǔ初生之犊不畏虎 | 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刚吃过早饭,人马全都汇齐,有些人震于闯王和李过的威名,不免惊惶,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犊不畏虎,磨拳擦掌地等待厮杀。” |
sān jiàn zhī yì三谏之义 | 《公羊传 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 |
fù zhī bǐng dīng付之丙丁 | 指用火烧掉。 | 《吕氏春秋·孟夏纪》:“其日丙丁。” |
bǎi chéng zhī fù百城之富 | 形容藏书极多,似拥有许多城市那样富有。 | 语出《魏书 李谧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
rào liáng zhī yīn绕梁之音 | 形容歌声美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耳中。参见“余音绕梁”。 | 晋陆机《演连珠》:“臣闻应物有方,居难则易。……是以充堂之芳,非幽兰所难,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 |
pān yáng zhī mù潘杨之睦 | 潘:晋代文学家潘岳;杨:潘岳的妻子杨氏。潘杨两家世亲联姻。 | 晋·潘岳《杨仲武诔》:“潘杨之穆,有自来矣。” |
ér nǚ zhī zhài儿女之债 | 债:欠帐。父母对子女所承担的教养婚嫁的义务。 | 元 高明《琵琶记 丞相教女》:“愿相公早毕儿女之债。” |
jiè xuǎn zhī bìng疥癣之病 | 疥癣:一种皮肤病。比喻危害尚轻的祸患或无关紧要的问题。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直谏》:“大夫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 |
wáng guó zhī shēng亡国之声 | 指淫靡的音乐。 | 《韩非子·十过》:“此亡国之声,不可遂也。” |
yàn wǎn zhī huān燕婉之欢 | 燕婉:像燕子那样温婉和谐。比喻和谐温婉的夫妻之情。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51回:“秦晋同盟,成两姓绸缪之好;朱陈媲美,缔百年燕婉之欢。” |
bǎi nián zhī yè百年之业 | 百年的事业。指长远的事业。 | 东汉·班固《西都赋》:“国藉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业。” |
chái hú zhī xīn豺狐之心 | 指有豺狼和狐狸那样的凶残、狡猾的心肠。 | 《敦煌变文集 伍子胥这文》:“近闻楚王无道,遂发材(豺)狐之心,诛妾家破亡消。 |
wú wàng zhī fú毋望之福 | 指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或损害。同“无妄之福”。 | 《史记 春申君传》:“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 |
pí xiàng zhī shì皮相之士 | 皮相:从表面看。指仅看外表不察内情、见识肤浅的人。 |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一卷:“牧者曰:‘子乃皮相之士,何足语姓字哉!’” |
wèi xíng zhī huàn未形之患 | 尚未显露的祸患。 | 宋·苏舜钦《谘目》:“不如先取为备,可以建事立功,消未形之患。” |
shǒu qiū zhī niàn首丘之念 |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思念故乡或归葬故土之情。 | 《金史·时青传》:“仆虽偷生寄食他国,首丘之念未尝一日忘之。” |
bái wū zhī shì白屋之士 | 指贫寒的士人。 | 汉 王充《论衡 语增》:“周公执贽下白屋之士。” |
lì zhuī zhī dì立锥之地 | 立锥:插锥子。指插锥子的地方。比喻能容身的极小的地方。也作“置锥之地。”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 |
yí jué zhī móu诒厥之谋 | 诒:通“贻”,遗留;厥:其。留下安定天下的谋略。 | 《晋书·愍怀太子传》:“武皇钟爱,既深诒厥之谋;天下归心,颇有后来之望。” |
què zhī bù gōng却之不恭 | 却:推辞;谢绝。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
liù chǐ zhī tuō六尺之托 | 托:委托。指受嘱托抚育遗孤。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帝纪》:“并可以受六尺之托,临大节而不挠。” |
jiāng shān zhī hèn江山之恨 | 江山:山川,山河,疆土。痛恨祖国河山沦亡敌手。 | 唐·陈熙晋《骆侍御传》:“万里烟波,举目有江山之恨。” |
duì zhèng zhī yào对症之药 | 针对病根下的药。比喻纠正缺点错误所用的相应办法。 | 《三国志 魏志 华陀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
qiān jīn zhī dī,kuì yú yǐ lòu千金之堤,溃于蚁漏 | 堤:堤坝;溃:崩溃。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千金之堤,溃于蚁漏,有罅故也。” |
guǎn bào zhī hǎo管鲍之好 | 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 郭沫若《再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家公与蔡伯有管鲍之好。” |
zhì zhuī zhī dì置锥之地 | 置:放。锥:锥子。插锥子的地方。形容极小的地方。亦作“立锥之地”。 | 《庄子·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 |
tóng shēng zhī yìng同声之应 | 应:应和。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 朱自清《白采的诗——羸疾者的爱》:“这里深入显出的工夫,使这样奇异的主人公能与我们亲近,让我们逐渐的了解他,原谅他,最后和他作同声之应。” |
jūn zǐ zhī jiāo jiē rú shuǐ君子之交接如水 | 君子:品行端正的人。君子的交往清淡如水,而不是互相拉拢、利用。 | 西汉·戴圣《礼记·表记》:“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
bù bá zhī zhì不拔之志 | 比喻意志坚决,不可动摇。 | 《南史·沈约传》:“执不拔之志,高卧东南。” |
yán zhī chéng lǐ言之成理 | 之:代词;指所说的事。讲话讲得合乎道理。也作“言之有理”。 | 先秦 荀况《荀子 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
fù xīn zhī jí腹心之疾 | 腹心:比喻要害处;疾:疾患。比喻要害处的祸患。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六年》:“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 |
rén zhī cháng qíng人之常情 | 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 | 南朝 粱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序:“文贵远贱近,人之常情;重耳轻目,俗之恒弊。” |
yū kuò zhī lùn迂阔之论 | 远而不切实际的谈论。 | 东汉·班固《答宾戏》:“彼岂乐为迂阔哉。” |
tiān yuān zhī gé天渊之隔 | 渊:深水潭。形容相隔极远,差别很大。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那徐言、徐召虽也挣起些田产,比着颜氏,尚有天渊之隔,终日眼红颈赤。” |
xì xué zhī kuī隙穴之窥 | 比喻执着地努力,最后达到目的。 | 清·龚自珍《太仓王中堂奏疏书后》:“掞区区抱蝼蚁之忠,逞隙穴之窥,于康熙五十六年、五十九年、六十年,奏请册立皇太子,疏前后十余上。” |
jí shǐ zhī de集矢之的 | 比喻众人所指摘的对象。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年》:“郑成公疾,子驷请息肩于晋。公曰:‘楚君以郑敌,亲集矢于其目。” |
pǔ tiān zhī xià,mò fēi wáng t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普:普遍,全。苍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辖地。指大一统思想。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fù chē zhī jiè覆车之戒 | 比喻失败可以作为以后的教训。 | 《晋书 庾纯传》:“纯以凡才,备位卿尹,不惟谦敬之节,不忌覆车之戒,陵上无礼,悖言自口。” |
chū shēng zhī dú初生之犊 | 刚出生的小牛,比喻单纯或勇猛的青年人。 | 先秦 庄周《庄子 知北游》:“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 |
měi qín zhī xiàn美芹之献 | 用以自谦所献菲薄,不足当意。 | 《列子·杨朱》:“昔人有美戎菽,甘苔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 |
liù hé zhī nèi六合之内 | 六合:天地及东南西北。指天下。 | 《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存。” |
zǒng ér yán zhī总而言之 | 总括起来说(总:总括;归纳)。 | 《周易 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唐 孔颖达疏:“总而言之,皆虚无之谓也。” |
fāng biàn zhī mén方便之门 | 方便:本为佛教语;指用灵活的方式劝人信佛。后引申为给人以便利。便利的大门。 | 唐 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维摩见柄,盖伸方便之门;道安谢归,思远朝廷之事。” |
zhuì cí zhī shì缀辞之士 | 缀辞:写书作文。指著书立说的人。 | 晋·潘岳《马开督玮》:“慷慨非死而死者,缀辞之士,未之或遗也。” |
ài mó zhī zhù爱莫之助 | 虽然同情,却限于条件无从帮助。 | 宋 陈亮《喻夏卿墓志铭》:“晚虽家事不如初,而亲戚故旧之急难,族人子弟之美事,爱莫之助,每致其惓惓之意,而人人常信之。” |
xiāo xiǎo zhī tú宵小之徒 | 宵小:盗贼。指盗匪坏人之流 | 清·黄六鸿《城厢·防守》:“外有旷僻无人之地,恐宵小从此出入。” |
jīn shí zhī yán金石之言 | 比喻非常宝贵的教导或劝告。 | 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1回:“兄长金石之言,小弟当铭刻肺腑。” |
wú yuán zhī shuǐ,wú běn zhī mù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源:水源;本:树根。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 《左传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
gàn fù zhī gǔ干父之蛊 | 干:承担,从事;蛊:事、事业。继承并能胜任父亲曾从事的事业。 | 《周易 蛊》:“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 |
mén lǘ zhī wàng门闾之望 | 指父母对子女的想望。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 |
jiāng guì zhī xìng姜桂之性 | 生姜和肉桂愈久愈辣。比喻年纪越大性格越耿直。 | 《宋史·晏敦复传》:“况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 |
fán lí zhī yàn蕃篱之鷃 | 蕃:通“藩”;蕃篱:篱笆;鷃:鹌鹑。栖息在篱笆上的鹌鹑。比喻鼠目寸光,见识狭小的人。 |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夫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 |
huǐ zhī wú jí悔之无及 | 无及:来不及。后悔也来不及了。指做事或说话不当;过后才察觉到;但已经无可挽回。 | 晋 陈寿《三国志 董卓传》:“及溺乎船,悔之无及。” |
bù huì zhī lù不讳之路 | 指忠言直谏之路。 | 《后汉书 安帝纪》:“间令公卿郡国举贤良方正,远求博选,开不讳之路,冀得至谋,以鉴不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