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求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tóng lèi xiāng qiú同类相求 | 谓物之同类者互相聚合。 | 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 |
qiú mǎ yú táng sì求马于唐肆 | 到空无所有的市集去买马。比喻求非所求,必无所获。 | 庄周《庄子 田子方》:“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郭象注:“唐肆,非停马处也。” |
qū xī qiú hé屈膝求和 | 屈:弯曲;屈膝:下跪。下跪降服,请求和解。 | 蔡东藩《宋史演义》第76回:“屈膝求和母后返驾,刺奸被执义士丧生。” |
xīn yì qiú xīn新益求新 | 已经新了,还要求更新。 | 清·王韬《练水师》:“西国船制,日有变更,精益求精,新益求新。” |
yāo gōng qiú shǎng邀功求赏 | 求取功劳和奖赏。 | 唐 韩愈《黄家贼事宜状》:“本无运虑深谋,意在邀功求赏。” |
kè zhōu qiú jiàn刻舟求剑 | 舟:船;求:寻找;寻求。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失落水中的剑。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sān qiú sì gào三求四告 | 再三求告。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嫌我不好,谁叫你们瞎了眼,三求四告的,跑了我们家做甚么去了?” |
fǎn qiú zhū jǐ反求诸己 | 诸;之于的合音;反过来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或对自己提出要求。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
bù qiú wén dá不求闻达 | 闻:有名望;达:显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 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
wěi qū qiú quán委曲求全 | 勉强地去将就别人;以求得保全。也形容为顾全大局而做出忍让的姿态。委曲:曲意迁就。 | 宋 欧阳修《滁州谢上表》:“知臣幸逢主圣而敢危言,悯臣不顾身微而当众怨,始终爱惜,委曲求全。” |
chuī máo qiú bān吹毛求瘢 | 求:寻找;瘢:疤痕。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缺点,寻找差错。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79回:“凡遇院中公牍,送府用印,孔辄吹毛求瘢,见有瑕疵可指,当即驳还。” |
yuǎn qiú qí jì远求骐骥 | 骐骥:良马。到远方去寻求良马。比喻各处访求人材。 | 《晋书·冯跋载记》:“吾远求骐骥,不知近在东邻,何识子之晚也!” |
qiú qí yǒu shēng求其友声 | 朋友以意气相投而结交,如昆虫以同声而相应。 | 《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
fén lín zhī qiú焚林之求 | 焚:烧。焚烧山林来求取贤才。 | 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壬行状》:“既允焚林之求,实兼仪形之寄。” |
bì huò qiú fú避祸求福 | 指避开灾祸而求取幸福。 | 《后汉书 袁绍传》:“臣不敢畏惮强御,避祸求福,与进(何进)合图,事无违异。” |
qiú shén wèn bǔ求神问卜 | 迷信的人遇有疑难,求神鬼帮助,或靠卜卦解决。 | 《群音类选 <南西厢记 莺莺探病>》:“我与你求神问卜,且自宽心,将息守己。” |
zì qiú duō fú自求多福 | 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幸福。 | 《诗经·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zhī zú wú qiú知足无求 | 人知道满足就不会有过多的贪求 | 晋·葛洪《神仙传》:“车服咸仪,知足无求。” |
shí shì qiú shì实事求是 | 实事:客观事物;求:研究。是:事物内部的规律性。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 东汉 班固《汉书 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
guà guān qiú qù挂冠求去 | 挂冠:把官帽挂起来。脱下官帽要求离去。比喻辞官归隐。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
qī nián zhī bìng,qiú sān nián zhī ài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 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 《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
rěn rǔ qiú quán忍辱求全 | 忍受屈辱以求保全整个大局 | |
qiú shēng bù néng,qiú sǐ bù dé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 想死死不了,想活活不了。形容处境十分艰难。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4回:“屡次要寻自尽,无奈众人日夜提防,真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
liǎn yuàn qiú mèi敛怨求媚 | 谓因向上献媚,不顾人民怨恨而征收钱物。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元年》:“节度使非能男耕女织,必取之于人,敛怨求媚,不可长也。” |
yú qǔ yú qiú予取予求 | 予:我。原指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求(财物)。后指任意索取。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 |
guī qiú wú dù规求无度 | 规求:贪求;度:限度。一味贪求,没有限度。形容贪得无厌。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侵欲无厌,规求无度。” |
huò qū qiú shēn蠖屈求伸 | 蠖:昆虫名,行时屈伸其体。比喻人不遇时,则屈身求隐,待来日再展宏图。 | 《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
měi yì qiú měi美益求美 | 益:更。美上更加求美。 | 清·陈天华《警世钟》:“一切陆军、海军、政治、工艺,无不美益求美,精益求精。” |
qiú qīn gào yǒu求亲告友 | 请求亲友救济。 | 李纳《姑母》:“姑母不爱求亲告友,不爱向人诉苦。” |
què xíng qiú qián却行求前 | 语本《韩诗外传》卷五:“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袭蹈其所以安存者,则无异乎却行而求逮于前人也。”后因以“却行求前”谓以倒退求前进,比喻方法不对,因而不可能达到目的。 | 语出《韩诗外传》卷五:“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袭蹈其所以安存者,则无异乎却行而求逮于前人也。” |
jī běn qiú yuán积本求原 | 从根本上探求。 | 明 王守仁《与王纯甫书》之三:“后世之学琐屑支离,正所谓采摘汲引,其间亦宁无小补,然终非积本求原之学,句句是,字字合。” |
jiàn dàn qiú è见弹求鹗 | 见“见弹求鸮”。 | 明·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是以见弹求鹗,或欲速而不达;投珠抵鹊,或见小而妨大。” |
shàng qiú xià gào上求下告 | 告:请求。指到处请求 | 《朱子语类辑略》第七卷:“不自反躬穷究,只管上求下告,问他讨禅,被他恣意相簿。” |
bù qiú yǒu gōng,dàn qiú wú guò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 不要求立功,只希望没有错误。 | 《中国现在记》第二回:“总而言之,一句话,现在的情形,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
yǐ qū qiú shēn以屈求伸 | 屈:弯曲;伸:伸直伸展。用弯曲来求得向前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 | 《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
yǐn jū qiú zhì隐居求志 | 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 | 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
tān dà qiú quán贪大求全 | 过分地贪图规模大而全面。 | |
shě běn qiú mò舍本求末 | 舍:舍弃;求: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 《关尹子 一宇》:“殊不知舍源求流,无时得源。舍本求末,无时得本。” |
pī máo qiú xiá披毛求瑕 | 见“披毛求疵”。 | 《北史·崔浩传》:“是以妄张贼势,披毛求疵,冀得肆心。” |
sǐ zhōng qiú shēng死中求生 | 在极危险的境地中努力挣扎以求生路。 | 《后汉书·公孙述传》:“述谓延岑曰:‘事当奈何?’岑曰:‘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 |
jīng yì qiú jīng精益求精 | 精:完美;益:更加。已经十分美好了;还要求更加美好。指对某种技能或学术的追求很高;没有止境。 | 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 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
chuī máo qiú cī吹毛求疵 | 求:寻找;疵:缺点;小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疤痕。比喻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 韩非《韩非子 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
shā qī qiú jiàng杀妻求将 | 春秋时,吴起杀掉妻子以求得到鲁国的信任和重用。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
qiú shēng bù dé,qiú sǐ bù néng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 想死死不了,想活活不了。形容处境十分艰难。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7回:“此时慕政弄得没法,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
bù dé yǐ ér qiú qí cì不得已而求其次 | 次:差一点。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用差一些的或次品来凑合。 | 曹靖华《叹往昔,独木桥头徘徊无终期!》:“凡事往往不得已而求其次。‘鸿沟’上没有‘桥梁’,只好‘绕道东京’了。” |
qiú zhī ruò kě求知若渴 | 知:知识。探求知识像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形容求知愿望十分迫切。 | |
chǐ huò qiú shēn尺蠖求伸 | 尺蠖:虫名,体长约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用弯曲来求得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 | 《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
mài guó qiú róng卖国求荣 | 荣:荣华富贵。指出卖国家利益谋取个人荣华富贵。 | 宋 洪迈《容斋续笔 朱温之事》:“苏循及其子楷,自谓有功于梁,当不擢用。全忠薄其为人,以其为唐鸱枭,卖国求利,勒循致仕,斥楷归田里。” |
qiú tián wèn shě求田问舍 | 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介。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 |
qiǎn xī jìn qiú浅希近求 | 希;企望。目光浅近,只求过得去。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5卷:“与安期相随少久,其术可得而传。如浅希近求,则房户幽坚。” |
yǐ qiú yī chěng以求一逞 | 逞:如愿;称心如意。企图一下达到罪恶的目的。 | |
yǒu qiú bì yìng有求必应 | 只要有人请求;就一定答应。形容容易答应人的请求;好说话。 | 唐 李煙《妒神颂》:“所求必应,高山仰止。” |
yuán mù qiú yú缘木求鱼 | 缘:顺着;木:树。沿着树干爬上树去捉鱼。比喻方法不对;徒劳无功。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zhū qiú wú dù诛求无度 | 敛取、需索财贿没有限度。 | 《旧唐书·于頔传》:“擅兴全师,僭为正乐,侵辱中使,擅止制囚,杀戮不辜,诛求无度,臣故定谥为厉。” |
mèng mèi yǐ qiú梦寐以求 | 寐:睡着。睡觉做梦时都在追求。形容期望或追求的迫切。 | 《诗经 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zī zī yǐ qiú孜孜以求 | 不知疲倦地探求(孜孜:勤勉的样子)。 | 孙犁《芸斋琐谈》:“因为他那种孜孜以求、有根有据、博大精深的治学方法,也为人所熟知了。” |
qiú quán zhī huǐ求全之毁 | 毁:毁谤。一心想保全声誉,反而受到了毁谤。 |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
gē dì qiú hé割地求和 | 割让土地,求得和平。 | 《史记·平原君列传》:“故不如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
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tóng qì xiāng qi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 《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 |
xǐ gòu qiú bān洗垢求瘢 | 垢:污垢;瘢:瘢痕。洗掉污垢来寻找瘢痕。比喻想尽办法挑剔别人的缺点。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文苑传下 赵壹》:“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
mèi wài qiú róng媚外求荣 | 媚:谄媚。奉承外国人以谋求个人利益。 | 清·吴趼人《痛史》第19回:“这是媚外求荣的结局,表过不提。” |
qiú yì fǎn sǔn求益反损 | 为了得到好处,反而招来祸害。 |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诗趣》:“不唯坏此一句,并下句亦减气味,所谓求益反损。” |
jí yú qiú chéng急于求成 | 急:急切地。急着要取得成功。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 |
qiú sǐ bù dé求死不得 | 得:能够。想死也不能。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20卷:“璞流汗惊惧,因成疮疾,遍身有疮,皆有口及舌,日夜楚痛,求死不得。” |
qiú shēng bù dé求生不得 | 想活活不了。形容处境十分艰难。 |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造成了普遍于全国的灾荒和匪祸,使得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 |
qiāo bīng qiú huǒ敲冰求火 | 敲开冰找火。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 | 《大光明藏经》下卷:“敲冰求火,论功不遂。” |
qiú zhōng chū xiào求忠出孝 | 谓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语本《后汉书·韦彪传》:“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 语本《后汉书·韦彪传》:“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
shēng qiú qì yìng声求气应 | 应:应和,共鸣;求:寻找。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 《周易 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出而万物睹。” |
yáo wěi qiú shí摇尾求食 | 老虎被关进笼圈里,向人摇尾巴求取食物。比喻人的地位降低,向人乞求。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
qiú fú ráng zāi求福禳灾 | 禳:祈祷。祈求福运降临,消除灾害。 |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若夫神君之类精神之异,非求请所能致也,又非可以求福禳灾矣。” |
mài zhǔ qiú róng卖主求荣 | 指出卖主人的利益以换取个人的荣华富贵。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9回:“得势则聚若蝇蚊,失势则散若鸟兽,甚至卖主求荣者颇多。” |
páng qiú jùn yàn旁求俊彦 | 旁:广;俊彦:才智过人的人。向各方面征求贤才。 | 《尚书·太甲上》:“旁求俊彦,启迪后人。” |
mǎi jìng qiú ān买静求安 | 谓息事宁人,以图安逸。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1卷:“今日天飞大王在此经过,这乡村敛钱备饭,买静求安。” |
niǎo chāo qiú bǎo鸟钞求饱 | 钞:强取,掠夺。如同飞鸟掠夺食物一样求饱腹。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陶传》:“群小竞起,进秉国之位,鹰扬天下,鸟钞求饱,吞肌及骨。” |
tóng è xiāng qiú同恶相求 | 坏人与坏人相互勾结。 | 《左传·昭公十三年》:“同恶相求,如市贾焉,何难?” |
sǐ lǐ qiú shēng死里求生 | 同“死中求生”。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合我师傅父女两人,费了无限精神,成全得我转祸为福,死里求生,重归故里。” |
qiú shén bài fó求神拜佛 | 礼拜神仙,请求保佑。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有一富民姓严,夫妻两口儿过活,三十岁上无子,求神拜佛,无时无处不将此事挂在念头上。” |
wù mèi qiú zhī寤寐求之 | 比喻迫切地希望得到某种事物。 |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qiú róng qǔ mèi求容取媚 | 媚:谄媚。谄媚讨好。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虑远图,莫肯尽心献良计耳。” |
fā wū qiú lí发屋求狸 | 拆除房屋以求捕得狸猫。比喻因小失大。 | 《淮南子 说山训》:“坏塘以取龟,发屋而求狸,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龋,桀跖之徒,君子不与。” |
cǎo jiān qiú huó草间求活 | 草间:草野之中。形容只求眼前能马马虎虎活下去。 | 《晋书 周顗传》:“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 |
lì jīng qiú zhì厉精求治 | 厉:振作,振奋;治:治理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 《新唐书·魏知古等传赞》:“观玄宗开元时,厉精求治,元老魁旧,动所尊悼。” |
wò bīng qiú lǐ卧冰求鲤 | 卧在冰上以求得鲤鱼。指忍苦孝亲。 | 晋·干宝《搜神记》第11卷:“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 |
màn yǐn zhū qiú蔓引株求 | 顺着蔓寻根。比喻一网打尽。 | 清 孔尚任《桃花扇 逮社》:“奉命今将逆党搜,须得你蔓引株求。” |
qiān jūn yì dé,yī jiàng nán qi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 指将才难得。 | 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陡恁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
wèi míng qiú yī未明求衣 | 天没有亮就穿衣起床。形容勤于政事。 | 《梁书·顾协传》:“伏惟陛下未明求衣,思贤如渴,爰发明诏,各举所知。” |
qì běn qiú mò弃本求末 | 见“弃本逐末”。 | 清·恽敬《答邓鹿耕书》:“惟小人弃本求末,不务修德,止求吉葬。” |
kè yì qiú gōng刻意求工 | 刻意:用尽心思;工:精致、完好。用尽心思使文章或工艺品更精巧。 | 清 况周颐《蕙风词话》第二卷:“此等词语浅情深,妙在字句之表,便觉刻意求工,是无端多费气力。” |
jiāng běn qiú lì将本求利 | 用本钱谋求利润。 | 元·无名氏《朱砂担》楔子:“孩儿待将些小本钱到江西南昌地面做些买卖,一来是躲避逃灾,二来是将本求利。” |
shě shí qiú xū舍实求虚 | 放弃实在的,追求虚幻的。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9回:“王兄本有养命金丹,今不反本求源,倒去求那服食养生之术,即使有益,何能抵得万分之一?岂非舍实求虚么?” |
yā xuě qiú yóu压雪求油 | 比喻难以作到的事。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八戒道:‘莫管,我这一去,钻冰取火寻斋至,压雪求油化饭来。’” |
shí bù qiú gān食不求甘 | 饮食不求甘美。形容生活节俭。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 |
yǒu qiú sī yìng有求斯应 | 斯:则;应:应答,承诺。只要有人请求帮助就答应。 | 《唐睿宗太极元年登黄地祗于方丘乐章·林钟商》:“有求斯应,无德不亲,降灵醉止,休征万人。” |
ē yú qiú róng阿谀求容 | 容:容色,好的脸色。曲意奉承,取悦于人。 | 《孔丛子 抗志》:“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 |
àn shì qiú wù暗室求物 | 在没有光亮的房间寻找东西。比喻读书不得要领,难见成效。 | 《朱子语类辑略 总论为学之方》:“如暗室求物,把火来便照见;若只管去摸索,费尽心力,只是搜索不见。” |
qiú xián yòng shì求贤用士 | 访求并任用贤能的人才。 | 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二折:“兄弟,俺求贤用士哩,你依着师父出去。” |
tóng qì xiāng qiú同气相求 | 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 | 《周易 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
páng qiú bó kǎo旁求博考 | 多方搜求,广泛考证。 | 鲁迅《“皇汉医学”》:“引用书目多至一百余种,旁求博考,洵大观也。” |
bù qiú shèn jiě不求甚解 | 甚:很;解:了解;理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 晋 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zuì yù qiú shòu衒玉求售 | 见“衒玉自售”。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1卷:“今日慕小妹之才,虽然衒玉求售,又怕损了自己名誉,不肯随行逐队,寻消问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