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伐怨欲的成语故事
拼音kè fá yuàn yù
基本解释①指好胜、骄傲、忌刻、贪婪四种恶德。②指关于四种恶德的理论。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宽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暂未找到成语克伐怨欲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克伐怨欲)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物克一物 |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然而赵守翁竟无奈她何,此谓人生万物,一物克一物。” |
七情六欲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回:“至求仙一事,无非远离红尘,断绝七情六欲,一意静修,自然可入仙道了。” |
三怨成府 | |
上下同欲 | 春秋·齐·孙武《孙子·谋攻》:“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
上兵伐谋 | |
不矜不伐 | 《尚书 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
专欲难成 |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
东征西怨 | 语出《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
东怒西怨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厉色扬声,东怒西怨。” |
东怨西怒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须求趋竞,不顾羞惭,比较材能,斟量功伐,厉色扬声,东怨西怒;或有协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或有喧聒时人视听,求见发遣;以此得官,谓为才力,何异盗食致饱,窃衣取温哉!” |
东讨西伐 | 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由是南驰北走,东讨西伐,运之无旁,按之无下。” |
丝恩发怨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文宗太和九年》:“是时李训、郑注连逐三相,威震天下,于是平生丝恩发怨无不报者。” |
临河欲鱼 | 《文子·上德》:“临河欲鱼,不若归而织网。” |
为所欲为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耶?” |
云愁雨怨 | 宋·孙光宪《何满子》词:“歌袖半遮眉黛惨,泪珠旋滴衣襟。惆怅云愁雨怨,断魂何处相寻。” |
人怨天怒 | 《后汉书 袁绍传》:“自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一夫奋臂,举州同声。” |
人怨神怒 | 《晋书 孔愉传》:“天罚既集,罪人斯殒,王旅未加,自相鱼肉。岂非人怨神怒,天降其灾!” |
人欲横流 | 宋 陆九渊《语录》上:“后世人主不知学,人欲横流,安知天位非人君所可得而私?” |
从心所欲 |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以夷伐夷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
以德报怨 | 《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以怨报德 | 《国语 周语中》:“以怨报德,不仁。” |
以柔克刚 | 三国 蜀 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
以直报怨 | 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以直抱怨 | |
任劳任怨 | 清 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惟存一矢公矢慎之心,无愧屋漏,而闱中任劳任怨,种种非笔所能尽。” |
任怨任劳 | 汉·桓宽《盐铁论·刺权》:“夫食万人之力者,蒙其忧,任其怨劳。”《汉书·石显传》:“诚不能以一躯称快万众,任天下之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