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行针步线行针步线的故事

行针步线的成语故事


拼音xíng zhēn bù xiàn

基本解释比喻设计划策。

出处元·无名氏《蓝采和》第一折:“试看我行针步线,俺在这梁园城一交却又早二十年。”


暂未找到成语行针步线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行针步线)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步调一致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在这种种方面,都应该提高共产主义精神,防止宗派主义倾向,使我们的党达到队伍整齐,步调一致的目的,以利战斗。”
丝来线去《朱子全书·论语》:“但颜子得圣人说一句,直是倾肠倒肚是了,更无许多廉纤缠绕,丝来线去。”
经明行修东汉 班固《汉书 王吉传》:“左曹陈咸荐骏贤父子,经明行修,宜显以厉俗。”
行百里者半九十《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随行就市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明·顾大典《青衫记·承璀受阃》:“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大小三军,听吾命令。”
寸步不离南朝 梁 任昉《述异记》:“夫妻相重,寸步不相离。”
高步阔视清·袁枚《新齐谐·冷秋江》:“果见一丈夫魋肩昂背,高步阔视,持大扇击手作拍板,口唱《大江东》,于于然来。群鬼尽散。”
三人行,必有我师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故步不离清·张履祥《与陈乾初书》:“学者凡事执一时之偶见,信一己之偏私,沾沾自得,吝不肯舍者,率因无所进步,是以故步不离耳。”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宋江听罢,扯定两个公人说道:“却是苦也!正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安步当车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行不顾言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下》:“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
百步穿杨西汉 司马迁《史记 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
秽德垢行宋 叶适《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中材解体,销声灭影,秽德垢行,以避此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宋 祝穆《方舆胜览 眉州 磨针溪》:“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各行各业邓小平《办好学校,培养干部》:“过去我们想请各行各业开个名单,提高一些人的工资,说了好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实现。”
各行其是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两者俱贤,各行其是。”
绵里藏针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当日说知心,绵里藏针。”
才高七步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生知安行西汉·戴圣《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败德辱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势在必行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80回:“又知此事势在必行,次日一早,便往城外访友去了。”
一目十行宋 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高步通衢《石季龙载记上》:“朕闻良臣如猛兽,高步通衢而豺狼避路,信矣哉!”
步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