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佛旨纶音佛旨纶音的故事

佛旨纶音的成语故事


拼音fó zhǐ lún yīn

基本解释纶音:皇帝的诏令。菩萨的旨意,皇帝的诏令。指必须遵行的号令。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便是佛旨纶音,要把她送到龙宫去,作个龙女,也许是万两黄金,买不动她那不字儿。”


暂未找到成语佛旨纶音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佛旨纶音)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音信杳无明·吾邱瑞《运甓记·剪发延宾》:“盼前程音信杳无。”
满腹经纶明 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 商调集贤宾 题春园 浪里束煞》:“论英雄何必老林泉?满腹经纶须大展,休负了苍生之愿。”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郭澄清《大刀记》第十章:“千锤打锣,一锤定音——队长,你就决定吧。”
笑貌声音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女辗转床席,绝而复苏者数次,迨至转危为安,笑貌声音,不殊常度,而言动举止,如出两人。”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冯玉祥《我的生活》第11章:“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一旦听说要考试了,三位大臣立时着了慌。”
音容如在《何典》第八回:“真堪爱,如花似玉风流态。风流态,眠思梦想,音容如在。”
音声如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卢植传》:“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
经纶满腹宋 洪炎《西渡诗集 闻师川谏议至漳州作建除字诗十二韵迓之》:“满腹怀经纶,笔间含露雨。”
大展经纶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德音莫违《诗经·邶风·谷风》:“德音莫为,及尔同死。”
弦外之音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三卷:“故言尽而意亦止,绝无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临时抱佛脚唐 孟郊《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
音容宛在唐 李翱《祭吏部韩侍郎文》:“遣使祭斝,百酸搅肠,音然宛在,曷日而忘?”
异口同音南朝·梁·沈约《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弦外遗音西汉·戴圣《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声矣。”
阿弥陀佛元 张国宾《合汗衫》第四折:“张寿友曰:\'阿弥陀佛,这个是谁?\'卜儿云:\'这便是媳妇儿。\'”
空谷足音庄周《庄子 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一锤定音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他不声不响,却是一家之主;女儿中意,老伴点头,也还得听他一锤定音。”
借花献佛元 萧德祥《杀狗劝夫》:“既然哥哥有酒,我们借花献佛,与哥哥上寿咱。”
亡国之音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明 李贽《与梅衡湘书》:“‘佛高一尺,魔高一丈。’昔人此言,只要人知有佛即有魔,如形之有影,声之有响,必然不相离者。”
渺无音讯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新任务》:“太阳下了山,同志们打起灯笼火把,披开一丛丛的荒草搜寻,炮弹还是渺无音讯。”
纶巾羽扇唐 吕岩《雨中花》词:“岳阳楼上,纶巾羽扇,谁识天人。”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一卷:“常言道: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遏密八音《尚书 舜曲》:“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立地成佛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聆音察理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4回:“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