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于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zhòng yú tài shān,qīng yú hóng máo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 泰山:山名,在山东省,主峰海拔1524米;鸿毛:大雁的毛。形容意义重大或比大雁的毛还轻,指双重价值 | 高晓声《刘宇写书》:“是的,刘宇要死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刘宇如果死了,究竟算泰山还是算鸿毛,只有天晓得。” |
zì jué yú rén自绝于人 | 绝:断。自己断绝了跟别人的关系。指做了对不起人的事而不愿悔改。 | |
wú dòng yú zhōng无动于中 | 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宋 朱熹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
wēi yú lèi luǎn危于累卵 | 比垒起的蛋还危险。喻极其危险。 | 《战国策·秦策四》:“当是时,魏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从谋。”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后汉书·申屠刚传》:“国家危弱,奸谋不禁;六极之效,危于累卵。” |
bù jū yú shí不拘于时 | 不受耻于从师的时俗限制。 | |
qiān jīn zhī dī,kuì yú yǐ lòu千金之堤,溃于蚁漏 | 堤:堤坝;溃:崩溃。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千金之堤,溃于蚁漏,有罅故也。” |
xíng yú cí sè形于辞色 | 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 | 《晋书·庾亮传》:“欲以灭胡平蜀为己任,言论慷慨,形于辞色。” |
xǐ jiàn yú sè喜见于色 | 同“喜形于色”。 | 《北史·尔朱荣传》:“与葛荣众寡非敌。葛荣闻之,喜见于色。” |
sǐ yú fēi mìng死于非命 | 非命:横死。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 |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一卷:“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 |
ān yú pán shí安于盘石 | 象盘石一样安然不动。形容安定稳固。 | 《荀子 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盘石,寿于旗翼。”杨倞注:“磐石,盘薄,大石也。” |
jù rén yú qiān lǐ zhī wài拒人于千里之外 | 形容态度傲慢,坚决拒绝别人,或毫无商量余地。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下》:“距人于千里之外。” |
tǔ zhū yú zé,shuí néng bù hán吐珠于泽,谁能不含 | 含:衔在嘴里。明珠出于水泽,则人人都会取来衔在嘴里。比喻君权旁落,则人人都要谋夺。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翟峬传》:“故孔子曰:‘吐珠于泽,谁能不含。’谕君之权柄外假,则毕竟取以为己利,犹出于泽中,谁能不含。” |
zhēng míng yú cháo,zhēng lì yú sh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 朝:朝廷。市:市场。在朝廷上争夺名位,在集市上计较赢利得失。即争名夺利。 | 《战国策 秦策一》:“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
nán yǐ qǐ chǐ难于启齿 | 启齿:开口。话很难说出口。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22回:“欲告庆父,而难于启齿,乃于门外号啕大哭。” |
zhǐ yú zhì shàn止于至善 | 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gěng gěng yú xīn耿耿于心 | 耿耿:有所悬念而不能忘怀。不能忘怀,牵萦于心。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余拟为一诗,而其理精微,笔力不足以阐发,凡数易稿,皆不自惬,至今耿耿于心。” |
liǎo rán yú xiōng了然于胸 | 了然:了解、明白。心里非常明白。 | 《晋书 袁齐传》:“夫经略大事……智者了然于胸。” |
fèng huáng yú fēi凤皇于飞 | 见“凤凰于飞”。 | 《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刿刿其羽。” |
sè yú yán lùn涩于言论 | 形容说话迟钝。 | 《宋书·南郡王义宣传》:“生而舌短,涩于言论。” |
lǎo guī zhǔ bù làn,yí huò yú kū sāng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 | 移祸:嫁祸。把祸患转嫁给别人。比喻有罪过的人安然无事,嫁祸于无辜的人。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5卷:“险些儿送了秀童的性命。正是: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 |
liáo shèng yú wú聊胜于无 | 聊:稍稍;稍微。比完全没有稍微好一些。 | 晋 陶潜《和刘柴桑》诗:“弱女虽非男,慰情聊胜无。” |
yán yú lǜ jǐ严于律己 | 律:约束。严格地约束自己。形容对自己要求严格。也作“严以律己”。 |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君》:“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天治道。” |
pí yú bēn mìng疲于奔命 | 疲:疲乏;劳累;奔命:奉命奔走。原指因奉命到处奔走;精疲力竭。后指忙于奔走应付;非常疲劳。也形容事情繁多;忙得精疲力尽。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绍传》:“使敌疲于奔命,人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剋也。” |
lóng zhàn yú yě龙战于野 | 群龙在郭野大战。比喻群雄争天下。 | 《周易·坤卦》:“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
pí yú gōng mìng疲于供命 | 疲:疲乏,劳累。指忙于奔走应付,弄得非常疲乏。 |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第三卷:“邑人疲于供命,聚薪其下,因野火焚之。” |
shòu bǐng yú rén授柄于人 | 犹言授人以柄。 | 清·薛福成《创开中国铁路议》:“庶数年之后,可以自造自修,不至授柄于人。” |
mù xiù yú lín,fēng bì cuī zh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 秀:出众;摧:毁坏。林中最高的树必定先遭到大风的摧毁。比喻最出色的事物容易招致非议。 |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
mín yì láo zhǐ,qì yú xiǎo kāng民亦劳止,汔于小康 | 民亦劳止与汔可小康都是互文同义。意思是说老百姓太劳苦,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表达了奴隶制时代先民们的一种理想。 | 《诗经》中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
shèn zhōng yú shǐ慎终于始 | 谓结束时想要慎重,在开始时就要小心谨慎。 | 《尚书·太甲下》:“无轻民事惟难,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 |
lì yú bù bài zhī dì立于不败之地 | 立于:处在;地:地位。指人处在不会失败的境地上。 | 孙武《孙子 军形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
fēng chài zuò yú huái xiù蜂虿作于怀袖 | 比喻出乎意外的惊吓。 | 《晋书·刘毅传》:“蜂虿作于怀袖,勇夫为之惊骇,出于意外故也。” |
qīng yú hóng máo轻于鸿毛 | 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要轻。比喻非常微小或毫无价值。 |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
mín bǎo yú xìn民保于信 | 指执政的人有信还要有义,才能受到人民拥护。 | 《左传·定公十四年》:“谚曰:‘民保于信。’吾以信义也。” |
lǐ bù yú lún儗不于伦 | 见“儗非其伦”。 | 朱自清《<燕知草>序》:“后一类呢,恕我儗不于伦,像吴山四景园驰名的油酥饼。” |
xún yú chú ráo询于刍荛 | 与樵夫商议事情,意谓不耻下问。 | 《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
yī yú hú dǐ伊于胡底 | 伊:句首助词;于:到;胡:何,哪;底:尽头。到什么地步为止(对不好的现象表示感叹)。 | 《诗经 小雅 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底?” |
xiōng dì xì yú qiáng兄弟阋于墙 | 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一致对外。 | 《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 |
jī yú hū wēi积于忽微 | 从细小的事情上累积发展起来。 | |
fáng huàn yú wèi rán防患于未然 | 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 《周易 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乐府诗集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
yǒu yú xiōng dì友于兄弟 | 友:兄弟相敬爱。形容兄弟之间互相敬爱。 | 春秋·鲁·孔丘《论语·为政》:“《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
huò shēng yú hū祸生于忽 | 忽:古代长度单位,1尺=10寸,1寸=10分,1分=10000忽。指灾祸产生于极细微的因素。 | 汉·刘向《说苑·谈丛》:“福生于微,祸生于忽。日夜恐惧,唯恐不卒。” |
zhì yú sǐ dì置于死地 | 置:安放;死地:无处可走的地方。把对方置于灭亡的境地。比喻彻底击败对方。 | 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 |
rén fú yú shí人浮于食 | 浮:超过,多余。食:指俸禄。原指人的才能超过所得的俸禄。后比喻人员太多超过了工作的需要。亦作“人浮于事”。 | 西汉·戴圣《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
bì qí gōng yú yī yì毕其功于一役 | 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 |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
xué chéng wén wǔ yì,huò yú dì wáng jiā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 艺:技艺;货:财物。学成文武全才,以求得皇帝的赏识重用。 | 元·无名氏《马陵道》楔子:“自古道,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必然见俺二人学业成就,着俺下山,进取功名。” |
bù jí jí yú fù guì不汲汲于富贵 | 汲汲:心情急切。不迫切追求富贵。指人清高,安于清贫生活。 | 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
fáng mí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shuǐ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 防:阻止;甚:超过。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水还难。指不让人民说话,是不明智的。 |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
qiān nù yú rén迁怒于人 | 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 《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朱熹注:“怒于甲者,不移于乙。” |
qīng guò yú lán青过于蓝 |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同“青出于蓝”。 | 宋 朱熹《答吕季克书》:“其所著书乃如此,若《原说》者,则可谓青过于蓝矣。”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山谷下》:“东坡盖学徐浩书,山谷盖学沈传师书,皆青过于蓝者。” |
yì yú yán wài溢于言外 | 溢:水满外流,引申为超出。超出语言之外。指某种意思、感情通过语言文字充分表露出来。亦作“溢于言表”。 | 叶圣陶《倪焕之》:“郑重叮咛的意思,溢于言外。” |
yùn yòng zhī miào,zài yú yī xīn运用之妙,在于一心 | 妙:巧妙;心:思考,灵活。指兵法运用得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思考。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3回:“汤镇台道:且不要管他,‘运用之妙,在于一心’。” |
mò nì yú xīn莫逆于心 | 心中没有抵触。指情感一致;心意相投。 | 先秦 庄周《庄子 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
ān yú suǒ xí安于所习 | 安:习惯于。习惯于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指习惯对人的制约。 | 明 袁宏道《叙梅子马王程稿》:“人情安于所习,故虽至美,亦以至恶掩也。” |
ān yú yī yú安于一隅 | 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 宋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
fáng huò yú wèi rán防祸于未然 | 防止祸患于萌发之前。 | 《汉书 外戚传下 孝成赵皇后》:“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
gōng zhū yú shì公诸于世 | 向社会上公开,使人们知道。 | 《上饶集中营·茅家岭地狱》:“把许多革命青年、爱国志士的遭遇,公诸于世。” |
cuò xīn yú huǒ厝薪于火 | 厝:同“措”,放置;薪:柴。置柴堆于火之上。比喻潜伏着极大危机。 | 《清史稿·诸王》:“躬蹈四罪,而犹逞志角力,谬欲收拾人心,是厝薪于火而云安,结巢于幕而云固也。” |
lǎo yú shì gù老于世故 | 老于:老练;有经验;世故:处世的经验。老练而又富于处世经验。 | 唐 韩愈《石鼓歌》:“中朝大官老于事。” |
wú jì yú shì无济于事 | 济:有益。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比喻不解决问题。 | 清 钱采《说岳全传》:“我岂不知贼兵众盛?就带你们同去,亦无济于事。” |
jiǎ lì yú rén假力于人 | 借别人的力量做事。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耻假力于人,誓手剑以屠黑卵。” |
zhuǎn yú gōu hè转于沟壑 | 转:辗转;壑:山沟。辗转他乡,弃尸于山沟水渠。 | 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下》:“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 |
yì yú kōng yán讬于空言 | 见“讬之空言”。 | |
yú mín rùn guó于民润国 | 润:滋益,有利。对人民对国家都有好处。 |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二折:“蜘蛛有丝,损人利己;蚕腹有丝,于民润国。” |
yè huāng yú xī业荒于嬉 | 荒:荒废。贪恋玩耍就会荒废学业。 | 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yú xīn bù rěn于心不忍 | 指对某人或处理某事物心存怜悯。 |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八回:“再要刑法加重,于心不忍,然而人心因此江河日下。” |
qiú mǎ yú táng shì求马于唐市 | 到空无所有的市集去买马。比喻求非所求,必无所获。同“求马于唐肆”。 | 苏曼殊《与刘半农书》:“(达吐,)西域术语,或神秘之名,即查泰西字书,不啻求马于唐市。” |
yù qíng yú jǐng寓情于景 | 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 | 《山水田园诗传·前言》:“进入写景入情、寓情于景的艺术境界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 |
cún shí yī yú qiān bǎi存十一于千百 | 指亡多而存少。 | 语出晋 陆机《叹逝赋》:“顾旧要于遗存,得十一于千百。” |
yú hū āi zāi于呼哀哉 | 于呼:感叹词。哉:语气词。原意感叹或悲哀。又用于祭文,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 《诗·大雅·召旻》:“于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荀子·乐论》:“乱世恶善,不此听也。淤乎哀哉,不得成也。” |
cáng qiǎo yú zhuō藏巧于拙 | 有才能而不显示出来。 | 明·洪应明《菜根谭》:“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
rén fú yú shì人浮于事 | 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 西汉 戴圣《礼记 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
xīn guì yú guì薪贵于桂 | 薪:柴草;桂:桂木。形容物价飞涨。 |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无如鬼,王难见如天帝,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
yù bīng yú nóng寓兵于农 | 寓:寄寓,包含。指给农民以一定军事训练,平时务农,战时参战。或指军队屯垦。 | 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一:“予谓议者以本朝养兵为大费,欲复寓兵于农之法,书生之见,可言而不可用者哉。” |
yī zhì yú cǐ一至于此 | 竟到如此地步。 | 南朝·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笔札无情,任其摇礕。甚矣哉!文之横流,一至于此!” |
lè yú zhù rén乐于助人 | 很乐意帮助别人。 | 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一章:“她见他为人忠厚,乐于助人,也信任他,处处请教。” |
gē yú sī,kū yú sī歌于斯,哭于斯 | 歌唱在这里,哭泣在这里。指安居的家宅。 | 《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 |
xiāng shì ér xiào,mò nì yú xīn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 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间友谊深厚,无所违逆于心。 | 《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
ān yú gù sú,nì yú jiù wén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 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
bù ān yú wèi不安于位 | 指不喜欢自己的职业,不安心工作。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六年》:“不安其位,宜不能久。” |
zhòng yú tài shān重于泰山 | 像泰山一样重。比喻意义很大或分量很重。泰山:我国名山;五岳之首。 |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yú xīn hé rěn于心何忍 | 怎能忍心。即内心不忍。 | 明·王世桢《鸣凤记》第十六出:“若如此,杨公命尽此刻矣!我和你不惟不能救,且监斩他,于心何忍。” |
xíng chéng yú sī行成于思 | 品德的养成在于能思考。 | 唐 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bà yú bēn mìng罢于奔命 | 罢:通“疲”,疲乏;奔命:奉命奔走。指忙于奔走应付,弄得非常疲乏。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七年》:“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
nìng mèi yú zào宁媚于灶 | 媚:谄媚;灶:灶神。宁愿巴结灶神。比喻与其巴结职位高的人,不如笼络职位低但有实权的人。 | 春秋·鲁·孔丘《论语·八佾》:“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
chū yú yì wài出于意外 | 见“出于意表”。 | 《黄绣球》第四回:“自想这件事真出于意外,必须自家投到,中诉明白,不能平白地叫妻子良受诬辱。” |
róng yú yī lú熔于一炉 | 熔化在同一个洪炉内。比喻多种事物相互间结合紧密;浑然一体;难解难分。 | 卞之琳《冯文炳选集 序》:“废名在解放前,特别在抗战前,似曾以他独特的方式,把儒释道熔于一炉。” |
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zhuān měi yú qián专美于前 | 专美:独享美名。指先于别人独享美名。 | 宋·陈亮《复杜伯高》:“左右笔力如川之方至,无使楚汉专美于前,乃副下交之望。” |
yí huò yú rén移祸于人 | 把祸害转嫁到别人身上。 | 清·无名氏《刘公案》第21回:“移祸于人,此井又是官井,真真的这个囚徒行事古怪!” |
fú shēng yú wēi福生于微 | 微:小数名,长度为0.000001寸或圆度的六十分之一秒。福佑生于细微的小事件中。 | 汉·刘向《说苑·谈丛》:“福生于微,祸生于忽。日夜恐惧,唯恐不卒。” |
qiān jīn zhī dī,kuì yú yǐ rǎng千金之堤,溃于蚁壤 | 堤:堤坝;溃:崩溃。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隋炀帝》:“乃举国家之事,不属之名义自持之清流,而委之以鄙贱干没之宵小,岂非千金之堤,溃于蚁壤哉?” |
yú fēi zhī lè于飞之乐 | 于飞:比翼齐飞。比喻夫妻间亲密和谐。 | 《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翩翩其羽。” |
qiān nù yú zhòng迁怒于众 | 迁怒:受甲的气向乙发泄。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9回:“凡见了这一干人,心中又畏又让,未免又气又恨,亦且迁怒于众。” |
gōng zhī yú zhòng公之于众 | 公:公开;之:代指事物的内容;于:向;众:大众。把事情真相向大家公布。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68回:“曾向玉帝上过条陈,拟把电力公之于众,要使人间负有执法权者,皆可利用吾电,以惩治恶人。” |
zuò yú tú tàn坐于涂炭 | 涂炭:比喻污浊的地方。坐在泥涂、炭灰上。比喻处于不干净的环境,自身也被玷污。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
pò yú méi jié迫于眉睫 | 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急迫。 | 梁启超《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第五章:“于新法典编纂之必要迫于眉睫。” |
qiú guò yú gòng求过于供 | 需求多而供应量少。 | |
dìng yú yī zūn定于一尊 | 尊:指具有最高权威的人。旧指思想、学术、道德等以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做唯一的标准。 | 《史记·秦始皇本纪》:“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
qīng chū yú lán ér shèng yú lán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青:靛青;蓝:草名。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8回:“固然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究竟是他受业之师,况紫衣女子又是他女,学问岂能悬殊?” |
tuì cáng yú mì退藏于密 | 后退隐藏于秘密之处,不露行迹。谓哲理精微深邃,包容万物。 | 《周易·系辞》:“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