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同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同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tōng tóng yī qì通同一气串通在一起。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回:“况且打死的贼是周瑞的干儿子,必是他们通同一气的。”
tóng wén gòng guǐ同文共轨同文:全国所用的文字相同;共轨:全国车辙阔狭相同。统一文字,统一车辙。比喻国家统一。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yì kǒu tóng shēng异口同声异:不同。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也作“异口同音”。晋 葛洪《抱朴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众,本无至心,而谏怖者,异口同声。”
èr rén tóng xīn二人同心比喻只要两个人齐心协力,就会无往不胜。《周易 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tóng chóu dí kài同仇敌忾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诗经 秦风 无衣》:“与子同仇。”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
tóng xīn xié dé同心协德同“同心同德”。唐·颜真卿《祭伯父豪州刺史文》:“与杲卿同心协德,亦著微诚。”
shì tóng yī lǜ视同一律同等看待。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97回:“又因前数次那些官兵到此,皆大败而回,因此将这官兵视同一律。”
xíng tóng gǒu zhì行同狗彘旧时指人无耻,行为和猪狗一样。汉·贾谊《治安策》:“故此一豫让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节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
tóng páo tóng zé同袍同泽袍:长衣服的通称;泽:内衣。原形容士兵互相友爱,同仇敌忾。比喻共事的关系(多指军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tóng shí bìng jǔ同时并举举:举行。在同一时间内进行。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0章:“吴进攻河南前,曾与阎锡山……等相约同时并举。”
qiān lǐ bù tóng fēng,bǎi lǐ bù tóng sú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
fēi tóng xiǎo kě非同小可小可:寻常;一般。不同于一般的小事。形容事情重要或情况严重;不可忽视。也指人的学问、本领不同寻常。元 关汉卿《魔合罗》第三折:“人命事关天关地,非同小可!”
tóng míng xiāng zhào同明相照谓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比喻杰出人物得贤者揄扬而声名更显。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同明相照,同类相求。”
tóng yù jī luǒ同浴讥裸在一起洗澡却讥笑别人赤身露体。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问题,却以此而讥嘲别人。
tóng bìng xiāng lián,tóng yōu xiāng jiù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怜:怜惜。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shì tóng qín yuè视同秦越先秦时秦越两国,一在西北,一在东南,相去极远。后因称疏远隔膜、互不相关为“视同秦越”。明·陈汝元《金莲记·赐环》:“激切忠怀一生凭谁说,怎忍得视同秦越。”
shuài tǔ tóng qìng率土同庆犹言普天同庆。天下的人或全国的人共同庆祝。唐 白居易《贺上尊号后大赦天下表》:“臣某言:伏奉七月十三日制书,大赦天下,跪捧宣布,蹈舞欢呼,自天降休,率土同庆。”
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同声相应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周易 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gōng zhū tóng hào公诸同好公:公开;诸:“之于”的合音;同好:爱好相同的人。拿出自己喜爱的东西同爱好相同的人一起欣赏。三国 魏 曹植《与杨德祖书》:“定仁义之度,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
tóng è xiāng jiù同恶相救形容互相勾结,共同作恶。《晋书·吕光载记》:“晃、穆共相唇齿,宁又同恶相救,东西交至,城外非吾之有,若是,大事去矣。”
xíng tóng néng ǒu行同能偶品行相同,才能相等。《汉书·食货志上》:“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然后爵命焉。”
tóng nián ér yǔ同年而语犹言相提并论。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zhì zhě suǒ jiàn lüè tóng智者所见略同智者:聪明有智慧的人;略:大致。指有见识者所持见解大致相同。晋·虞溥《江表传》:“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
tóng chén hé wū同尘合污谓行为同于流俗之人,合于污浊之世。明·李贽《藏书·大臣传·狄仁杰》:“同尘合污,与世委蛇。”
shǐ lì tóng xīn矢力同心齐心合力。《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合的清方档案》:“方今人心趋共和,决无第二问题,不独东南十数省矢力同心,即西北各省闻亦均表同意。”
yù shí tóng jìn玉石同烬美玉和石头一样烧坏。比喻好坏不分,同归于尽。梁启超《新罗马》:“逆着你来便玉石同烬,顺着你来又鸡犬不宁。”
fá yì dǎng tóng伐异党同伐:讨伐,攻击。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后汉书 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jīng wèi tóng liú泾渭同流泾渭:泾水、渭水。比喻是非、好坏不分。唐·王勃《上刘右相书》:“夫岂知世终异数,泾渭同流。”
zhì tóng qì hé志同气合志趣相同,意见一致。宋·曾敏行《独醒杂志》第四卷:“逢原每不乐补之所为,而墨花实不逮,唯长于平远,遇志同气合者始为作之。”
shū tú tóng zhì殊涂同致犹殊途同归。《晋书·嵇康传》:“故君子百行,殊涂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
yǒu fú tóng xiǎng,yǒu huò tóng dāng有福同享,有祸同当指患难与共,和衷共济。同“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们约他做攻守同盟,本想彼此提携,有福同享,有祸同当,不料他倒先来沾我们的光了。”
wèi kě tóng rì ér yǔ未可同日而语指两者相差很大,不能相提并论。宋·苏轼《放鹤亭记》:“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tóng qì lián gēn同气连根同气:指有共同的血统关系。比喻兄弟之亲,骨肉相连。苏雪林《玉溪诗迷·乙》:“喻她们为双桐,有同气连根的意思。”
lù lì tóng xīn戮力同心戮力:合力;同心:齐心。齐心合力。形容团结一致。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yù shí tóng suì玉石同碎犹玉石俱焚。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沧海横流,玉石同碎。”
xūn yóu tóng qì薰莸同器香草和臭草收藏在同一个容器内。比喻好人与坏人共处。薰:香草;莸:臭草。三国 魏 王肃《孔子家语 致思》:“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异类也。”
dào bù tóng bù xiāng wéi móu道不同不相为谋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tóng mìng yùn gòng hū xī同命运共呼吸形容双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hǎo è bù tóng好恶不同爱好和憎恶各不相同。形容人的志趣、志向和思想感情各异。东汉·班固《汉书·元帝纪》:“公卿大夫,好恶不同。”
tóng yè xiāng chóu同业相仇犹言同行是冤家。形容同行业的人不易相处。清·翟灏《通俗编·交际》:“同美相护,同业相仇。”
zhòng zhòu tóng yīn众啄同音犹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五四”爱国运动资料 上海罢市救亡史》:“和会方开,公论犹在。青岛归我,众啄同音。”
tóng xīn yī yì同心一意心志一致。《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láng yáng tóng sì狼羊同饲比喻把坏人同好人一样对待。明·张居正《答两广凌洋山计罗旁善后》:“若但务招徕,不加审别,兰棘并植,狼羊同饲,将复为昔日之罗旁矣。”
yì kǒu tóng yùn异口同韵指大家说得都一样。同“异口同音”。老舍《赵子曰》第一:“现在的人们不但不复以窄窄金莲为美,反异口同韵的诋为丑恶。”
shū tú tóng guī殊涂同归语出《易 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孔颖达疏:“言天下万事终则同归于一,但初时殊异其涂路也。”本谓由不同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地。后以喻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相同结果。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孔颖达疏:“言天下万事终则同归于一,但初时殊异其涂路也。”
tóng pán ér shí同盘而食同吃一个盘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间骨肉情深。《魏书 杨椿传》:“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盘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还,亦有过中不食,忍饥相待。”
èr rén tóng xīn,qí lì duàn jīn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比喻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周易 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zhà tóng zhà yì乍同乍异乍:忽然;同:一样;异:不同。一会同意,一会不同意,形容言语或态度变化太快。《鬼谷子·飞坩》:“其说辞也,乍同乍异。”
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不可同日而语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zhòng kǒu tóng shēng众口同声大家所说的都一样。清·钱彩《说岳全传》第59回:“但见朱仙镇上的百姓,一路携老挈幼,头顶香盘,挨挨挤挤,众口同声攀留元帅,哭声震地。”
fēi tóng ér xì非同儿戏比喻事情很重要,不是闹着玩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4回:“玩是玩,笑是笑,这个事非同儿戏,你可别混说!”
qiú tóng cún yì求同存异寻求彼此的共同处;保留彼此的分歧处。《人民日报》1965.3.23:“共同点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异。”
tóng chuí bù xiǔ同垂不朽一同流传,永不磨灭。《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烈士的纪念碑,同书写碑文的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是同垂不朽的。”
bù kě tóng nián ér yǔ不可同年而语两者相差很大,不能相提并论。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变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shàng xià tóng yù上下同欲上下有共同的愿望,谓众心齐一。春秋·齐·孙武《孙子·谋攻》:“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běn tóng mò yì本同末异本:本原。末:末流。比喻事物同一本原,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晋 卢湛《赠刘琨书》:“盖本同末异,杨朱兴哀。”
gōng shǒu tóng méng攻守同盟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清 梁启超《中国外交方针私议》:“日本既与英结英日同盟,及日俄战役方酣,又与韩结日韩攻守同盟。”
yī mín tóng sú一民同俗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语出《晏子春秋·问上十八》:“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yì kǒu tóng cí异口同辞异:不同。大家说得都一样。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臣具委细问其啧北事,皆异口同辞。”
jiāo kǒu tóng shēng交口同声犹言众口一词。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4卷:“以故人人到母后跟前,交口同声,誉称晋王仁孝聪明,不似太子寡恩傲礼。”
lì bù tóng kē力不同科同科:同一等级。指人的力量有强弱,不能等同。春秋·鲁·孔丘《论语·八佾》:“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qiú dà tóng,cún xiǎo yì求大同,存小异在大的、主要的方面取得一致,而对某些小的、次要的问题可以各自保留不同的意见。
tóng xīn bì lì同心毕力齐心尽力。《东观汉记·任隗传》:“永元初,外戚秉权,朝臣畏悚,莫敢抗者,惟隗与袁安同心毕力,数犯颜谏。”
tóng xīn hé dé同心合德同“同心同德”。清·李渔《蜃中楼·献寿》:“我有两个同胞兄弟,一个是洞庭君,一个钱塘君。洞庭与俺同心合德。”
jiǔ shì tóng jū九世同居九世:九代。九代人居住在一起不分家。《新唐书·孝友传序》:“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东安王乐、隋大使梁子恭躬慰抚,表其门。”
bù tóng liú sú不同流俗流俗:流行的习俗。与世俗习气不同。形容品德高尚。《礼记 射义》:“不从流俗。
tóng xīn xié lì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协:合。《梁书 王僧辩传》:“讨逆贼于咸阳,诛叛子于云梦,同心协力,克定邦家。”
tóng lì xiāng sǐ同利相死谓有共同利益,就能舍命相助。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同利相死,同情相成。”
fēng yǔ tóng zhōu风雨同舟舟:船。在风雨中同乘在一条船上;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孙武《孙子 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tóng tiáo gòng guàn同条共贯条:枝条;贯:钱串。长在同一枝条上。比喻事理相通,脉络连贯。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
yīng xióng suǒ jiàn lüè tóng英雄所见略同所见:所见到的,指见解;略:大略,大致。英雄人物的见解基本相同同。这是对意见相同的双方表示赞美的话。晋 虞溥《江表传》:“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
fēn gān tóng kǔ分甘同苦见“分甘共苦”。《北齐书·慕容俨传》:“俨犹申令将士,信赏必罚,分甘同苦,生死以之。”
tóng gān gòng kǔ同甘共苦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承担苦难。比喻同欢乐;共患难。甘:甜;苦:苦难。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niú jì tóng cáo牛骥同槽见“牛骥同皁”。汉·焦赣《易林·升之小畜》:“牛骥同槽,郭氏以亡。”
yǔ tiān dì tóng xiū与天地同休休:停止。生命力与天地相同。比喻无穷无尽。《神异经》:“西北荒中,有玉馈之酒,酒泉注焉,上有玉樽,取一樽,一樽复生,与天地同休,无干时。”
yǔ cǎo mù tóng xiǔ与草木同朽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无闻地死去。
yī mén tóng qì一门同气谓同门兄弟。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三回:“他是我一门同气,我怎么不与他出力辨明冤枉。”
tóng gōng yī tǐ同功一体指功绩和地位相同。西汉 司马迁《史记 黥布列传》:“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
wèi tóng jiáo là味同嚼蜡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味儿。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嚼:咀嚼。《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wáng zǐ fàn fǎ,shù mín tóng zuì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样处以罪刑。指王法对于王子、平民是一样的。《野叟曝言》第六七回:“众人都道说那里话,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是因奸杀命的事,既犯到官,还有活命的吗。”
tóng xīn lù lì同心戮力指齐心合力。晋 袁宏《后汉纪 灵帝纪》:“太后新摄政,政之巨细,多委陈蕃、窦武,同心戮力,以奖王室。”
wǎng zhí tóng guàn枉直同贯谓曲直不分。
tóng chuán hé mìng同船合命比喻处境相同,利害相关。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2回:“一齐扯住了宗爷的衣服道:‘老元戎,你我四人乃是同船合命的。’”
yì tái tóng cén异苔同岑岑:小而高度山。不同的青苔长在同一座山上。比喻朋友志同道合。晋·郭璞《赠温峤》诗:“人亦有言,松竹有林,及余臭味,异苔同岑。”
tóng qì lián zhī同气连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tóng rì ér yǔ同日而语指两人或两件事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讨论。意即相提并论;同等看待。语:谈论。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míng tóng shí yì名同实异名称相同,而实质不一样。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奸劫弑臣》:“俱与有术之士有谈说之名,而实相去千万也,此夫名同实异者也。”
rén tóng cǐ xīn,xīn tóng cǐ l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指合情合理的事,大家想法都会相同。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只是她也是个女孩儿。俗语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tóng wù xiāng jì同恶相济同恶:共同作恶的人;济:助。坏人互相勾结,共同作恶。汉 潘勗《册魏公九锡文》:“马超、成宜,同恶相济。”
yī xīn tóng gōng一心同功同心协力,共赴事功。《战国策 中山策》:“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dí kài tóng chóu敌忾同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诗经 秦风 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左丘明《左传 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tóng è xiāng qiú同恶相求坏人与坏人相互勾结。《左传·昭公十三年》:“同恶相求,如市贾焉,何难?”
yì tóng fǎn zhǎng易同反掌见“易如反掌”。《北史·王轨传》:“此州控带淮南,邻接强寇,欲为身计,易同反掌。”
fēi tóng xún cháng非同寻常寻常:平常。不同于平常。形容人或事物很突出;不同于一般。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2回:“况且他也是王爷之分,非同寻常可比。”
xīn rú zhǐ shuǐ心同止水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同“心如止水”。唐 白居易《答元八郎中、杨十二博士》诗:“身觉浮云无所著,心同止水有何情。但知潇洒疏朝市, 不要崎岖隐姓名。”
tóng rán yī cí同然一辞犹异口同声。指大家说得都一样。唐·韩愈《讳辩》:“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
tóng liú hé wū同流合污思想、言行与恶劣的风气、污浊的世道相合。多指跟着坏人一起做坏事。流:流俗。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yì qǔ tóng gōng异曲同工异:不同的;曲:曲调;工:工巧;精致。不同的曲调;却同样的美妙。比喻事物的内容或形式虽然不一样;但却是同样的出色。也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也作“同工异曲。”唐 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yì tú tóng guī异涂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汉 桓宽《盐铁论 论儒》:“圣人异涂同归,或行或止,其趣一也。”
yǔ zhòng bù tóng与众不同和大家不一样。东汉 王充《论衡》:“故富贵之家,役使奴童,育养牛马,必有与众不同者矣。”